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渊薮建阳”这一表述主要是指福建建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阳是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福建省的北部,武夷山脉南麓。自古以来,建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闽学的发源地之一。

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朱熹、蔡元定、黄干等。闽学强调理学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阳作为闽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闽学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在历史上,建阳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宋代的朱熹、明代的杨时、清代的李光地等,他们都对闽学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建阳还是武夷山茶的重要产区之一,武夷山茶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建阳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如剪纸、木雕、竹编等,这些民间艺术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闽学渊薮建阳”这一表述主要是指福建建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阳作为闽学的发源地之一和武夷山茶的重要产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方。


闽北简介及详细资料

地理位置

现设二区(延平区、建阳区)3市(邵武、武夷山、建瓯)5县(顺昌、光泽、浦城、松溪、政和),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南平市是闽北地区所在地。

闽北

闽北,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内陆腹地。新石器时期是古越人栖息之地。周朝为七闽地。战国时为越王勾践属地。东汉福建设5县,闽北占建安(建瓯)、延平(南平)、建平(建阳)、汉兴(浦城)4县。隋置建安郡,唐置建州。宋时分设为南剑州和建州。明清时福建设8府,闽北占延平、建宁(建瓯)、邵武3府。民国时设建瓯行政督察专区,后期,建瓯行政督察专区移至建阳,成为建阳、南平两个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称专员公署。1956年合并为南平专区。1970年改称建阳地区,行政公署迁驻建阳县。1988年又改称南平地区,行政公署迁回南平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南平地区改称南平市。2014年南平市 *** 迁往建阳区南林大街

闽北语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由于社会的分化,人民的交往、迁徙,民族的融汇,交通的阻隔,以及战争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几千年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官话,吴语、粤语、湘语、赣语、客语、闽北语、闽南语等八大方言区。

闽北语又称"建州话",以建瓯话为代表,分布在建溪流域,包括建瓯、建阳、武夷山、松溪、政和、浦城南部、南平北部、顺昌东部等八县(市、区),以及宁德地区周宁、屏南二县西部边界的小部分地区和台湾小部分地区。除台湾外,这个地区大体就是唐宋以来建州、建宁府辖地。闽北语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1%。

在闽北语言区内,另有被客赣化的邵武话、吴化的浦城方言和北方方言化的南平土官话等几种分别被异化的闽北语。

闽北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其语言区内的各种口音的差异较大。闽北语分布于:建瓯、政和、松溪、浦城(城关以南)、建阳、武夷山、顺昌、南平(城关除外)等,闽北的大部分地区。

特点

闽北语的特点和其他闽语一样,古老且没有"F"的音,可按照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式来翻译。如:走为"行"、跑为"走"、怕为"惊"、锅为"鼎"、家为"厝",没为"无",别为"莫"等等。

下分

闽北语拥有不同的腔调,有建阳腔、武夷山腔、建瓯腔、松溪腔、政和腔,大致可以分成东片和西片,建瓯、松溪、政和为闽北语东片,建阳、武夷山为闽北语西片,东西片区的人们并不能无障碍沟通,语速略快就听不懂了。

误区

不少闽北人对自己的方言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如出门在外向他人介绍自己方言的时候,往往会以"建瓯话"、"建阳话"等这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方言,似乎表达得很没自信,可纯然不知自己的方言属于汉语八大方言之一的闽北语。但这也是闽北语遭到的挑战之一,认知感和归属感。再者就是闽北语分布的县市都不同程度的遭到"普化",甚至有部分年轻一代已经完全说不出一句闽北语,这些都是闽北语面临的严峻问题

地势气候

闽北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主 要山脉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呈西北,东北高,西南、东南渐低,其中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福建的最高峰,又有"华东屋脊"之称。由于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致使闽北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9℃,日照1700至2000小时。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29℃;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9℃。降雨量1800毫米,无霜期250-30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适于旅游。闽北在历史上曾享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勤劳智慧的闽北人民发明了中国印刷史上最早出现的顺昌竹纸和先进的建阳麻沙雕版印刷技术,制造了在中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窑黑釉瓷器,并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制茶工艺。

旅游景点

闽北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以国家首批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武夷山为中心,联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南平茫荡山、九峰山;建瓯归宗岩、万木林;松溪湛庐山;政和洞宫山;浦城浮盖山;浦城匡山;建阳宋瓷窑址;武夷山汉城遗址;邵武熙春园、李纲祠、锦 溪;光泽乌君山等150多处景点。

