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笼络豪杰,深得人心: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2、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刘备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此,刘备深得人心;
<前期到处投奔别人的刘备,后期为啥能得到很多人的尊重?
刘备先后跟过多位老板。
跳槽时,刘备往往能得到各位老板最“顶格”的欢迎和尊重。
挣扎的早期跳槽:离职即“失业”。
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开始,刘备就喜欢辞职。
他早年讨伐黄巾有功,作了安喜尉。
不久,因为看不惯都邮,把领导暴打一顿(是刘备亲自揍的,不是张飞所为),“弃官亡命”。
后来,何进派都尉丘毅到丹阳募兵,刘备又跟了过去,因为功劳,作了下密丞。
没多久,“复去官”,又不干了。
后来,刘备又作了高唐令。不久,哥们被黄巾贼所破,只好去投老同学公孙瓒了。
用今天的话说:这一次,刘备都不是主动离职,是被业绩淘汰了···
看来:在混出名堂以前,刘备和刚入社会的一般职场人士差不多,辞职的去处是:再找工作。
不过,从他投靠老同学公孙瓒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就开始开挂了。
开挂的职场生涯:到哪里都获得“顶格”待遇。
投靠老同学后,刘备跟随田楷一起干袁绍。“数战有功”,作了平原相。
从此开始,刘备同学的每次跳槽都风光无限。
投靠陶谦前,陶谦为了挖刘备,在刘备刚到徐州时,就从最精锐的丹阳兵中抽出4000来给刘备!
这还不算,陶谦老人家在去世前,甚至表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居然把诺大的徐州,传给了初来乍到的刘备!
当然,刘备当时还搞不过另外一个跳槽猛人吕布,被迫投靠了曹操。
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可以说,就是郭嘉、荀彧,也没有这般待遇呀!
刘备反了曹操后,再次创业失败,又投靠了袁绍。
“四世三公”的袁绍,居然“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去投靠刘表时,“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
可以说,刘备每次跳槽,都得到了“顶格”欢迎和尊重。
那么,刘备身上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各路英雄如此器重呢?
强大的人才班底
郭嘉在劝曹操杀刘备时曾说:备有雄才而得众心,张飞、关羽皆万人之敌也,为止死用。
可见:在刘备投靠曹操前,刘、关、张的名声就已经非常大,张飞、关羽更是有“万人之敌”的名号!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得到刘备,也就是同时得到刘、关、张三个良将,这无疑是令任何诸侯都垂涎三尺的。
名望
刘备出身寒微(暂时不提什么汉室宗亲吧),不过,他的名望很早就积攒出来了。
袁谭,是刘备举荐为茂才的。
堂堂袁绍的长子为何要区区刘备举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以常理而言,这件事应该早于袁绍与公孙瓒闹翻,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事情。
可见:
刘备很早开始,就在积累自己的人脉了。
而在刘备势单力薄时,他已经攒出不少名望了。
刘备在徐州时,孔融、陈登等一众大名士,都推他继领徐州,大士族陈群也愿意被他征辟,可见他至少已拥有了超出一般名士的影响力。
任用这样一个有名望的人,是收取天下人心的重要象征。
而杀掉这样一个有名望的人,将使诸侯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曹操说“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他所顾虑的,正是刘备的名望和影响力。
“业绩”不错
在打工生涯中,刘备的“业绩”一直还不错。
跟随公孙瓒时,他随田楷在青州与袁谭大战,数战有功。
而在他离开后不久,田楷战败,袁绍攻取了青州。
跟随曹操时,刘备奉命找臧霸交出作乱人士。
刘备灵活处理,从中斡旋,使臧霸心服曹操,在袁曹争雄过程中,独当一面,使曹操不再为青州-徐州一线而担忧。
给袁绍打工时,“刘备略汝、颍间,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
刘备在南线的骚扰,加剧了曹操的粮食困难,几乎使曹操在官渡坚持不下去。
投靠刘表后,刘备驻于新野,以为北面屏障。
刘备在博望击败夏侯惇,挫败曹军。尽管刘备因兵力少无法深入,但仍暂时安定了北线。
看来:尽管刘备不断跳槽,但他每次都能做出一些业绩,确实“好用”。
相对靠谱的“用人风险”
只论及人才班底、实力基础、海内知名度,吕布只会比刘备强。
可是,用吕布风险确实很高。
跟随丁原,杀丁原;跟随董卓,杀董卓;投靠刘备,夺人州郡···
相比之下,刘备靠谱得多。
刘备离开公孙瓒时,带走的是“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除了少许幽州乌丸杂胡骑外,刘备基本没带走老东家什么资源。
刘备投靠袁绍后,虽然内心已经“阴离绍”,但仍然在汝、颍间打曹操的游击,支援袁绍。是袁绍官渡战败先败,刘备才投靠刘表。
