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赢了。高拱和徐阶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两位政治家,他们之间的争斗被称为“隆庆党争”。在这场斗争中,高拱最终获胜,成为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内阁首辅之一,而徐阶则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高拱和徐阶之间的争斗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高拱是裕王府的侍讲,而徐阶则是嘉靖皇帝的老师。在嘉靖皇帝去世后,高拱和徐阶分别成为裕王府和内阁的重要人物,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在隆庆年间,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开始对徐阶进行打击。他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对徐阶的家人进行打击和迫害,包括对徐阶的长子徐文昭进行抄家和流放。此外,高拱还利用自己的权力,排挤和打压徐阶的亲信和支持者。

最终,在明朝万历年间,高拱成为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内阁首辅之一,而徐阶则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高拱:用一生的时间,书写传奇,我愿称之为大明王朝最励志的人

高拱同志是个神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八岁熟读四书五经,十岁经史子集倒背如流。

虽然年少出众,但高拱却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十七岁开始参加科考,一连考了十三年才考中进士。

如范进之流,不过中了举人,就已然要发疯,而高拱历时十三年才高中进士科,心情当然也十分激动。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高拱中进士,被朝廷授翰林院编修一职。

考试通过了,官也当上了,但高拱并不是很开心。

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曾经心心念念的大明政坛和自己想象的并不相同,不仅不相同,反而落差很大。

自己用了将近半生的时间发奋苦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读书致仕,端上铁饭碗,成为大明王朝的一名公务员。

现在公务员是当上了,但身在翰林院,高拱却觉得自己十分没有前途。

他以为进了翰林就能参与国家大事,可以一展自己的才学和抱负,但实际上,他每天做的只不过是编撰书籍抑或是编修史书的文职工作,毫无前途可言。

自己前半生为了想在朝廷里谋一份工作而读书,而后半生居然也要为了保住这份工作而读书。

可是谁读书只是为了读书呢?

如果有,那恐怕只有圣贤能做到。

高拱不是圣贤,他对这样一眼能看到十年,二十年的生活实在是充满了一种无力的绝望感。

按照故事情节,高拱作为主人公,必然能因为一些特殊缘故快速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出任CEO,并且走上人生巅峰。

这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如此困顿,如此平淡无奇,那还有什么好写好看的?那岂不是要无聊死?

您还别说,高拱的人生还真就十分困顿。

他于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入仕,到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这十年期间,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工作调动。

他日复一日,波澜不惊,每天上班,下班,过着再普通不过的三点一线的日子。

朋友们,整整十年啊,足以消磨一个年轻人锐意进取的心。

如无意外,高拱也许再干个二三十年,就能光荣退休,荣归故里,一生平淡,被史书用三言两语总结为一个普通的明朝小吏。

但 历史 总归还是给了高拱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很小,且转瞬即逝,就要看高拱同志能不能抓得住了。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这一年,嘉靖皇帝的儿子裕王朱载垕长大成人,开邸受经。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说皇帝的儿子长大了,需要从翰林院找点有学问的老师,传授知识,辅佐功课。

朝廷里选来选去,这份差事儿就落到高拱的头上。

我们知道,嘉靖皇帝的太子朱载壡已经殁去两年,而储君的位置一直空着。

老皇帝最中意的儿子只有两位,一来景王朱载圳,二来裕王朱载垕。

皇帝偏爱景王而冷淡裕王,所以朝臣们更多还是愿意到景王府上当差。

裕王府门庭冷落,但高拱却接受了任命,选择了只身前往。

他不是不知道,裕王只是个不得势的皇子,既然皇子不得势,那么给皇子讲课的老师又能好到哪儿去?

但高拱没有拒绝,也没有后悔,他还是十分坚定地踏进了裕王府的大门。

他明白,与其在翰林院里了此残生,倒不如选择一种新的活法。

是,跟着裕王混可能很没前途,但就算再没前途,也总归要比在翰林院里强得多吧?

于是,高拱同志又在裕王府里度了九个年头。

九年里,他兢兢业业且孜孜不倦的教授裕王朱载垕,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事实证明,在共同患难的岁月里,最容易碰撞出友谊的火花。

一直仕途灰暗的高拱遇到了一直备受皇帝冷落的皇子朱载垕,这俩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这九年,我们也可以勉强称之为是高拱和朱载垕作为“难兄难弟”的岁月。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个一向不被看好的裕王,成了大明王朝的新主人。

原因也很乌龙,并非皇帝突然回心转意,亦或是朱载垕用政治手段击败了景王,而是因为景王同志身体不好,没撑到继承皇位就挂了。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世宗嘉靖皇帝驾崩,同年,裕王朱载垕即位,史称隆庆皇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而曾经跟着自己共患难的老师高拱当然也要跟着升职。

