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罪名完全是秦桧一手炮制的,然而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就是宋高宗。像岳飞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一般的诬陷可以陷害得了的。事实上如果没有高宗的默许,岳飞是不可能被杀头的。也就是说,高宗是支持杀岳飞的。以当时的形势,岳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很有可能击败金军并成功接回被掳的皇帝,而这是高宗所无法接受的。高宗前期重用岳飞是为了保护南宋的偏安,但岳飞走得太远,这就不符合高宗的意图了,因此极有可能是高宗暗示秦桧对岳飞采取行动,这一点世人并不清楚,但秦桧清楚,所以当遭到韩世忠质问的时候,秦桧的回答很简单:“莫

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宋高宗杀岳飞的理由,大家的说法非常多,那么宋高宗杀岳飞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呢?

(岳飞)

在长期的民间分析中,认为宋高宗之所以杀岳飞,是受到了秦桧的蒙蔽。秦桧是一个奸臣,他当了金国的奸细,他为了卖国,因此,在宋高宗面前谗陷岳飞。宋高宗受到蒙蔽,因此才杀掉了岳飞。

不过,这种说法,显然只是一般老百姓的思想。他们受封建正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这样的观点。事实上,说秦桧是金国的奸细是没有根据的。再说了,如果真的是秦桧谗陷岳飞,那么秦桧去世以后,宋高宗就应该给岳飞平反。但是他根本就没有做过给岳飞平反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说,连把责任推给秦桧,宋高宗都懒得做,哪里还存在受蒙蔽呢?

接着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岳飞提出了“迎还二圣”的主张,这也是封建社会一些主流学者的看法。岳飞想把宋徽宗、宋钦宗接回来,触动了宋高宗的根本利益。因为这两个皇帝一旦回来,肯定会对宋高宗的皇位构成极大的威胁。毕竟宋高宗是自己封自己为皇帝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要阻止岳飞。

不过后来有人又反驳说,这不是宋高宗杀岳飞的最主要的目的,因为当时宋徽宗已经去世,宋钦宗也没有了什么势力,不可能对宋高宗构成威胁。

(宋高宗)

接着又有人提出,这是因为岳飞曾经给宋高宗提出过,让他早立太子。这使得宋高宗很忌惮岳飞,因为这意味着岳飞作为一个边将,将会和太子勾结起来,对宋高宗的皇位构成威胁。毕竟在之前,曾经发生过“苗刘之变”这样的事情,就是将领把宋高宗的儿子扶起来当皇帝,从而威胁宋高宗统治。宋高宗为了避免这样的事进一步发生,所以要杀掉岳飞。

不过也有人反驳,将领向皇帝提议早立太子,这件事一直以来就是一种传统,包括在宋朝的时候,也多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毕竟太子是国之根本,早立太子,其实是为了确立宋高宗的地位。要知道宋高宗当时是没有亲儿子的。没有亲儿子,又没有确立太子,那就意味着,宋高宗是没有未来的。一个皇帝如果没有未来,必定会在全国引起疑虑。有了疑虑,大家就可能不再追随宋高宗了。这样,就有可能在国内引起动乱。所以,岳飞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并没有什么错。

还有人认为,是因为岳飞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他们只听命岳飞,宋高宗担心岳飞作为一个边将,拥兵自重。一旦拥兵自重,将会给新兴的南宋政权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宋高宗要把岳飞早日除掉。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以当时的政治形势,岳飞在军事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很有可能击败金军并成功接回被掳的北宋皇帝,而这是高宗所无法接受的。高宗前期重用岳飞是为了保护南宋的偏安,但岳飞走得太远,这就不符合高宗的意图了,因此极有可能是高宗暗示秦桧对岳飞采取行动,这一点世人并不清楚,但秦桧清楚,所以当遭到韩世忠质问的时候,秦桧的回答很简单:“莫须有”——这三个字完全可以直接从字面理解为“不须有”,也就是说不需要理由。

宋高宗为何要杀岳飞?

首先,宋高宗手下是有很多有能力的将领的,除了岳飞之外,还有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那么为什么赵构一定要杀了岳飞,而不杀其他人呢?