刘备在刘表手下,尽管诸葛亮《隆重对》已明确提出要想办法夺荆州,但刘备始终没有对刘表,乃至刘琮动过刀子。
可以说:除了对死敌曹操“不讲究”外,刘备每次跳槽,都没有损害老东家的利益。
正因如此,刘璋后来才会傻乎乎地请刘备入川帮忙。
当然,那时候的刘皇叔,已经变了···
刘备是个靠谱的人。
他有靠谱的团队、靠谱的能力、靠谱的名望、靠谱的为人处事方式。
因此,无论是四世三公的贵公子袁绍,名士出身的刘表陶谦,或者是英雄盖世的曹操,都极为希望与他合作。
靠谱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欢迎。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刘备、诸葛亮一方?
1、空城计,告诉我们打败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所以在失败的时候要首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2、桃园三结义,告诉我们不论小事大事都需要志同道合的人相助的话会很快解决问题,所以到最后关羽和张飞为刘备的蜀国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3、煮酒论英雄,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有远大抱负,那么他就会一直朝着这个远大目标努力,而不会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去斤斤计较。
4、三顾茅庐,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办成一件事是不容易的,必须要有耐心,知难而进,不要放弃的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刘备终于打动诸葛亮。
5、舌战群儒,告诉我们知识不但要会,还要会表达,才可以胜利,同事一个人要有高瞻远瞩,统领全局的格局。
6、草船借箭,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包括对手的性格,气象条件,来巧妙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7、七擒孟获,告诉我们宽容待人,善于饶恕别人,可以获得别人的真心。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4,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义”的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中最值得佩服的人,是屡战屡败的刘备
其实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刘备这一阵营,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刘备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最弱的那一个,不过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才逐渐的成为了三足鼎立当中的一员,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是比较同情弱者的。第二、刘备在开始起兵的时候就打出了汉室的旗号,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觉得刘备才是正统。第三、很多人可能更加喜欢刘备的性格。
先来看看第一点,一开始的时候刘备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不过还好刘备有一个好母亲,把刘备送到了卢植那边去学习。但即便是这样,刘备也是一个真正的草根,当时比刘备强悍的诸侯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公孙赞、袁绍、袁术,还有刘表等等,但最后这些比较厉害的军阀反而没有成就一番事业,从这一点来看刘备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人支持他。
其次第二点,刘备的身边之所以能够聚集出这么多的人才,实际上和刘备的身份也是有一些关系的。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而且一直都是打着汉室的旗号,虽然在东汉末年汉朝已经形同虚设,但毕竟还是有很多人忠于汉室的,所以这部分人自然是比较支持刘备这一方的。
最后刘备这个人还是比较爱惜自己羽毛的,从开始起兵的时候,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非常仁义的形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自己设定好了一个非常不错的人设,而刘备也正是通过自己的人社才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这其中就包含了蜀汉的绝对核心诸葛亮。而也正是因为刘备表现出来的”仁义之心“,所以才会赢得这么多人的支持,在后世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去喜欢刘备的。
刘备前期到处投奔人,为什么到哪都很尊重很客气?