隆庆也不玩虚的,也别什么三卿六部都察院了,我直接给你安排到内阁不就得了。

这回高拱终于算是混出头了。

内阁,那是大明王朝的权力枢纽。

而能步入内阁,成为阁臣或首辅,更意味着仕途生涯的顶点。

而高拱能达到这个顶点,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在于,他押对了宝。

就像那些身上只有一文钱,在赌坊押了所有人都不会押得赌注,但却赚得盆满钵满的人一样,高拱也成了大明政坛的胜利者。

但这份胜利的喜悦还没等维持多久,高拱就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战。

那时节,高拱虽然受新皇帝中意,但内阁中的一把手(内阁首辅)是一个叫做徐阶的人。

徐阶,字子升,上海松江人。

关于这位首辅的传奇故事,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我之前的文章。

徐阶:投身黑暗,最终却战胜了黑暗,他是大明王朝的“无间道”

徐阶什么都好,但和高拱却不太对付。

他和高拱在政见上不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性格上也有着十分剧烈的冲突。

徐阶是什么人?

他是曾经凭借一己之力扳倒权臣严嵩的“大神”。

而高拱虽然岁数比较大,但总体来说,不过是个“职场小白”。

所以徐阶很快击败了高拱,把他踢出了内阁。

政治交锋就是如此残酷,文臣们虽无刀剑,但他们能以笔为刀,以纸为剑,相互厮杀,有时战况要比冷兵器作战的战场还要惨烈。

唯一不同的一点是,文臣们杀人不见血,成败只在无形之间。

后来的故事就较为复杂了。

复杂到有些国内的编剧甚至根据高拱同志的半生沉浮拍了一部《大明王朝1566》。

电视剧的剧情很复杂,那是因为有戏说的成分,但真实的 历史 其实很简单。

大明王朝如果是铁打的营盘,那么内阁首辅就是流水的兵。

没两天徐阶也下台了。

徐阶一走,一个叫李春芳的大臣成为了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李春芳,字子实,江苏兴化人。

高拱再入内阁,又成了李春芳的同事。

对现在的高拱来说,他已经有点等不及了。

自己年逾古稀,岁数也很大了,时至今日,却仍旧没有尝过来自权力顶峰的滋味。

于是,他开始在朝堂上频繁攻击,打击李春芳,希望可以把他取而代之。

李春芳是个老好人,他对权力不太热衷,对首辅的位子也并不眷恋,眼见高拱老是弹劾他,他实在心烦,居然一不做二不休,辞职了。

高拱终于如愿以偿。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

这一年的十月七日,欧洲基督教国家联合海军和奥斯曼帝国海军在希腊境内的勒班陀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海战,欧洲各国人多欺负人少,很快将奥斯曼海军击溃。

这是欧洲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当时轰动一时,之后也影响巨大。

而在此时的大明王朝,一生追逐权力的高拱同志终于达到了他人生中的顶点。

他被皇帝授予内阁首辅的职务,一时权倾朝野。

当了首辅之后的高拱干了很多好事儿。

事实证明,他是个极为优秀的官员,搞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大大促进了明朝的经济繁荣。

甚至按作者来看,高拱的工作能力可以在大明王朝的文臣里,排进前五。

当官了,有政绩了,高拱有点飘了。

他在内阁之中频繁地打压其它阁臣,而在朝堂之中对同僚们更是十分颐指气使。

说白了一句话,高拱艺高人胆大,我狂我不怕。

朝臣们虽然钦佩高拱的工作能力,但对他过分狂傲的性格却颇有微词。

一干大臣们对高拱心怀怨怼,但内阁中一个叫做张居正的阁臣,却对高拱十分要好。

两人志趣相投,结为了友好的政治伙伴。

但让高拱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个看起来憨厚老实又慈眉善目的张居正,未来,却会成为他的死敌。

不过,现在是属于高拱的时代。

他半生的波折,半生的苦闷,都会化成对工作的无限动力。

一言半语,说不尽一个人的一生。

一句两句,无法评定一个人的一切。

高拱的故事其实才算刚刚开始,但文章却已然步入尾声。

高拱知道的是,自己即将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时代来临得如此之快,结束的也会如此迅速。