先说一下韩世忠,韩世忠当时可是不下于岳飞的名将,统兵带兵能力也是一绝,而且极力主张抗金,对金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韩世忠与岳飞是很相近的,但是他却能免于一死,我认为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赵构对韩世忠是感恩的,韩世忠帮助赵构从腥风血雨中走出来,两人是有很深的战友情谊的,像济州之围、苗刘兵变,韩世忠可是帮了赵构大忙的,所以赵构也够意思,直接把韩世忠封到了枢密使职位,甚至韩世忠那位出身自不健康娱乐场所的媳妇儿梁红玉也被加升为护国夫人。可见赵构对韩世忠的信任。第二,韩世忠懂得知进退,他能打仗,但是他不要兵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呐,不握兵权,你就没有造反的实力,也就没有威胁,那还杀你干嘛?第三,韩世忠情商非常高,从来不过问皇家之事,而且,韩世忠与文官大臣们的关系也不错,与赵构的心腹秦桧更没有明面上的恩怨纠纷。所以,从这三点来看,赵构没有杀韩世忠的理由。

再说一下刘光世。说起刘光世,也挺有趣,刘光世有“恐金症”,遇到金军部队,不管对方多少人,刘光世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跑!但是,虽然这哥们怕金军,但是打起农民军来一点儿都不含糊。农民军你来多少我就灭你多少。他确实是有能力的而且资历很老,要算岳飞韩世忠他们的前辈了,而且是最早一批“投靠”赵构的高级将领。再加上赵构也有“恐金症”,你不打正好,反正我也不想打。所以刘光世一直打败仗还一直升官。这一点跟他的“恐金”是分不开的。

张俊,很简单,张俊一直都是赵构的嫡系。保护赵构杀出重围,帮助赵构躲过搜山检海危机,辅佐赵构登基即位。一句话,张俊是赵构的“自己人”。而且张俊还和秦桧的关系莫逆,秦桧曾说过:臣尝语世忠、俊,陛下倚此二大将,譬如两虎,固当各守藩篱,使寇不敢近。确实,张俊打仗水平还是很高的,多次战胜金军,屡立战功。这样的人赵构怎么能杀呢?在这儿,值得提一下的是,岳飞冤死,张俊也是帮凶之一。

中兴四将除了岳飞其他人都没有威胁到赵构统治,所以没有被赵构处死的可能,那么岳飞究竟是因为什么死的呢?

首先,岳飞的死和“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是没有关系的。赵构杀他不是因为怕迎回了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当然不是这样的,徽钦二帝祸国殃民,早已经成了大宋的罪人,就算迎回了他俩,让他们俩做皇帝他们也不会做的,而且那帮大臣也绝对不会答应。赵构的皇位依然是稳如泰山的。

我认为,岳飞之死,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让他成名天下的岳家军!

大宋为了避免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大大压制了武将的权力,整个大宋朝都是重文抑武的。首先,军队的最高长官是枢密使,而枢密使一般情况下都是文人担任,武将最高只能担任枢密副使。第二,直属于中央的禁军是宋朝最强大的武装,地方武装势力很小,也就是所谓的“强干弱枝”。第三,把治权、财权、兵权全部分开,就算你有兵,你也没有钱,一样打不了仗!这是大宋朝基本的军事制度。

而赵构呢,因为苗刘兵变,对武将更加不信任。而且他频繁调度将领,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的管理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而岳飞呢,完美地跟赵构杠上了!

岳家军创立自乱世,是以打仗为主要任务的。而打仗就需要有一套军事制度作支撑,岳家军内实行的军事制度叫做屯兵制。而屯兵制度与残唐藩镇割据的府兵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你的军队就算你的!所以,屯兵制下的岳家军有着造成割据的可能性。因为它有了整个宋朝所有军队都没有过的权利,那就是实现军队自给自足!一支军队,一旦战略物资达到了自给自足,那就打破了宋朝既定的军事平衡。一旦你做大了,那就直接威胁到了中央。而中央呢,禁军被赵构在苗刘兵变之后大大削弱了,已经没有了应对地方势力反叛的能力!意思就是说,一旦岳飞率领十万岳家军造反,朝廷将无可阻挡!而且,岳家军自始至终全部由岳飞统御,除了岳飞谁的命令都不好使!岳家军严格意义上已经成了岳飞的“私人军队”。这让朝廷多尴尬!你是皇帝啊还是我是皇帝啊?我的军队我说了还不算了?