三国演义是把视角放在刘备身上,将刘备作为正面人物去描写的,而实际上在三国历史中普遍最值得称道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曹操,我们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多来自于三国演义,所以才会有刘备才是正统的这种印象。实际上,就我个人看来,罗贯中将主角定义在刘备集团主要还是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原因,诸葛亮是古代读书人的楷模和偶像,因为他是最著名的被主公亲自邀请而且还是邀请了三次才出山的文人,而过去读书人读书多是为了做官的,大家挤破头去科考,去把自己推荐进权力机构,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造成了诸葛亮的经历为读书人崇拜甚至膜拜的现象,罗贯中实际上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已经将诸葛亮神化了,把三国时期好多别人的功绩都安放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比如火烧博望坡好像是刘备的主意,而空城计实际上是曹操用过的计谋,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只是促成了孙刘联盟,具体的战略部署都是周瑜完成的,其时诸葛亮并不在赤壁),而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当然刘备就成了这部书的第一男主角了。
刘备只是一个依靠贩卖草鞋、织席为生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追随他?
刘备在早期的时候一共投靠了很多人,比如公孙瓒、陶谦、袁绍等等,并且在刘备投靠到这些人的阵营中之后,不但没有被排斥,而是受到了这些人的尊敬。而让刘备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别人的尊敬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备善于交际、懂得借势和他能够看准人,刘备的这些特点从他三顾茅庐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在刘备早期的时候,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刘备先后参加了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但因为刘备自己能力的原因一直没有什么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刘备一直都是以德服人,让他身边的人都对他很服气,以至于让刘备的名声传播的很广。
刘备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一些失败,但在这个过程中刘备也召集了一些有才能的人,比如赵云、关羽等等。而赵云和关羽等人的名声在三国时期是非常响亮的,所以很多人都想将他们召进自己的阵营中,所以当刘备前来投靠的时候,他们对刘备都是很尊敬的。他们认为如果刘备加入了自己的阵营,那么刘备的那些手下不也加入了嘛,同时因为刘备的原因,还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而来。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刘备在早期的时候不断在“跳槽”,如果仔细的人就会发现,每一次刘备所“跳槽”的对象都比前一个地位要高。这是因为刘备的野心和眼界越来越大,时间一长,刘备的名声也会传播的更广,认识他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再加上刘备一直在招纳人才,所以就会有更多的人才前来投靠刘备。
其实在刘备早期没有什么势力的时候,那些诸侯对刘备尊敬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刘备的身份,毕竟刘备是属于皇族的,从地位上来看,这些诸侯尊敬刘备也是应该的。
你还读过的名著有《三国演义》,其中你最敬佩的人物是刘备,因为他………………
刘备虽然是一个依靠贩卖草鞋、织席为生的人,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跟随他,首先是因为性格,他性格平顺温和,待人有礼,而且他的气度谈吐都不凡,其次他还有着伟大的志向,并不断的追求自己的志向,最后他还对待平民百姓没有任何架势和聪明的才智,非常善于笼络人心。
我们先来聊一聊刘备这个人性格。刘备从小就有大志向并且他幼年的时候就很聪明,在刘备十五岁的时候,刘备有幸拜在当代大哲卢植门下,这肯定更加锻炼了刘备的性格品德,在刘备成年之后性格就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在平日里常常静下心来沉思。又因为刘备生性平易近人,无论是流民,还是豪强、百姓,刘备都能够待人有礼,所以和刘备一个郡的青年都很敬佩刘备,争相依附于他,刘备的人脉也逐步建立了起来,这就为刘备后来的起义奠定了人力基础。
我们再来聊一聊刘备待民如子,拉拢人心的手段。从刘备起义的开始、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到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再到临终托孤,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了刘备的一生都是坚持走“亲民”路线的。
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所以刘备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跟随他的。即使刘备一开始只是一个依靠贩卖草鞋、织席为生的小人物,但是由于他的高尚的品格和放下身份笼络人心的手段都是他传奇一生的重要依据。
刘备多次投靠别人,为什么都能以主公自居?