看似归于平静的朝堂其实暗流涌动,山雨欲来风满楼,高拱即将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事实上,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嘉靖年间,他的内阁由杨廷和、杨一清、张聪、夏炎、严嵩、徐杰六人组成。整个明朝历史,嘉靖皇帝时期内阁变动如此频繁是非常罕见的。你知道,明朝的内阁大臣,就是一个低于一万人的上层人物。即使在某些时候,内阁首脑也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嘉靖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皇帝,内阁大臣无法打败他。一场关于大礼的争论,彻底证实了嘉靖的至高无上地位。此时臣民权力受到极大压制,大臣们想成为内阁第一大臣自然要得到天皇的认可。正因为如此,明朝的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残酷。嘉靖年间,由于大礼议与皇帝意见不合,他被免去职务,为人民服务。杨廷和、杨一清、张聪、夏岩、严嵩、徐杰等人基本上踩到了前面的位置和方位。严嵩之所以能够掌权,是因为他一直在拍夏燕的马屁。后来夏燕被严嵩打败了。它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所以不难理解高拱能对付得了徐杰。老实说,高公是个好官。他对徐杰没有私人恩怨。事实上,严嵩的内阁大臣也因此下台了,他本身就不是个好人。在历史上,严嵩被称为?清祠宰相?。但谁知道,何旭杰也是一个靠写情词得到嘉靖皇宠信的人。在严嵩掌权期间,许颉和严嵩除了反复无常,不敢违抗严嵩的命令外,什么也没做。严嵩失势后,徐杰打败了弱者,消灭了严嵩的党。严格来说,徐杰并不是所谓的正义代言人。他是一条政治毒蛇。尽管在历史上徐杰也为国家做了一些好事。但她这么做是为了她自己。他是清白的,他不腐败。然而,他的家人却以徐杰的名义贪污和背信弃义,肆意敛财,这才是真相。当然,这些都是后来,高公反对徐杰的主要原因是权力斗争。高公不习惯徐杰这样的叛徒。历史上嘉靖皇帝去世后,内阁大臣有必要起草一份遗嘱。但是徐杰和他的学生张居正秘密伪造了遗嘱。在遗嘱的帮助下,许洁赢得了百姓的心,批评了嘉靖皇帝。这让高足弓非常不高兴。虽然徐杰是宰相,高公也是新皇龙庆的老师。凭借这层关系,高拱也不注意徐杰。一方面,因为他不能忍受徐杰为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勾结,另一方面,他认为是时候让他爬到顶端。因此,高拱和徐杰一定是对的。

《大明王朝1566》中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徐阶、高拱在嘉靖、隆庆年间曾同朝为官,并且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徐阶机敏过人,权谋老道,大奸臣严嵩的倒台就是徐阶的手笔。高拱性格耿直、有见识有魄力,开启了隆庆新政,令帝国发展走回正轨。

在《大明王朝1566》中俩人是站在同一阵营的,同属裕王的老师,虽然表面上互相客气,其实已经暗中争斗。

而在正史中,俩人关系更加恶劣,矛盾重重、互相拆台,甚至一度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种情况在徐阶卸任内阁首辅之后,体现的更加强烈。

史料记载:

“拱再出,扼阶不遗余力。郡邑有司希拱指,争齮晷阶,尽夺其田,戍其二子。会拱复为居正所倾而罢,事乃解。”

隆庆三年,高拱复职,内阁大学士并兼管吏部,此时的徐阶已经回乡养老。理论上讲,徐阶不在其位,对高拱的威胁也会变小,但高拱却不这么认为。上任后,高拱马上就开始给徐阶找麻烦。

徐阶从高位退下,生活也是十分滋润,家财田产颇丰,可是徐阶的两个儿子并不让徐阶省心。他们仗着父亲的权势横行乡里、为非作歹,高拱抓住机会狠狠整治了徐阶一番。

徐阶大量田产被没收,两个儿子还被罚去戍边,这让威望甚高的徐阶颜面扫地,固然无性命之忧,也是晚节不保。高拱对徐阶的打击从未停息,直到张居正掌权后,这才罢了。那么为何高拱要纠缠不休、不遗余力地整治徐阶?

高拱性格孤傲、偏激,仗着太子宠信目空一切

高拱是嘉靖二十年进士,并成为庶吉士,学识渊博且能力出众,被赋予编修之职。最重要的是,之后他成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也相当于朱载垕的老师,裕王就是之后的隆庆皇帝。

太子身边的人可谓富贵不可言,当时朱载垕还不是太子,但高拱跟对了人,朱载壡去世后,朱载垕成为太子。新皇即位后,老师们出将入相那是大有人在,高拱侍奉了朱载垕九年,谆谆教导之下,朱载垕也对这个老师极为看重。

徐阶主持朝政后,也希望攀附太子,随即对高拱加以提拔,从国子监祭酒一步步升任礼部尚书。这其中都有徐阶的帮扶,最后高拱在嘉靖四十五年进入内阁,同样也是徐阶推荐的。从此可见,徐阶对高拱是有恩的,哪怕动机不明,但徐阶是实打实在提携高拱。

只不过徐阶总像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高拱对徐阶的提拔并不在意,进入内阁后,高拱甚至还“负气颇忤阶”。高拱自负甚高,认为徐阶的提拔是多管闲事,他有太子后台,进入内阁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对徐阶的示好不以为然,甚至经常顶撞徐阶。

高拱的性格有些自负和孤傲,他对自身的能力太过自信,对徐阶也有些许不屑。这大致就是矛盾的起始点,小摩擦慢慢变成大矛盾,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高拱和徐阶谁赢了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