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这里的“以”字作动词,是依靠、凭借的意思。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这八个字出自诸葛亮,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智者,这八个字不仅是对儿子求学做人的告诫,更是对后人的忠告。

“静以修身” 指的是宁静的力量,“静”不是意味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静”意味着一种孤独,对于孤独的承受是一个人的精神的考验,一个人如果不能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就不能达到修身深远的境界,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是在这时上了一个新台阶,而现代人欲望多、 压力大,终日忙忙碌碌,很少有人在

静以修身的以字是什么意思


1、“以”是“用来”的意思;
2、该句出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尚君子的行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该句反映了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可以看做是诸葛亮一生立身处世的写照,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道家哲理。

静以修身的以是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的以意思是什么

1、“以”介词,用来。引出动作行为实现的方式或手段。

2、所谓“静以修身”,是一种精神境界,“静是一种修养,静不仅可以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纵观历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静制动!在静思的过程中,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可能会更上一个台阶。 而对于俭以养德,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办法,德行的提高在于对于自身的约束,而“俭”则是对于自身的一种约束,对于德的修养则无疑是有好处的!

静以修身以的以是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的以是用来的意思。

出自《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

扩展资料:

鉴赏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静以修身的以的意思是什么?

“静以修身”的“以”的意思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不翻译。

出处:《诫子书》【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白话释义: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解析: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在文章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静以修身的“以”字 是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是一种精神境界,“静"是一种修养,静不仅可以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一般和俭以养德连用。

词语出处:出自《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词语注释:纵观历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静制动!在静思的过程中,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可能会更上一个台阶。 而对于俭以养德,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办法,德行的提高在于对于自身的约束,而“俭”则是对于自身的一种约束,对于德的修养则无疑是有好处的。

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