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级别不同:县丞的级别低于县令,是县令的辅助官职,比县令要低一级。

2、职能不同:县令主管整个县的大小事情,而县丞是负责文书、仓库的管理,有时候甚至有职无权。

3、俸禄不同:县令每年可以领取八百至一千石的朝廷俸禄,但县丞只能领取五百到八百的俸禄。

县令的介绍

官名。省称“令”,战国置,县级行政机构长官,掌一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确立郡县制度,县万户以上设令,边地县不满万户也称令。令长区别及其本身秩位高低除依户口多少、地区大小外,尚包括治理难易及治绩好坏。职掌治民,举凡县内赋役,狱讼上计等一切事务,无所不管。佐官丞、尉,由中央任命。属吏有诸曹掾史、书佐等,由令自署。三国魏沿置。吴亦然。

晋朝县千户以上,州郡治所五百户以上,皆为令。南朝宋、齐同。隋、唐、五代沿置,秩自正五品上至从七品下不等,属吏有丞、主簿、尉及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狱等,员额多寡增减不一。

唐制,县令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宋朝初年为选人阶官。徽宗崇宁二年改为通仕郎,后别置县令为职事官,总治县政。辽、金县府长官亦沿称县令。元朝改称县尹。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政府改明知县为县令,职掌仍袭明朝,设于湖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至清朝,县令为知县别称。

县丞的介绍

官名。战国置,为县令副佐。协助县令治理一县政事。秦汉沿置,员额多为一人,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由中央任命。职掌文书及仓狱事宜。三国魏大县县丞秩四百石,八品;次县、小县九品。吴亦置。晋同。南朝宋皆九品,但不常置。梁置。北齐邺、临漳、成安三畿县及外县皆置,皆从九品上。

北周万年县有丞。唐朝按县等级置一至二员,阶由从七品上至正九品下不等。宋朝自仁宗天圣四年始置,以有出身幕职、令录充任。辽、金、元均设。金赤县丞秩正八品,剧县秩正九品,中县以下不置。元朝上县丞正八品,中县以下不置。明朝为知县佐贰官,正八品。分知县政,掌粮马、巡捕之事。编户不及二十里之县不置。清朝大体一县设一员,正八品,事简之县或不置,职掌同。

县丞与县令的来历

从西周开始,四百里大的行政区域称为县,下辖数个郡,并设置“县正”作为行政长官,这也是县令的前身。直到春秋时期,诸侯国地位不断提升,郡开始成为县的上级机构,县令也开始出现。

西汉时期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度,把一万户以上的地域称为县,设置县令。同时西汉时期也开始为县令设置副官,包括县丞、县尉和各种杂务人员,县令、县丞搭配的官制正式开始。

县令县尉县丞的区别

县令是县级的最高长官,它的职位高于县丞县尉的,而县丞是县令的助手。次与县令,县尉最低。
县令和县尉这两个官职因为名字相近,会被很多人误认为它们是对于同一个官职的不同称呼。其实不是,县令是掌管一县大小事务的官职,是一县之长,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县令有陶渊明、狄仁杰等等。而县尉则是归县令管束的,它需要辅佐县令的治理,是主要负责治安、捕盗这类事宜的职位。除了县尉之外,辅佐县令治理的官职还有县丞、主薄等等。

我想问一下知县和县令的区别

1、知县要大于县令,县令,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知县就是现在的县委书记。
2、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与县令不同),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更多关于知县和县令有什么区别,进入:/ask/d52c5d1616093299.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县令是几品官?

1、古代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即县的最高长官,一般指的是七品芝麻官,县令,尊称县尊,百里侯,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名称,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

2、县令下设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隋唐因之,只以县的等第,分定县官品秩,唐县令,京县,畿县正五品上有与正六品上,余自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宋县令只存虚名,以京朝官任其职,称知某县事,因而有知县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