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的类别有:

1、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2、按作者所在的时代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3、按产生地域分为欧美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

4、按读者分为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5、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文学包括哪些方面呢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

来自:/subview/8732/5459933.htm?fr=aladdin

文学的功能有哪些?

文学的功能可分为两个方面: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文学的审美功能
1、中国历史上对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的讨论
《荀子乐论》:“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汉)张衡:“于焉遥,聊以娱情。
(明)李梦阳:“歌之者心畅,而闻之者动矣。”
(明)王世贞:“仆于诗……,聊以自愉快而已。”
(明)李贽:“大凡我书皆为求以快乐自己,非为人也。”
2、西方历史上对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的讨论
荷马史诗里认为诗歌是神的赐予,应该为宴饮添欢乐,“使得人心情愉快。”
德谟克利特:“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
苏格拉底:“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好,就是善和美的。”
贺拉斯:“寓教于乐”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给人以快乐,同时对生活有帮助。”一一《诗艺》康德
歌德:“向艺术家要求道德目的,等于是毁坏他的手艺。”
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法)瓦菜里:“纯诗”
3、文学的审美功能释义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具体生动地反映生活里的各种属于美的范畴的人物和事物,引起欣赏者对美的感悟,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又叫美感作用。文学的审美功能分为情感功能和娱乐功能两个方面。
二、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学社会功能分为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两个方面:
1、教育功能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对人们思想和情感乃至整个精神境界产生的影响。文学的教育功能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迅速而强烈的思想启发和情感激励作用;一种则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染作用,即陶治作用。孔子:“兴”、“观”、“群”、“怨”《毛诗序》曹:“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载道”亚里斯多德: Katharsis“陶治”、“浄化”、“宣传”贺拉斯:“寓教于乐”
2、认识功能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向读者提供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画面,帮助人们了解一定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这就是文学的认识功能。巴尔扎克《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供参考。

文学包括哪些方面,童话故事算不算呢?

文学: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童话等。 按类别分的话有以下: 1、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2、按作者所在的时代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   3、按产生地域分为:欧美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   4、按读者分为:   a、按受众身份/年龄有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   b、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5、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6、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等   7、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

文学性文本有哪些

问题一:文学包括哪些方面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从广义上看,任何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创造的艺术都可称为文学。所以文学包括着所有以语言为艺术形式的产物,如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文学研究等多个层面。
文学作品中有写实作品、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文本中又包括着作家在创作时,运用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即包含着写作与修辞)。以文学活动的角度看,其中包括四个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包括着一个审美、创造美和被审美的过程。文学还包括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史三个对其进行研究的学科。从体裁的角度看,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文学作品的思想,则是由作家对世界的体验和创作动机决定的。哲学家可以创作出富有哲理性的文学作品。史学家也可以用文学作品承载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文学在思想上,是一门海纳百川的学问。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是层出不穷的。可谓是有什么样的作家,就可以有什么样的作品。

问题二:文字和文学有什么区别文字和文学的区别,教课书上应该有更明确的界定和划分,但仅从字词表面上看,它们之间应该有所差异。
有人说,广义的文学可以包容所有文字的东西。粗听起来这话有些虚无、胡闹,但细想一下,倒也有些道理在里面。
从考古学角度看,眼下如能找到四五千年前实物上的几个文字,人们就会从字形、字义上,去挖掘和想象其可能包含的生活背景信息以及文化传承上的意义,而像这样富有社会价值而且虽然局限却会有一定读者群与研究者倍加关注的字词,也足堪称文学作品了吧。如果这样讲,文字即文学确乎有理,但单凭感觉,我自己也会说:“不是那么一回事吧!”
文学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哪?过去对这样的问题,我会用“文以载道”、“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心理医生。”、“文学是文字倾诉,是人类中个性自我生活情感、意志的传达和倾诉。”等类似这样的话,去解说或争辩。然而,今天看这问题,特别是面对眼下充斥于街头和文坛上的各色标榜“文学”的书刊、栏目后,我目眩而哑然了!
人生中会有一段时间最想弄清楚“什么是真理?”的问题,而如今,我自己除了明确了如同“真理是相对”的这样一类像是说了也白说的真理话语外,对一切事物的概念和性质都变得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哪?
有时,看过影视大片、时尚刊物、流行文学或当代名家名作后,心中不免会嘀咕:“文学是否就是能够出版、能够吸引大众参与、能够在作者、出版者及读者身上实现货币流通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呢?”
其实,回过头去看一看国内外已经流传弥久而且家喻户晓的著作,毋庸讳言,那些活着的文学作品,虽也有我所嘀咕的社会内涵,但他们的创作、出世和流传,在根本上不是为了盈利和流通而来的,而是作者对人生、社会乃至虚幻世界倾注了 *** 和热血的写照。
当今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下,始终和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品后的那个执笔者,无疑将受其影响,也必将从影响写作生活到佐佑其创作内容,但社会的广大读者对文学的期待和所要求的作品质量是否也完全不同、今非昔比了哪?尽管答案中“不同”的基调是一定的,但公众对文学伴随时代的前行可起到解惑、释怀、启迪、引路的种种渴求和企盼却依然如故。