茫荡山风景区

玉女峰

耸立在二曲溪南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秀丽的山峰,已成为武夷山的象征。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玉女峰插花临水,独立溪畔,崖石秀润光洁,山顶上草木苍翠欲滴,如发如髻。从水中看去,犹如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在沉思、等待……不论是霜晨还是月夕,也不论是雨天还是晴日,玉女峰总是充满着迷人的神韵。玉女峰周围主要景点有仙榜岩、仙馆岩、大王峰、铁板峰、镜台、水光石等。度假区距玉女峰约1.5 公里。

九曲溪

九曲溪风景区面积约8.5平方公里,发源于桐木关西北角、三港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全长60公里。由于九曲溪弯弯曲曲,深深地切割著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绕青峰的美妙景观,乘坐竹筏泛溪观赏山景,成为武夷山游览的一大特色。

武夷山古汉城遗址

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较早、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汉城遗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 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城的东、西、北三面,崇溪环绕,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处豁口通道, 为当年的城门。城外有护城壕。经发掘,城内分布著殿宇、楼阙、营房住宅、冶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

武夷山 *** 书院

武夷山 *** 书院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称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扩建,称 *** 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达十年。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物。现仅存止宿和隐求室的部分建筑。书院各处石壁上,留有许多诗文手迹,尢以朱熹亲笔题勒"游者如斯"和人陈省在晒布岩刻下的"壁立万仞"为著。

建瓯万木林

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建瓯市房道乡境内,占地面积1600亩。是元代乡坤杨达卿用"有于吾山种木一株者酬之半粟"的办法,募集乡人在杨家祖坟地大墩山植树营造的。数年之后,这里树木茂盛,蔚然成林了。1958年国务院颁令万木林为重点保护的国家封禁林。

万木林里生长著茂密的亚热带林木。苍劲挺拔的云杉直指天际,碗口粗的古藤悬空盘绕。林中樟、楠树种尤多,最大的黄樟胸径达181公分,树高34米,已有600多年树龄。还有肉桂、观光木、石梓、江南红豆杉、鄂西红豆树等珍贵稀有的树种。万木林盛产香菇、黑木耳、白木耳和党参、金不换、鸡血藤、八角金盘、五味子等。林中栖息著国家重点保护的猕猴、隐角鹿、黑狗熊等稀有动物。万木林既是开展林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适宜于参观游览的森林公园。

建阳庵山

是潭东第一名山,距建阳市区约8公里,最高峰"海拔1020米。登临绝顶,建阳、建瓯、武夷山风光尽收眼底。庵山因山中有庵而得名。孤峰独耸,环山似揖,四时风景不同,娇烧怡人。主要景点有灵泉寺、关刀峡、仙姑梳妆、青士迎宾、月景波光、鸳鸯柏树、白鹤仙母、龙坛等十八景。灵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万历年间,邑人傅国珍修聋扩建。清雍正十年(1732年)寺遭火焚。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邑人傅光裔、傅克钦倡捐重建。灵泉寺分三重大门,一重门留有宋代石刻对联一副:"到此山门近天阀,始知蓬莱有仙翁";二门留有石刻横批"灵泉古迹";三门留有石刻横批"涌泉胜境"。寺中供祀著三皇元君塑像。灵泉寺前后有千年柳杉六棵。

朱熹墓

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选。左前侧是鲤鱼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临虎山雄踞,背靠九龙山之九龙岗,称"风飘罗带"。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阳市考亭,与夫人刘氏并葬于此。山上有幸如亭和顺宁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屡经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嘉庆等均有重修,并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后失修倾圮。朱熹墓为圆形,外用鹅卵石围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块。上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墓前设长方形石香炉、石供案各一,靠前两旁有石蜡烛一对。新修的大道旁已新建墓道碑亭。

建阳闽北历史纪念馆

为深切怀念献身革命的闽北英雄儿女,弘扬闽北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闽北人民在改革创新和持续发展中,为闽北崛起建功立业、开拓前进。1983年 *** 建阳地委、行署决定在闽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崇安县筹划建设"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1985年动工兴建,1988年建成开馆。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武夷山市区列宁公园内,与公园内的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闽北著名的六烈士纪念亭等共同形成闽北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人文景观。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一座回字型仿古建筑,造型典雅壮观,在开放式列宁公园茂林修竹的映衬下熠熠生辉。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共分7个展厅,陈列200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26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翔实直观,全面展示了在中国 *** 领导下,闽北人民经历的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烟、抗日战争烽火、解放战争炮声的光辉革命历程。

