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的区别在于信息的来源和回忆的方式。直接回忆是基于当前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情感体验,而间接回忆则需要借助于其他事物的提示和线索。

直接回忆是指直接从当前事物中唤起对旧经验的回忆。例如,当你看到一个熟悉的场景时,你可以直接回忆起之前经历过的事情。这种记忆方式通常是基于对当前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情感体验,不需要通过其他事物来辅助回忆。

而间接回忆是指通过其他事物为中介,经过一系列推理过程,回忆起旧经验的回忆。例如,当你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时,你可能会回忆起之前听过的歌曲或者看过的电影。这种记忆方式通常需要借助于其他事物的提示和线索,才能回忆起旧经验。


Chapter 7:记忆

Part 1:记忆的含义

?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也即人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

?记忆在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积累与保存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环节。“记”主要表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主要表现在再认和回忆上。

(二)记忆环节

?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识记:指个体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识记既是记忆过程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指个体通过识记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和存储过程,它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

?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是人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个体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面前,个体能把它们加以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现象称为遗忘。再认和回忆既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查记忆效果的指标。

二、记忆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记忆分为不同种类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亦称为自动记忆,它与外显记忆相对,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能自动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

2.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个体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二)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方式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它与程序性记忆相对。

?陈述性记忆具有明显的可以用语言描述和传授的特征,即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主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事物的变化发展的原因等。

?陈述性记忆涉及“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的知识。?

2.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它与陈述性记忆相对。

程序性记忆涉及的是“如何做”(how to do)的知识,常常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和练习才能获得,且很难用语言加以描述和言传。

?程序性记忆通常不需要个人意识的参与,当开始知识学习时,将按一定程序学习,最初比较困难,但经过反复地按程序进行,就会逐渐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三)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

1.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个人对词语及其语义永久性知识的记忆和关于世界知识的记忆,亦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语义记忆中的信息组织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所存储的信息不受个体所处的特定时间和地点等空间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比较稳定而且比较容易提取,并不需要作明显的意志努力。

2.情景记忆

?情节记忆是指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亲身经历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如,想起在某处参加过的活动或曾经去过的某个地方。是个人亲身经历的各种事情的记忆,具有自传体性质。

?情节记忆由于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因此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有时不够稳定,难以储存且不易提取,尤其是推理能力较少使用。

(四)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在人脑中保持的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外部特征,具有比较鲜明的直观性。

2.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指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并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形式的记忆。

3.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即语词逻辑记忆,又称意义记忆,指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4.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又称运动记忆,指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身体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五)元记忆

?元记忆(metamemory)是元认知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的记忆。

?元记忆中包括了人对记忆系统的内容、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记忆过程的监控,包括对客观事物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

?元记忆是复杂的动态认知系统,它由三各主要成分构成: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

? 第二节? ? 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一、识记

?识记是个体通过识别与记住事物以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一定选择性,并与学习紧密联系。

(一)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又称为不随意识记,它与随意识记相对,是指事先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使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2)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又称为随意识记,它与不随意识记相对,是指事先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有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2.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或其意义是否为识记者所理解,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无意义的或缺乏了解的材料,依据其表面特征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的记忆。

?(2)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

(二)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识记时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与任务会影响识记的效果。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材料的性质、难易程度和数量等会影响识记的效果。

 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

 4.学习态度

 5.识记方法

 识记方法包括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

 6.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二、保持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是储存和巩固已经识记而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一)保持的特征

?保持是人对事物识记后形成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储存与巩固的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F. C. Bartlett, 1932)采用图画复绘的方法,证实了人脑中记忆内容的变化。

在保持阶段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是个体脑中存储的新旧信息相互整合的结果。过去的知识经验、心理定势、需要、动机等,都会对新信息作出某种推测和判断,甚至是重构,这样就带来了记忆内容中质的变化。

?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保持内容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减少,有一部分内容会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产生遗忘现象,这是最明显的记忆现象。另一种是记忆恢复(reminiscence)现象

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延迟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要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即延缓回忆比即时回忆效果要好的现象。

(二)保持量的测量

1.回忆法

?又称为再现法,是指原来识记的材料不在眼前时,要求被试将识记过的材料加以默写或复述,即再现出来的方法。?