刘备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位了
首先,懂得隐忍和冒险。刘备和曹操,孙权截然不同,曹操于群雄割据立业,孙权继承孙坚孙策,唯独刘备是徘徊不定。先后依附过袁绍曹操刘表等各路诸侯,赤壁之战后借据荆州,并以迅雷之势收复长沙四郡。孙吴提亲明知是陷阱仍勇闯龙潭虎穴只为孙刘联盟。
其次,刘备之仁义。很多人说刘备假仁假义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承认刘备具有虚伪的成分,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刘备是具有真正的仁义。陶谦三让徐州而不受,明知吕布对自己不利仍收留,刘表让荆州不受而愿意扶持刘琦对抗蔡家,川内多人劝刘备攻打刘璋仍拒绝。可见刘备虽想图大业,但是面对荆州益州众多诱惑仍不忘仁义之本,虽然具有虚伪的成分,但能控制住欲望,可见刘备心性非同一般
最后,刘备为何能从群雄割据的众诸侯中脱颖而出,更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智慧。刘表让荆州为何不受,因为荆州是战略要地,孙吴虎视眈眈,隆中对三分天下第二步便是取西川。如果刘备占据荆州那就是有了立足之本,孙刘联盟就难以成立,因为刘备大军攻取西川必先防东吴,占据了荆州就是提前引起江东仇视,必将腹背受敌。所以认同刘琦为荆州之主其实是十分明智的,不仅稳住东吴势头,更因刘琦偏向刘备,然而刘琦死的早,提前爆发了荆州纠纷,这点应该不在刘备预料之内。
攻取汉中后,刘备大有天下一统之势,对长安虎视眈眈。然而关羽不停诸葛亮劝谏,没有稳住东吴,率先攻取樊城导致后方空虚。荆襄九郡根据诸葛亮的计划,是每隔一阵归还一些郡,每隔一阵稳住东吴一阵,这样在攻取长安时就不会有东吴的后顾之忧,然而关羽不听,使得荆襄尽失,倘若庞统未死,仍由诸葛亮坐镇荆州,历史就会被改写吧。
纯手打,欢迎讨论
刘备一直以来匡扶汉室的道路都十分坎坷崎岖,虽然手下谋士众多,将领也有不少,但是总是寄人篱下。即便如此刘备还依然自信的将自己视作“主公”,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刘备有着米其林轮胎一般的厚脸皮吗?
1 皇室宗亲身份刘备一直以来都以皇室宗亲的身份自居。虽然只不过是皇室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到了自己这一代只能以卖草鞋为生,但他依然有着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及这个身份。由于中山靖王后代,汉室宗亲身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投靠他,后来汉献帝还尊称他为“皇叔”,更像是有了官方认证,刘备因此不仅到处吸纳人才,还凭借此寄人篱下也理直气壮,因为谁也不敢对这个正统皇室有什么不敬,不然就是造反了。但大家对刘备的计划也不感兴趣,所以也就随他去了。
2 礼贤下士招英才刘备虽然没有地盘,但是他一直明白人才是这个乱世最不可多得的的财富,所以他能够一直做到谦虚待人,礼贤下士。这也为他带来了很好的名声,比如请诸葛亮出山时三顾茅庐,足以见得他对于人才的渴望。所以说即使他落魄,但是手下的谋士与将领也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3 有原则且爱民如子刘备爱民如子这的确是值得敬佩的,所以说刘备无论到哪里都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这可能也是手下的人死心塌地跟着刘备的原因吧。并且刘备投靠别人有自己的原则,他不会打接纳自己的人的主意,但是他也会以盟友的身份而不是客卿的身份投靠,所以刘备的观点就是我们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我只是来暂住几日罢了。
刘备也因此一直自信的将自己看作是“主公”,不过他也有这个实力。后来借来荆州发展起自己的小事业,天下三分,也算是不枉他这么多年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