松溪湛卢山

山中森林蓊郁,泉鸣鸟语,常有云雾浮凝,若当春,若经秋,炫耀百状,主要景点有试剑石、剑池、铸剑炉、欧冶洞、仙姑洞、岑岩古道、清凉寺等。人文历史

湛卢山是我国历史名山,相传为春秋时越人欧冶子铸剑之地,至今炉冶遗迹尚存。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曾筑吟室于山半,寄寓讲学。明儒杨缨就其址建续贤庵,其后人又改为杨氏书室、湛庐书院,以传播文化。

旧志云:唐贞观中已有摩崖石刻,记载此山开拓情况。山中炉岩传为欧冶子铸剑炉,宝剑铸成,寒光闪闪,锋芒逼人,挥剑试之,剑落石裂,痕深数丈,即今之验剑石,遗迹依然,传为侍话。

自松溪茶坪乡驻地向南约七公里,拾级登山。沿途山转路回,松风飒飒,泉水淙淙,引人入胜。至山上豁然开朗,渐次平旷,幽谷层峦,并收眼底。睛明则山光耀金,遥望浦城、政和县境,田园村舍,隐约可见;阴雨,则青烟弥漫,寒气袭人,如沉云海,森然可畏。

山中有剑峰、试剑石、剑池、炼剑炉、欧冶洞、仙姑洞、香岩、断碑、木涧、中祠、状元峰、陟岵台及岩古道等十六景。并有摩崖题刻多处,惜已泯灭。寻幽径,临绝顶,岩石罗列其间,状如蹲狮伏虎,饮牛奔马,各具情态,缀以宝塔石屋,清静雅致,宛若仙境,俗称"仙寺"。

山中有清凉寺,建于唐中宗神龙年间,历经修缮,今犹完好。佛阁经堂,飞檐逐云,既入山门,顺回廊直入大雄宝殿,两厢及后院为游客休憩之所,凡九十九间,处处相通,可容千人住宿。每逢盛夏,远近游客,不顾劳累,翻山越岭,策杖攀藤,兴致勃勃,来此探胜。

浦城峰奇石怪

徐霞客:"石痕竹影,娟然可爱。峰峦环列,此真独胜。"生态朴拙--匡山风景区 匡山区内大部分岩层为侏罗纪时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部(杨梅山一线)有小部分第三纪花岗岩 *** 。

碧水丹山--九石渡风景区 九石渡景区为丹霞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里的岩石神形兼备,有卧牛石、仙掌石、螺蛳石、银仓、金钟岩、瀑布岩、虎形岩、金龟岩、河马石、象鼻岩、十八罗汉、闾山门岩、伏猫山岩等。其中,最为神奇的是老鼠岩和水牛岩,昂然挺立,惟妙惟肖,分外引人注目。历史上江淹(江郎才尽)、朱熹、徐霞客都在此驻足并留下赞美这里山水的诗文。

东南地区青铜文化的新探索--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

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龙窑的起源--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 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政和洞宫山

洞宫山位于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鸳鸯溪上游,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奇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洞宫山",山中风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峦岩洞,秀拔奇伟,有奇峰异景49处,其中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

光泽乌君山

乌君山位于光泽县城东约20公里处,北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乌君山因顶有岩形似猴子,俗称猴子山。乌君山最高峰海拔1477米,方圆约20公里,有大小峰峦30余座。乌君山自古便负有盛名,山上有乌君洞、飞泉岩、仙桥石、巨蟒出洞、神龟下山、风动石、会仙岩、美人石、夫妻岩、水帘洞、香炉峰等20余处胜景。乌君山山间溪流纵横,风光奇特,奇松怪石,蔚为壮观,有光泽第一名胜之称。

邵武熙春园

熙春园位于邵武城西,占地面积38公顷,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园内有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遗址和风景名胜多处,其中尤以沧浪阁、熙春朝阳、六嘘高啸、惠应祠、越王台等10余处景点最为出名。在熙春园中,保存了有很多关于历史名人的记载,其中包括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西汉初闽越王诸兄等等。在百年古樟之后的沧浪阁,是纪念《沧浪诗话》作者严羽所建的,越王台则是为了纪念西汉初闽越王诸兄在邵武建城立下的功绩兴建的。