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量 / 原来识记的项目量 × 100%

2.再认法

指把识记过的材料(旧材料)与未识记过的材料(新材料)混合在一起,以随机方式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对识记过和未识记过的材料进行区分,对前者作肯定判断,对后者作否定判断,将认对旧材料的百分比减去认错新材料的百分比,此为再认的保持量。再认法的计算公式为:

?保持量=(正确再认数-错误再认数)/ 呈现材料的总数 × 100%

3.节省法

又称为再学法,是指当被试不能把原来已经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地回忆出来时,要求被试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重新学习和记忆,直至达到初次学习时能背诵程度的标准,再以重学比初学时节省的时间或次数的绝对节省值作为保持量的指标。

节省法的计算公式为:

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 初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 × 100%

4.重建法

又称重构法,指要求被试把刚刚呈现过的刺激按原次序排列。

?重建法主要有两种具体记分方法作为保持量的指标:

简单记录被试在重建时达到成功标准需要的时间或尝试的次数;

以及记录被试重建的各种刺激项目位置发生错误的数目。

三、再认

(一)再认的特征?

1.可以视为知觉分析和记忆检索连续加工的过程,它包含着知觉、回忆、联想、比较和验证等一系列认知活动。

 2.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3.错误再认表现为不能再认或再认错

(二)再认的种类

?根据再认时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再认可以分为无意再认和有意再认。

?根据再认的程度和范围,可以把再认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完全再认是指对当前事物全面确定的再认,包括对事物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的识别和确认。不完全再认是指对当前呈现的事物仅有熟悉之感,而不能达到对原有事物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的再认。

四、回忆

 (一)回忆的特征

?回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积极重现,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它包括对记忆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重组过程。

 (二)回忆的种类

?根据回忆时有无目的与意志努力,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又称为随意回忆,指有预定回忆目的或意图,在意志努力的参与下,根据有关线索,有意识地检索和再现过去经验的信息。

无意回忆又称为不随意回忆,指没有明确的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搜寻线索,过去的映象按照联想原则自然而然地再现出来,因而其回忆的内容往往不连贯、不系统。

?根据回忆时是否借助与中介,把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三)回忆的策略

 1.联想策略

 回忆往往是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

 2.情境策略

 在回忆时,呈现和充分利用与回忆内容有关的情境线索,将有助于记忆的恢复。

 3.双重提取策略

 语义提取和表象提取。

 4.迟滞策略

 在回忆不起相关内容时,采取暂时停止回忆并转移注意的方法,迟滞一段时间等抑制解除后再进行回忆。

记忆和回忆的区别是什么?

记忆和回忆的区别是回忆是记忆的第三环节。

回忆是记忆的第三环节,回忆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记忆是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或通过某种媒介了解的知识的储存,回忆是指过去的事物不在眼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记忆

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记忆的基本过程也可简单的分成“记”和“忆”的过程,“记”包括识记、保持,“忆”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忆

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权)。回忆可以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其中无意回忆的特点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充满了感情色彩,是大脑对记忆的一种处理结果。

