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精神品质包括:
1、忠孝节义:黄宗羲对明朝忠诚,对父亲孝顺,对清廷坚决不屈服,这些都是忠孝节义的表现。
2、坚韧不拔:黄宗羲在抗清战役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虽然多次被捕,但他从未放弃抗清。
3、讲学著书:黄宗羲退居乡野后,致力于讲学和著书,留下了许多启蒙国人的精神财富。
4、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了“民本思想”,主张政府应该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5、倡导工商皆本:黄宗羲认为工商业应该与农业并重,而不是排斥工商业。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遗民。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经世致用”体现在哪三位思想家身上?
明清易代之际,偌大的明王朝竟如此不堪一击,在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顷刻土崩瓦解。而清朝入关后,为统一全国又进行了近二十年的征战,社会凋敝,人民困苦。这些无不强烈地刺激着广大的知识分子。在历史转变的进程中,他们开始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探寻天下治乱的根源;他们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学风,强调实践、实行、实事,讲求“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经学扩展到自然和社会,形成了清初学术界的繁荣风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清初交相辉映的三位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被学者们尊称为梨洲先生。他的父亲黄尊素,是明末东林党中的著名人物,天启年间被魏忠贤阉党杀害。为替父报仇,十九岁的黄宗羲身藏铁锥,怀带状纸,只身来到京城为父鸣冤。此时,魏忠贤已死,在审理的厅堂上黄宗羲用锥子猛刺杀父仇人,打得阉党奸臣遍体鳞伤,他为国除奸的勇敢行为传遍北京城,他又在大狱门前祭拜父亲,哭声如雷,甚至传到宫中,当时的崇祯皇帝也为之感动,赞叹他为“忠臣孤子”。
在父亲的影响和支持下,黄宗羲从小就好学深思,最讨厌写八股文章,而喜欢看诸子百家的书籍,最爱读史书。遵照父亲的遗命,他拜明末理学大师刘宗周为师,关心时政,主张博古通今,经世致用。崇祯中期,阄党势力图谋再起,黄宗羲率先作《南都防乱公揭》,揭露阉党行为,成为士子们与阉党斗争的领袖。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南明弘光政权崩溃,黄宗羲在家乡招募了数百名弟子,组成“世忠营”,追随鲁王抗击清军,鲁王政权授他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后来,兵败返回故里,闭门不出,专心著述,至死不到清廷为官。
黄宗羲学术研究领域极广,成就丰富,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著作,主要有:《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匡庐游录》和《思旧录》等。而他的史学造诣尤其深厚,开创了以史学研究见长的浙东学派。在他66岁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的编纂。他身历明清易代的风云变幻,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所以他写就的《明儒学案》,搜罗极广,注重论史的方法,强调真实可信,对明代三百年的学术史作了系统的排比,简明扼要地介绍各家各派200多位学者的言行和学术思想,并加以评论。系统地总结了明代学术的发展脉络、学派间的师承关系和演变状况。书成之后,备受学术界推崇,而此书的问世,还在中国史学的百花园中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学案体,在中国史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黄宗羲一生勤奋好学,他具有民主性的政治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众多的各类著作,也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他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学者、启蒙思想家和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而这些都是与他勤奋刻苦的读书分不开的。
顾炎武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明朝灭亡以后,因景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炎武,字宁人,是江苏昆山人。因为他的家乡有一个亭林湖,学者们也称他为亭林先生。顾氏本是江东望族,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顾炎武从小过继给他叔祖的儿子,在嗣母王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他十岁起,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而他的嗣母王氏勤俭、爱读书,这些都深深熏陶了顾炎武幼小的心灵,对他以后人格的培养和立志向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兵在南下的进程中曾大肆屠杀江南人民,顾炎武在家乡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落,他的嗣母王氏得知后绝食十天,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嗣母的壮烈行为极大地震动了顾炎武,成为他一生的信条,一生都不与清廷合作。为避仇家陷害,他改名蒋山佣,开始了他的颠沛流离的游历生涯。在那国破家亡的岁月里,他北上山东、山西、河北,策马于河北边塞十余年,对河北的形胜之地做了广泛的实际调查,写就了《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等许多军事地理名著。最终定居在陕西华阴,他在华阴买了五十亩土地,垦荒置田,直至去世。
康熙十年(1671),内阁大学士熊赐履邀请顾炎武入修明史馆,被他拒绝。康熙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名士,同乡叶方霭等人联合举荐他出来,又被顾炎武回信严词拒绝。第二年,编修明史,熊赐履派了两个差人来到华阴,请顾炎武到北京做他的助手,顾炎武毫不迟疑以死自誓,拒绝被招。作为一个江南文人,顾炎武竟然在北方居住生活了达二十多年,游历北方大地,一则是被迫,而想乘机推翻满清统治更是他至死不渝的信念,以死明志的气节为众多志士仁人景仰和传颂。而他的学问更是开创了清初朴学的先河。顾炎武强调实用主义,反对理学的“明心见性”,对明朝后期的所谓心学,做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是一位继往开来、扭转一代风气的杰出学者。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民族品格,为晚清的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引导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在反对清朝政府的时候,自己署名章绛,就是顾炎武的初名,可见顾炎武思想的影响力之深远。
在反对明末空谈学风的实学大家中,如果说黄宗羲和顾炎武是其摧毁者,那么真正毁后重建学术体系的,在三大家中学术最为博大精深的就是王夫之了。
王夫之,字而农,号畺斋,湖南衡阳人。他晚年隐居在衡阳的石船山下,被学者们称为船山先生。明朝灭亡,他的父亲被张献忠的大西军俘获作为人质,王夫之自己用刀在身体上刺上数刀,前去以自己之身换回父亲。大西将士被感动,将他父子都放了回来。清军占领湖南后,王夫之又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但战败而逃。他投靠了桂林瞿式耜,瞿式耜把他推荐给桂王朱由榔。但南明的永历小朝廷政治腐败,仍旧党争不断,王夫之因上书弹劾吴党王化澄,几陷大狱。后来,他又回到桂林依附瞿式耜,瞿氏殉难,王夫之看到反清复明的希望破碎,决心隐遁。他辗转在湘西等地,窜身瑶洞,伏处深山,逃避清廷的追捕。康熙年间,民族压追政策放宽,王夫之才得以在衡阳定居下来,从此一面教书维持生活,一面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历四十年始终没有剃发,其爱国气节和刻苦精神,至死不渝。
王夫之在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方面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和文学。而他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总结和发展。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揭示出“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朴素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进步的历史观。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此外,他还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名与实的关系,强调“名从实起,言必拟实”,反对知实而不知名,也反对知名而不知实。他还擅长诗文、词曲,论诗多有独到之见,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船山遗书》,其中的《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在思想史上尤具重要意义。
李贽和黄宗羲的思想分别属于什么思想体系
一:李贽: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思想主张: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② 提倡人类平等③ 反对封建礼教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
二:黄宗羲: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思想主张: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另一主张就是设置宰相,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是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又一措施。黄宗羲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凭借长辈权势在录取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
三、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思想主张: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顾炎武&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另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四、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思想主张:1.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2.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3.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4.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5.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6.理势合一的历史观。7.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对于作文作诗,认为要带有感情,不能无病呻吟。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
王夫之的史学观
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
其三、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黄宗羲的精神品质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