历史沿革

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晋元康元年(291)属江州。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镟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为福建省)管辖。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1913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1914年为建安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 *** "(即"福建人民 *** ")延建(闽上)省,1934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改水吉特区为县。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南平市,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1959年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松溪、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县。1963年划出古田、屏南2县,1964年增设建西县,1970年划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增入松溪、政和合并的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改为建阳地区,1975年松政县复为松溪、政和2县,1983年邵武撤县设市,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1989年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1992年建瓯撤县设市。1994年建阳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南平地区,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建阳区周边4个小时自驾车程的旅游景点

“铁路+”丨建阳两个火车站到考亭书院考亭书院遗址位于建阳区城区西南三公里处。书院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景色清幽。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考亭书院)。在宋代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朱熹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病殁。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倍受重视,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诏为考亭书院,理宗皇帝赵昀御书匾额褒崇之。  考亭书院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圮,予今仅存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蒋昭创修的石牌坊,建阳市政府于1998年兴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巅。当今考亭书院已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阙里"。乘火车如何抵达  乘坐火车共有两个站点可以较为方便地到达考亭书院,乘坐普速列车为建阳站,乘坐高铁列车为南平市站。下面小编将一一介绍。01建阳站  建阳站出站后往右步行经过人行横道约100米至火车站公交站点。  乘坐1路、16路公交车至潭山公园,票价1元,车程约10分钟,1路早班车为06:30,末班车为18:20;16路早班车为06:30,末班车为21:30;同站换乘6路公交车到考亭书院终点站,票价1元,车程约20分钟,每班次间隔10分钟,早班车06:30,末班车18:20。02南平市站  南平市站出站后靠右步行约50米到达南平市站公交站点。  乘坐 8路、K2路公交车到潭山公园站下车,8路票价7元、K2路票价8元,车程约40分钟,每20分钟一班。8路首班车为7:40,末班车为18:40;K2路首班车为8:15,末班车为22:35。同站换乘6路公交车到考亭书院终点站,票价1元,车程约20分钟,每班次间隔10分钟,首班车06:30,末班车18:20。  在感受文化气息后,从考亭书院出发,骑共享单车骑行20分钟就可以到达4A级(卧龙湾)武夷花花世界景区,观赏以"花卉+文化"为主题,将花元素与建阳悠久文化有机融合的综合性艺术花园,尽情观赏、游览、科普、购物、娱乐,放松自己的心情。

北宋理学家游酢简介,在史上与杨时一起留下程门立雪的故事

人物简介

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老师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16岁以后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八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扶沟,他得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

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与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进士,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县衙内有积案10年得不到判决,一经游酢讯问,分析案情,即予结案。

元v元年(1086年),游酢被召升为太学录。翌年授博士(待次)。因生活困难,向朝廷请求外放,得任河清县(今属江苏)知县。当时范纯仁任知府,待游酢为国中贤士,遇有疑难政事,总是同他商量。后来范纯仁转任颍昌知府,推荐游酢担任府学教授。元佑八年,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他和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编有《伊川先生语录》。一天,游酢与杨时谒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 *** ,他们两人在门外侍立。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先生称赞他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也超过别人。

宋哲宗亲政,罢范纯仁官,游酢请求调离京都。绍圣三年(1096年)赴任齐州(今属山东)判官。同年冬,他回建阳为父守孝。过两年,在家乡长坪D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

元符二年(1099年),游酢调任泉州签判,赴任前,筑水云寮于武夷五曲,作为著书立说的处所,撰《易学》、《诗二南义》。次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游酢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励精图治,议论士风,侃侃而言。次年,出知和州(今属安徽)。崇宁四年(1105年),主管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两任祠官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复任汉阳军知军。以后任舒、濠州二州(今皆属安徽)知州。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在濠州任上,因属官违法遭贬,游酢受到牵连,宣和二年(1120年)被罢知州,寓居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省)。宣和五年五月乙亥(二十三)日(1123年6月18日)病逝于寓所,终年71年。葬含山县车辕岭,谥号“文肃”。有文集10卷传世。

游酢传略

游酢,字定夫,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酢太常博士。纯仁罢,酢亦乞外。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学者称D山先生,谥文肃。

(原载 乾隆二年《福建通志》)