问题三:什么是文本性“文本”在传统上一直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概念。如果要中性地界定这个概念,可以说“文本”是书写作品之言辞的实际表达,或者是被研究者和批评家选择来作为分析对象的特定作品。但是,“文本”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195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批评”(New Critici *** )、1960年代与1970年代出现的“结构主义批评”(Structuralist Critici *** )有着很大的关系。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认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其形式和意义都是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词语媒介赋予的。1950年代在英、美出现的“新批评” 派,试图建立评价文学作品的科学、客观的体系。他们把传统批评中作者、读者、现实这三个“非客观的”要素从“作品”中去掉,只剩下独立存在、可以进行科学、客观分析的“文本”,强调批评只应当关注“文本”本身,主张对文本中的文字进行“细读”(close reading),从语义学和语言结构的相互关系中去发现文本的深层意义与整体形式。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现的一些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尤其以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为代表)把文学作品非个人化,认为它不是“作品”,而是一种非个人化的“文本”,它所表明的是被社会惯例称为的“写作”或“书写” (Writing)。因为“作品”有“作者”或主人,而“文本”则没有作者或主人,只有在语言情景和阅读活动中才能被体验到,“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无中心的和没有终结的结构。在他们看来,“作者”只是一种中介,其写作行为是把先在的语言和文学系统的各种要素与符码转变成特定的“文本”。“文本”在形式上和语义上都是具有系统性的“编码”,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则是一个“解码”的过程,也是“意义”得以产生的过程。在这种理论影响下所出现的“文本批评” (textual critici *** ),成了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一个分支。它通过比较分析所有现存的手稿或印刷文本,试图建立最为精确和“科学”的对书写作品的看法,确立评判文学文本的原则和程序,以便根据这些原则和程序去重构文本的意义,消除在阅读和解释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谬误与误解。文本批评改变了传统文学批评注重作品与作者之间关系的惯例,摈弃“文本”之外一切社会的、伦理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因素,只关注“文本”自身,并把“文本”看成是一种独特的结构,致力于揭示和描述“文本”的作用与功能。
在当代文化研究中也经常使用“文本”这个概念。英国文化理论家利维斯(F.R. Leavis)开创的文化研究的“利维斯学派”(Leavisi *** )关注文化批评的道德与社会维度,反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及其在文化上产生的后果,主张通过对文化文本的“精读”和援引来进行文化批评。在利维斯的影响下,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早期的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霍尔(Stuart Hall)等人都受到过文本分析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吸取过结构主义理论的某些理念和方法,认为摄影、电影、服装、时尚、音乐、建筑、环境等非语言的文化形式,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研究的不同“文本”,可以作为文化分析的具体例证。
1970年代中期以后,以法国理论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 *** )向以晚期的威廉斯为代表的“文化唯物主义”注重文化研究中的社会学、民族学、亚文化和文化制度分析的倾向发起了挑战。德里达在《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里明确提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认为构成......>>

问题四:什么是说明性文字和文学性文字,急用说明性语言是科学的,不加任何修饰的,要求准确无误,简单明了; 文学性语言就是有修饰性,可以夸张,可以想象,可以用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就象一篇文学作品。不具备科学性。
采纳哦