岳飞的实力威胁到了皇权统治, 所以,他必须得死!军权,是造成岳飞死的最关键因素!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一定要处死岳飞?

在宋朝时期,可能唯一拿得出手的超级名将可能就岳飞了,但就是这么一位超级名将,结果在壮年时期就被冤杀,论可惜程度,堪比赵国战神李牧。世人皆道是奸相秦桧杀的岳飞,其实不然,秦桧虽然得宠,但想杀手握重兵的岳飞,还是不够格,最多就进谗而已。但宋高宗赵构可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可见要杀岳飞,其实是宋高宗赵构的意思。

那宋高宗赵构为何要杀岳飞呢?其实从赵构的角度看来,杀岳飞完全是合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构和岳飞两人的恩怨由来已久,并且岳飞已经完全脱离了掌控,对于一个无法掌控,且手握重兵、能力卓绝的手下,是杀是留?现在这里就来看看赵构和岳飞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对从前亲密无间的君臣,到了后来生死相向的对立面。

话说自金兵攻占开封后继续南下,并占据了建康,金兵主力追赶赵构,欲彻底灭亡宋王朝,赵构被逼得逃到海上避难;此时的金兵继续进军,接连攻下溧水、广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就在宋王朝岌岌可危之际,岳飞则领军其后方不断袭扰金兵,且连战连捷;而就在金兵统帅完颜宗弼追击赵构时,却被韩世忠率兵围困于黄天荡,后因奸细献策才得以逃脱。

而就在此时,岳飞乘机率兵进攻建康,斩杀无数后夺回了建康,并因此得到宋高宗赵构的召见;宋高宗对岳飞很是器重,并委以重任,岳飞也是不负所望,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宋高宗赵构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飞,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

后来岳飞后率兵北伐伪齐,收复襄阳六郡,高宗赵构接到岳飞的捷报后,对胡松年说:“朕虽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岳飞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但此时岳飞镇守的地方,后方不稳,洞庭湖地区农民军首领杨么聚集人马占领洞庭湖区,采取“陆耕水战”体制,与南宋朝廷对抗。宋廷视之为“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却都是铩羽而归。

于是宋高宗赵构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率领约五万人马前往镇压。张浚只是象征意义的统帅,真正平定杨么还是靠岳飞,岳飞采取招降和奇袭的方式,迅速瓦解了杨么那本就不稳定的农民军集团。此战不仅除掉了南宋王朝的一个心腹大患,而且所得丁壮五六万,被安置归业的二万七千余户,十万余人,缴获船舶一千余只,钱粮无数。

之后岳飞又率军两次北伐,先后收复商、虢等州,兵锋直指洛阳,且挫败了伪齐的三十余万大军的进犯。战后,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赵构,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后又扈从赵构至建康,岳飞的官职也升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一日赵构把岳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并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岳飞。

可以说,此时宋高宗赵构和岳飞的君臣关系到达顶峰;岳飞见部队行将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岳飞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此时已不再提及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只将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可见此时岳飞心中已经认可了宋高宗赵构;赵构御览岳飞奏疏后,亲赐御札嘉奖。

但由于张浚从中作梗,以致于岳飞后来并没有得到刘光世军;岳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随行机密官黄纵略事交代后,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了。赵构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又派张宗元到鄂州军中做宣抚判官。朝廷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飞还军,李若虚劝了岳飞六日,岳飞才答应受诏朝见,还军视事。

张浚用人不当,终于招致了淮西军变,张浚因此引咎辞相。岳飞得到兵变的消息,立即上疏表示愿率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赵构只让岳飞到江州驻扎。九月、十月间,岳飞收到金国要放归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对此表示担忧,在入觐时向赵构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以示高宗之正统。但赵构对此提议不满,责备了岳飞。

因岳飞的突然辞职,以及参与立储,极大的惹怒了宋高宗赵构;但赵构此时还没有起杀心,毕竟还要依仗岳飞。但之后岳飞做了一件事,让宋高宗赵构再也无法忍受了,那就是岳飞与司农少卿李若虚矫诏发起的第四次北伐;虽然此次北伐差点收复北宋旧都开封,恢复北宋山河,但此举却是大大犯了为臣的忌讳,这已经不能算是“将在外有所不受”了,而应该算是私自出兵了。