【译文】 游酢:字定夫,建阳人。自幼聪颖好学,经书看过一遍就能熟记在心,倒背如流。程颐刚一见到 他,就知道他将来可以担当重任,传承道统。后来,程颢调任扶沟知县,筹备设立学校,派人迎请游酢到学校赴职。元丰五年游酢中进士后,初任萧山县尉,改任博士。嗣后,游酢以便于奉养双亲为理由,请求就近调任河清县。范纯仁贬官后,出判河南,将游酢视为当作国家栋梁,在学术上遇有疑难问题,经常与他一起切磋交流。范纯仁出任颍昌府长官时,又聘请他担任学府教授。范纯仁回朝复职,执掌宰相大权后,立刻任命游酢担任太常博士。后来范纯仁罢官,游酢也请求外任。宋徽宗即位后,游酢被召回任监察御史,出任和州州官。一年之后,调为宫观官掌管南京(商丘)鸿庆宫,居住太平州。过了不久之,游酢又被起用治理汉阳军,历任舒州和濠州州官。罢官后寄居历阳,在此安度晚年。游酢逝世后也埋葬在这里。游酢一生品行纯正,高风亮节,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在任期间,足迹所到之处,百姓拥戴犹如父母。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被学者尊称为D山先生,谥文肃。

宋帝赞游

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

伟哉圣道,光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

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

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

——宝v三年(1255年)

游酢诲子

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D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福建文化

福州乌山上有“九贤祠”,奉祀着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沉、黄干、真德秀。游酢便是九贤之首。

游酢,字定夫,号豸山,又称广平先生,谥文肃。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福建建阳禾平里长坪村人。宋元丰进士,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家。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府、知州、将军等职。追封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为官清廉。学术上师承二程,并将理学传于福建,为闽学的创始者,誉为“闽学鼻祖”,着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等。游酢20岁,在京城上太学时相遇著名理学家程颐,程赞他:“其资可以适道。”

程颢、程颐两兄弟,以传道兴学为己任。当年八月程颢赴任河南扶沟县令时,特邀游酢为该县教谕,一面担任学职,一面又受业于程颢。游酢以灵利高才而见称。

游酢28岁(1081年),会见杨时,并一起前往河南颍昌,引荐给明道先生,就学于程颢。同年游酢、杨时学成南归时,以师礼见明道先生,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从此二程的理学传播到东南各省,传播到福建,同时形成了独特的闽学体系。

游酢40岁(1093年)时,与杨时早已登进士第。这年严冬,他与杨时前往洛阳拜程颢之弟、大理学家程颐为师。二人来到程家,欲拜程颐,却见程先生瞑目养神。二人进退两难:进,恐惊动先生休息r退,虑耽误学业。只好候之门外,立于雪中。程颐既觉,已雪深尺余,程子感慨地说:“贤辈尚在此乎!”游、杨勤学尊师,传为千古佳话。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引以骄傲的典故“程门立雪”。

游酢46岁(1099年),任泉州签判。为拓展福建文化,他弃官回故里。在建阳县禾平里荐山之麓构筑草堂,他在此著有《中庸义》和注解《孟子》、《论语》等文章。次年他又在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著有《易说》、《诗二南义》等,并广收学生,传道授业,使闽学理论得以完善与推广。

游酢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尤以草书著称,游体草书于清朝编入《草字汇》,称其“草圣”且与宋“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当代的《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等均有收入,部分书法拓片今存南平市博物馆。他的诗论是我国古代儒学、理学家的文学观的一个缩影。

游酢从政四十余年,勤政廉洁,惠政在民,受任越州萧山尉时,该县积案甚多,经游酢审理,疑案均解,决狱有方,其精明干练,使人诚服。他政绩卓著,勤政更新。征敛有度,虽有兴作,而不劳民。功绩斐然,有口皆碑。

游酢的学生中著名的有黄中、胡文定、胡宪、吕东莱等人。黄中既是游酢门人,又是游酢的外甥,深受游酢的器重,实得游酢理学之真传。朱熹是黄中的学生,所以朱熹是游酢的三传弟子。

朱熹对游酢极为崇拜,深受游酢理学思想之影响。朱熹在他的《四书集注》中引用了许多游酢语录。所以说朱子理学体系的形成是受游酢、杨时的影响。游酢、杨时对传播洛学、开创闽学做出巨大贡献,堪称闽学的“开山鼻祖”。福建人民纪念他,文人学者崇拜他,才在福州乌山建祠奉祀。