问题五:文学文本的意蕴层之内还具有几个层次文学文本构成的第一个层面是语言层,它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词句。语言层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通过“能指”即自身的特点,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这在诗歌语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而言,语音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文学文本的语义表达基于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化和体验个性化的要求,往往会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有意违反已有的语言成规,以期使表意行为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行为。文学语言因此具有多义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文学语言的这种语义特征,可以从文学文本所处的特殊语境入手加以把握。文学文本的语境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常常是与日常语境相脱离,这一特点为读者创造性的参与提供了条件,使读者的想象力有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现象层。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文学文本主要是由形象系统构成的。在文学文本的构成中,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现象层的这个特点也成为判断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根据:文学文本不仅要有生动感人的形象或意象,而且这个形象体系还应有丰富幽深的审美蕴涵。具体来说,在抒情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主要体现为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物;在叙事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体现为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和变换的环境。构成叙事文本现象层的形象体系同样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和抒情文本的现象层一样容含着某种意蕴。 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意蕴层是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意蕴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着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文学形象即文本的现象层面而单独存在,形象与意蕴的关系是融合统一的关系。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有深度的统一体,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形式化显现,而下一层次则给上一层次提供了存在的内容和依据。其中,现象层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文学形象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问题六:文学作品都有几种文字风格现代文风
(1)文学从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于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独立的,同时又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
(2)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的体裁。
(3)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从未有过的强化,成为作家迫切的自觉的追求,并且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
(4)现代意义集中表现在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不同于传统的“仁”和传统的爱国主义)。现代的民主主义(包括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是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
(5)作品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从二十年代中期起,单纯着眼于宣传鼓动的作品大量出现。抒情文学在最初的十余年里有过繁荣,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却日见萧条,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复苏过来。
(6)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痛苦――抗争――解放、武装斗争(阶级的和民族的战争),是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历史人物和事件得到新的描绘,外国题材比较多的进入中国文学作品,关于人物内心生活,包括潜意识的渲染也开始出现。
(7)作家和读者之间有更为广泛和亲切的交流。大众化和化大众(教育群众)这既矛盾又统一的双重任务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广泛深刻的联系,并在现实生活(主要是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过,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艺术本身的提高和文学多种功能(特别是审美作用)的全面发挥。
(8)现代文学诚然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是广泛接受了世界文学新潮滋养的产物。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学,并且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
古代文字艺术
诗歌:
1、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一派,以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2、田园山水诗派,鼻祖为晋陶渊明,唐代有孟浩然,王维等代表诗人。
3、边塞诗派,以唐的高适、岑参为代表。
4、浪漫主义诗派,鼻祖屈原,代表诗人李白。
5、现实主义诗派,代表诗人杜甫,白居易。
6、奇崛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7、江西诗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代表。
……
词派:
1、花间派,以唐温庭筠、韦庄为代表。
2、婉约派,以宋李清照,秦观为代表。
3、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4、格律派,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
上述为比较优秀的文学著作文风分析,至于那些泡沫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可能文风参差不一,,比较难说,还是自己多阅读,自然而然能体会到一些。。。。个人之见

问题七:文学活动有哪些文学活动即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活动是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离开了文学文本就无所谓文学活动。
其二,创作和阅读是分别对应作者和读者而言。
其三,批评和研究是针对文学文本及上述的创作和阅读而言。
另外,需要厘别“文学活动”和“跟文学有关的人类活动”这两个概念。例如,有人策划了一次书展,这也是跟文学有关的活动,却不是“文学活动”,而是商业活动;但是,某人在书展中阅读或者评价某作家的书,这就是“文学活动”了。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问题八: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中国传统的“二分法”
所有文本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依据: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
这种分类过于笼统,没有涉及题材、构思等问题,难以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现在已经被废弃。
2、西方的“二分法”
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的的“二分法”为代表,他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区分了史诗、戏剧两大类。由于史诗是通过语言来模仿现实的,不像戏剧那样有音乐的介入,因此被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类型。至于史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无韵的散文。
同样是二分法,以亚里斯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论更侧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内在特点。
二三分法
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二分法没有提及抒情诗,当抒情诗在文学中的地位提升以后,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一种方法。
叙事类文学侧重于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摹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叙事性是叙事类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叙事类文学包括小说、史诗、叙事诗、故事诗、史传文学、报告文学等。
抒情类文学是侧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思为题材内容,以内心感受和体验为构思方式,以直接抒发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表现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味的文学作品。抒情性是抒情类文学的突出的审美特征。 抒情类文学主要有抒情诗、抒情散文、散文诗等。
戏剧类文学是侧重于以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题材内容,以模拟和再现虚拟的真实为构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一种文学作品。
三四分法
1、我国“四分法”将文学文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有的在此基础上增加影视文学。
我国四分法是根据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同时考虑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形象的特点,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作为划分文学体裁的方法。
2、加拿大诗学家弗莱的四分法
他说:“文类的中心原则是相当简单的,文学中文类区别的基础似乎是表现的原则。词语可以在观众前面表演出来,可以在听众面前讲出来;或者它们可以歌唱出来,或者可以为读者写出来。”
(〔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
“在观众面前表演的诗歌是戏剧;在听众前朗诵的则是叙事诗;自己背朝观众唱或者吟诵就是抒情诗;而小说则是应安静地阅读的。”(〔法〕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式通论》,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弗莱的四分法与我国流行的四分法在立论依据与分类结果上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