试问历史上有哪位帝王能忍受臣下私自出兵?所以才有了“十二道金牌”令岳飞回朝,并杀害岳飞的事件出现;岳飞的确很有能力,身经百战且百战百胜,一心恢复山河差一点就成功,但岳飞败就败在“恃宠而骄”,没错,可以用“恃宠而骄”这个词,他倚仗军功和宋高宗赵构对自己的信任,忽略了为臣应该有的本分;可以说,死是必然,但如果宋高宗晚一点召回岳飞就好了,至少等恢复开封以后再召回也不迟啊……

岳飞是被谁杀死的他为什么要杀害岳飞

赵构想和,武将想战。

你说武将真牛吧,真能把金国灭了吧,也行。但是说实话,没那个实力啊。

岳飞说实话,也没打几仗像样的仗。

韩世忠也不行。十万人把几千金军围了,结果金军还跑了。

而金国,直接一路就打到了临安城下,赵构只能坐着船跑到海上流浪。这个时候,岳飞在那,韩世忠在那?

所以,在赵构的心里,最好的方法就是和金国构和。

但是和金国讲和呢,金国还有点不相信南宋的诚意,毕竟你还有这几个武将天天念叨着要和我打呢。

在这种情况下,赵构想要讲和,那唯一的选择就是要给金国吃一个定心丸,啥是定心丸呢,那就是要杀一个主张和金国打的武将,然后朝野不再反对讲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就开始想着杀哪个武将了。可能赵构开始没想到要杀岳飞,岳飞毕竟是武将里最能打的,赵构还想着岳飞给我守住最后的底线呢,但是杀其他人吗?韩世忠劳苦功高,手指在战争中都断了好几个,当年苗刘兵变,还有平判之功。其他人吗,刘光世,张俊都是对赵构忠心不二,赵构说啥就啥的。那就没办法了。

最后,就瞄上了岳飞,再加上岳飞自己还乱说话,整天嚷着要打。

你打又打不过金国,赵构又不放心让武将自己筹,这样容易形成唐朝那样的割据情况。自己还想讲和,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就只能把岳飞杀掉了。

真正的杀岳飞的是赵构,秦桧只不过提狗腿子,执行者而已。

结论:杀岳飞就是宋朝统治者为了和金国讲和而下的一下决心而已。

果然,岳飞一死,其他人,再也不敢提和金国打这回事了。和金国的讲和顺利完成。

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岳飞是被宋高宗下令所杀(害死岳飞的四大奸臣是: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 );因为岳飞阻挠议和,坚持抗金。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

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淳熙五年(1178年),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宋理宗时改谥忠武。

扩展资料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后被所杀。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严于治军的主要内容。

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 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

当北宋土崩瓦解,南宋在废墟中仓皇求生时,宋高宗赵构念兹在兹的是完成两件事情:(1)军队收归朝廷,也就是将主要军事力量置于皇权的掌控之下;(2)财政收归朝廷,也就是重建汲取体系,重建维系朝廷运转的经济命脉。其中,又以前者最为根本——因为南宋初年的大部分税赋收入,是掌控在地方军事力量手中的。

彼时,北宋的主力部队禁军,早已在开封城下化为乌有;江南地区的财政也无从指望,赵构一度沦落到想要赏赐大臣、却连一匹完整的马也拿不出来的窘境,最后只好将马折算成钱,赏赐半匹。从赵构时代的第一任宰相李纲开始,完成这两件事,一直是最大的政治任务。

李纲的政策是恢复唐代的藩镇体制。他建议在宋、金前线的太原、真定、中山等地设立一群允许世袭的军事藩镇,给予藩镇将帅们自主收取租赋的特权,让他们彼此协助,共同抵御金军。

提出这一建议的背景,是当时的赵构手中,并无任何像样的军队,也没有财政收入可以支持他组建军队。李纲只能寄希望于将民间抗金武装与流落为盗匪的残余部队收编起来,来组建南宋的国家军事力量。选择恢复藩镇体制,也是一种无奈——朝廷无钱支持军饷,只好任由军阀成立藩镇自由收取赋税。

但李纲的这一主张,与赵构发生了巨大冲突。赵构始终坚持恢复北宋的“禁军”体制,要求主要军事力量必须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绝不容许藩镇出现。李纲的政策流产,李纲本人也被迫离开了朝廷。