北宋理学

建阳因朱熹集理学思想文化之大成而成为闽学的发祥地;游酢则因将中原洛学南传入闽成为开闽学先河者。

熙宁五年(1027),20岁的游酢行冠礼之后,离开长坪,慕名赴洛阳拜见明道先生程颢。先生对这位风华正茂的弟子十分赞赏,便断言“其资可以进道”。同年八月,程颢出任河南扶沟县知县,特意举荐游酢任该县教谕。从此,注重酢学有专攻,成为福建闽北最早接受“洛学”的学者。元丰四年(1081),游酢又荐将乐杨时一道拜程颢为师。不到一年,两人同时告别老师。程颢嘱咐他俩把理学传向南方,目送他俩离去,怡然自得说:“吾道南矣!”其时,游酢已师事程颢十年,而杨时还不到一年,“吾道南矣”,主要还是对游酢而说。然而,如今学者津津东道“吾道南矣”这个典故时,只说杨时而不提起游酢,有悖于历史事实。

元v八年(1093)游酢已是进士出身的太学博士,仍好学不辍。这时程颢已辞世。这年冬天,游酢为了进一步探索孔孟理学思想,便冒着大风雪偕好友杨时一起到洛阳拜伊川先生程颐为师。游酢、杨时来到程家时,正巧先生在瞑目 *** ,两人见状,不敢贸然惊忧先生,恭敬地侍立一旁静候。待先生醒来时,天色已晚,先生叫他俩改日再来,待他俩走出门外时,雪积一尺多深。这就是尊师重教“程门立雪”的典故。游酢正是凭着这种勤勉好学的精神,尽得理学的真谛,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游酢学成南归,悉心传授理学,使理学得以南传,“中兴于南”与后来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被尊称为“道南儒宗”。

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然)为著。”

游酢传播“二程”理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作《明道先生语录》,将程颢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以后杨时准备收集伊川先生语录时,也请游酢提供材料,因为游酢占有二程的第一手资料。

朱熹与“二程”生不同时,无缘当“二程”的学生,只能算是再传弟子。朱熹后来成为“集理学之大成者”,其中也有游酢传播理学的功劳。朱熹整理的《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都采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明代学者苏章的诗句,公正地评价了游酢开闽学之先河的历史功绩。

建阳区的名人

朱熹:(1130—1200)生于尤溪县。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著作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其哲学观点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
宋慈:(1186-1249)南宋建阳人,中国法医学先驱,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宋慈也因此被界内公认为法医鼻祖。
游酢:(1053-1123)建阳县禾平里(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人。闽北最早接受“洛学”的学者。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学成南归悉心传授理学,“中兴于南”与后来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被尊称为“道南儒宗”。
熊宗立:(约1409~1482)明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明代有名的医家和刻书家。师从刘剡学医,推崇五运六气之说,著述甚丰,日本医生真长兰轩曾从其学。是福建历史上刊刻医书最多的人。
游艺:,明末清初建阳崇化里(今书坊乡)人,宋儒游酢后裔。长于诗作。
陈升之:,建阳三桂里(考亭)人。以同平章事衔出任镇江节度使、扬州通判,封秀国公。朝廷赠太保、中书令,谥号“成肃”。
江文蔚:,建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晋高祖天福中前后在世。后唐长兴中,(公元932年左右)举进士,为河南府推官。与高越并有文名于江南,时称“江、高。”文蔚生平博学多才,尤工词赋。卒,谥简。
阮逸:(又称阮逸女),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北宋音乐家,精通经学,擅长词赋。曾任镇江军节度推官,不久调任镇安军(治今绍兴)掌书记,景佑初升任杭州知府。
惠崇:(965- 1017)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有诗作《北宋九僧诗》、画作《沙汀烟树图》等传世。
丁显:(1358~?)建阳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状元。为明代福建状元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丁显资禀聪敏,博通经史,能援笔立就,一时名流都与他结成莫逆之交。著有《建阳集》。
范如圭:,建州建阳人。少从舅氏胡安国受《春秋》。登进士第,授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
吕祉:(?~1137年) 建阳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太学上舍释褐出身。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即位后,任右正言,因直言议论政事得罪,贬为明州(今宁波)通判。宋高宗赠吕祉为资政殿大学士,特敕葬邵武樵岚。
陈师锡:(1057~1125)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俄出知颍、庐、滑三州。坐党论,监衡州酒,又削籍安置郴州。《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祝穆:(?~1255)祖籍婺源(今属江西),其先新安(今歙县或曰建阳)人,徙居崇安。曾祖祝确为朱熹的外祖父,父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熹母祝氏居崇安。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刻书家、藏书家。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闽学渊薮建阳介绍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