再认与回忆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 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叫做再认,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叫做回忆。再认与回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再认比回忆要容易,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 附:再认与回忆(一)再认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现象。例如,能认出多年不见的同学,能认出多年前学过的课文,等等,都是再认的表现。考试时选择题、判断题都是通过再认来回答的。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再认比回忆要容易、简单。 虽然再认比较简单,但迅速、确定的再认还依赖于以下条件: 1、识记的精确性和牢固程度。对事物的识记越牢固、精确、熟练,再认就越快、越准确。反之,便会再认得慢且不准确,只有熟悉之感。 2、当前呈现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的类似程度。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若变化太大,就难以再认。甚至环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发生变化,即使本身变化不大,再认也会发生困难。例如,多年不见的童年时的伙伴突然在他乡相遇,就很难再认出来。 3、主体的身心状态。主体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期待、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个性特征等均影响着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人身体疲劳、情绪紧张时,再认会困难些;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提高再认效果;独立性强的人比依赖性强的人再认成绩好;个体对事物的期待也影响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 发生再认错误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联系的消失或受抑制而不能再认;一方面是由于联系的泛化而发生误差。严重的不能再认和认错对象在病理状况下经常发生。比如麻痹性患者对与他紧密相关的某一类事物甚至一切事物完全失去再认能力,这种症状通称为不识症。病态的似曾相识症则对他面前感到熟悉的人和事,无论其经历与否,则确认是以前所经历过的,产生了认识和精神上的错乱。 再认对知识的迁移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当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当前新知识、新技能有积极的效果时,称为正迁移,否则就是负迁移或干扰作用。比如学习英文字母以前,由于掌握了汉语拼音,会对新知识产生熟悉的感觉。消除疑惧心理和紧张情绪,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初学英文字母,会在读、写过程中产生混淆行为,使其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不能迅速固定下来,从而影响了新知识的掌握,这是坏的一面。随着新旧知识对比和巩固,负迁移就会逐步削弱,再认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由于再认有其方便性的优点和精确性的不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只依靠它来检查学生知识的巩固程度;同时,再认识对那些需要精细、准确掌握的知识,又不失为一种巧妙而有效的检查手段。 (二)回忆1、回忆的概念 回忆是指把过去曾经经历而当前并非作用于我们的事物,在头脑中得其映象自行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也就是在某种有关信号刺激下,引起头脑中形成的相关暂时神经联系的兴奋,从而表现为某种知识经验的恢复和提取的心理过程。例如,背诵以前所学的课文就是回忆。考试时填空、问答题都是通过回忆来完成。回忆比再认更困难些。一般来说,能回忆的就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当再认发生障碍时,就会马上转化为回忆,在头脑中追寻曾经的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追忆,是有意回忆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再认和回忆是紧密相关的两个环节,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再认是针对感官之外的事物而言的,而回忆是针对头脑中所保留的事物的印象而言的。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但回忆并不只是所保持材料的机械简单的重现,而是通过联想,在许多旧知识经验甚至全部知识经验中加以筛选并有思维参与的过程。保持和回忆虽有联系,但二者毕竟不是同一过程,回忆可以说明保持,而保持下来的内容并非完全能回忆出来。 2、回忆的种类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将其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任务,不自觉地想起某些旧经验。如“触景生情”就属于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是有预定的目的任务,自觉地去想起以往的某些经验。如考试时回忆曾学过的知识,就属于有意回忆。有意回忆有时比较容易,有时则较困难,需要较大的努力,费一番思索才能回忆起来,这种情况就是追忆。 根据回忆是否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可将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无须借助于任何中介,由当前的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的回忆。间接回忆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才能唤起旧经验的回忆。 回忆与联想。回忆过程特别是追忆,常常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一种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的表现,联想在记忆全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回忆的联想形式出现有如下规律: (1)接近律。在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形成接近联想。例如,由冬天想到下雪,由天津想到北京。 (2)对比律。事物间相反的特性容易形成对照联想,例如,由冷想到热,由苦想到甜,由痛苦想到幸福。 (3)相似律。当事物之间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特性时,容易形成相似联想。例如,由秋天想到丰收,由李白想到杜甫。 (4)因果律。具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容易形成因果联想。例如,由雪想到冷,由劳动想到成果等。在因果联想中,表现出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更复杂的联想。 综上所述,记忆即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经过识记,都可以作为经验在头脑中保持下来,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再认和回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记忆过程中,可以说回忆和识记是两个相反的过程,识记过程是将识记内容在有关经验中建立联系,而回忆过程是将所需要的内容从有关的经验中“筛选”和提取出来。实践证明,识记时联系越丰富、越系统化,回忆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所以,我们在识记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形成联系和利用联想,使记忆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的区别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