在此期间,尚是无名之辈的岳飞,第一次上书赵构,对朝政提出批评。在那份洋洋洒洒数千字的《上皇帝书》中,岳飞极力想要说服赵构以武力恢复故土,但却没能搞明白谁是自己的主张的支持者、谁是反对者,指着南宋政权中枢内最大的主战派李纲好一顿痛骂。奏章的主旨七零八落,缺乏重心。南宋史学家李心传读了这份《上皇帝书》后,留下的评语是“不知所论何事”。

接替李纲的,是黄潜善与汪伯彦。他们在后世的史书中遭人唾骂为“奸臣”。

黄、汪二人采取的措施,与李纲完全不同。与赵构相似,他们对藩镇体制有着深深的恐惧,极力主张建立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军。他们决定解散抗金的民间军队,也放弃了招降盗贼(多数盗贼的前身是原北宋军队)的政策,改从这些民间军队和盗贼军团当中挑选优秀士兵,来组建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御营军”。

组建御营军之前,南宋的主要军事力量只有两支。一支是常年在西北抗金的陕西军,后来演变成南宋的四川军团;另一支是老将宗泽统率的开封军团。御营军若组建成功,将是赵构能够直接掌控的第一支军队。

但御营军的组建不能算是成功(或只能说有小部分成功)。其编制经过频繁变动,到建炎三年,从御营军中共分裂出来三股力量:刘光世的御营副使军、韩世忠的御前左军、张俊的御前右军。这三股力量脱出后,御营军已是名存实亡。

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统领的这三支军队,后来均发展成了南宋的主力军团,三人加上岳飞,并称南宋的“中兴四将”。值得注意的是,张、韩、刘、岳四支军团,唯有岳家军没有赵构御营军的历史背景——岳飞军团的前身,是宗泽开封军团瓦解后的残余小部队。这种独树一帜的出身,多少也影响到了岳飞日后的命运。

也是在建炎三年,赵构遭受到了来自跋扈军阀的沉痛一击。该年正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国此时的对外政策,是消灭南宋、抓住赵构。宋军无力抵抗,赵构只得仓皇逃亡,“百官皆不至,诸卫禁军无一人从行者”,大臣们皆不在身边,禁军也没有随驾护卫——禁军的失职背后,是部队早已人心浮动。

三月份,杭州的护驾部队果然发生了叛乱,他们逼迫赵构退位给三岁的皇太子,又请出了北宋哲宗皇帝的妻子隆祐皇太后垂帘听政,且决定将赵构交给金人。此次叛乱,史称“苗刘之变”——叛军首领苗傅、刘正彦,原是赵构御营军中的统领。

赵构很快得以复位。新宰相范宗尹提出了新的整军方案,建议皇帝再次考虑实行藩镇制度——既然满地是割据一方的匪盗,朝廷又无力征讨,倒不如顺水推舟,给予他们藩镇的资格,让他们去抵御金军。与李纲的主张所不同者,范宗尹的藩镇建议只是权宜之计,他的长远目标仍是组建一支直属皇帝的庞大中央军。

与范宗尹招安匪盗的政策出台大略同期,岳飞的部队正面临着沦为匪盗的危险——淮河流域最大的抗金军团首领杜充突然投降,隶属于杜充的岳飞无家可归,只能向南流浪,更多的同僚则就地转化为盗贼,邀请岳飞上山入伙者络绎不绝。

这段流浪经历,对“岳家军”的成型至关重要。在此之前,岳飞一直是体制内的士兵或者将官;杜充的投降将岳飞和他的部队从体制中踢了出去。当部队结束流浪、再次回到体制内,岳飞和他所率领的部队,已在流浪中建立起了深厚的私人纽带。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参与了收复建康府的战役。趁金军主力在建康府江面与韩世忠水师激战之际,岳家军在清水亭、牛头山等地接连战胜金军余部。收复建康府,使岳飞受到朝野瞩目,不再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游军”将领,并有幸得到了赵构的接见。

部队回归体制,岳飞成了镇守一方的将帅(通、泰镇抚使),角色与地位的变化,多少影响到了“岳家军”的运作机制。在流浪时期,岳飞与军中将领们建立起了同袍手足般密切的关系,比如在收复建康府一战中立下不小军功的猛将傅庆,就经常不当岳飞是上级,缺钱时总是大剌剌地直接找到岳飞:“岳丈,傅庆没钱使,可觅金若干,钱若干”,岳飞也“全然不以为意”。

