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夜》选自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原题《心跳》,后改为《静夜》,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 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静夜》描述的两极。“灯光漂白了的四壁”之内贤良的桌椅、贞女般洁白的茶杯、古书的清香、母亲怀中接呷的小儿和熟睡的大儿,在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里,合成了一个充满着“浑圆的和平”的静谧世界;

2、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国族的忠烈,以及爱国之情的炽烈深厚。作者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注入具体的艺术形象或特定的情境中,使其左冲右突,委曲宛转,激而缓地股股迸射出来,并逐步向纵深开

《静夜》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静夜》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郭沫若《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诗中奇美的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统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这个极其神奇的想像,把读者引入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静夜》:
通过描写月夜松林的精致,想象“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静夜》简析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天上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濛濛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泣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恫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静夜思》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夜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山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山行》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呀,不错哦!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仅只是即兴咏景,而且也是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雨巷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以及与美好事物容易擦肩而过的哲理

《春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春望字面意思是:盼望春天,就是对春天的期盼。其实就是对安宁幸福生活的祈盼。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兴》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资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春兴》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诗人由春日景物而唤起的是人生至死不渝的乡情。乡愁应当是苦涩的,但在诗人的笔下,这苦涩中似乎又隐隐透出一段韵味、孕育著一种希望,给人以一种慰藉。作者之所以乐于借诗的形式来寄托强烈的乡思。

行路难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创作背景:这三首诗联络紧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选集》以为“作年莫考”。

题君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静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静夜》选自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原题《心跳》,后改为《静夜》,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 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静夜》描述的两极。“灯光漂白了的四壁”之内贤良的桌椅、贞女般洁白的茶杯、古书的清香、母亲怀中接呷的小儿和熟睡的大儿,在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里,合成了一个充满着“浑圆的和平”的静谧世界;

2、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国族的忠烈,以及爱国之情的炽烈深厚。作者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注入具体的艺术形象或特定的情境中,使其左冲右突,委曲宛转,激而缓地股股迸射出来,并逐步向纵深开

静夜中描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静夜》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郭沫若最苦闷的时期.当时他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