但这种亲密关系,在岳飞成为镇抚使后发生了变化,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及飞为镇抚使,恃法严肃,尤不可犯,而(傅)庆不改其常。飞待之异,庆颇觉之,不喜。”

岳飞的变化,并不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做了镇抚使,既意味着地位的上升,也意味着自己与部队进入了南宋朝廷密切关注的范畴,不能再沿用以前做流浪军时的行为模式,“恃法严肃”不给他人留下攻击的把柄,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遗憾的是,傅庆不能体察到这一点。他不但变得不高兴,还动了脱离岳家军的念头。适逢刘光世派部将王德前往高邮抵挡金军,岳飞派傅庆前去支援。傅庆以前曾是刘光世的部下,在军前对王德表示自己有意重回刘光世麾下。张宪探知此事后,密告给了岳飞。随后,岳飞开始部署对傅庆的处理,据《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岳飞召集了麾下的统制官来比试弓箭,傅庆连射三箭全超出170步,其他统制官均未超过150步,但战袍与金带却被赏赐给了王贵,傅庆不服提出抗议,酿成冲突后被斩杀。

《三朝北盟会编》所记载的傅庆之死的细节未必准确。但时人称南宋各“家军”之间——当时,韩世忠的部队被叫做“韩家军”,张俊的部队被叫做“张家军”,刘光世的部队被叫做“刘家军”,岳飞的部队被叫做“岳家军”——存在强烈的排外情绪,形容他们“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则多少可以在傅庆之死这件事情上窥到一些端倪。

换个角度来看,这种“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其实也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若允许傅庆自由改换门庭这种事情随意发生,则各“家军”必然走向崩解。

而且,“家军”的出现,也是北宋政权土崩瓦解这一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南宋初年所有重量级的军队,以淮东楚州为大本营的韩世忠军、以池州和庐州为大本营的刘光世军、以建康府为大本营的张俊军,以鄂州为大本营的岳飞军,以及远在四川的吴玠军,最后不约而同选择成为“韩家军”、“刘家军”、“张家军”、“岳家军”和“吴家军”,既非偶然,也无可厚非。

从遍地狼烟,到一连串的洗牌后只剩下主要的五大家军,南宋的军事力量迈了一个大大的台阶。五大家军正式成型后,对金防御已有成算,赵构再也不必担心需要逃往海上。但弊端也已显露,家军之间严格划分界限,彼此猜忌,联合作战时互拖后腿,是很常见的事情。这是“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的另一面。

主战派宰相张浚曾有意以韩家军为主力,对淮北发动攻势。在各家军当中,韩家军兵力最少,韩世忠表示有困难。张浚以最高军事统帅的身份,给张家军的张俊发去公文,让他派部将赵密率军来援。张俊一口回绝,且四处宣扬韩世忠想要吞并他。张浚的背后有朝廷的支持,却驱动不了张俊的部队。

绍兴六年,宋军与金军支持下的伪齐军队在淮南会战。张浚的作战计划是让张家军、刘家军和御营杨沂中军三军联合出击。但刘光世以没有粮草为借口拒不合作。张浚为大局迁就刘光世,以最快速度送去粮草。但当杨沂中的军队抵达指定位置时,刘光世早已从前线撤了下来,且正准备向南渡过长江。所谓三军联合作战,自然也就成了空谈。

岳飞也曾被张浚认为是一个不愿合作者。据《会编》记载,绍兴六、七年间,张浚计划征讨伪齐,与四大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在龟山举行最高军事会议。家军大将们态度各不相同。刘光世主张防守,韩世忠极力建议进兵,资格最老的张俊态度模棱两可,张浚寄望于家军当中兵力最强盛的岳飞,结果“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一贯主张北伐的岳飞在会议上的这种态度,让张浚相当意外。

他由此对岳飞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认为岳有“养寇自重”的心思——岳飞是不是真的养寇自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态度已引发了南宋朝廷对他的猜忌。会议的最终结果,是除了韩世忠之外,没有一支家军,愿意与南宋朝廷的代表张浚合作。而韩世忠愿意合作,又与张浚一直以来对韩家军的扶植有直接关系。

此次龟山最高军事会议,可以视作南宋政府对家军集团态度的一道分水岭。

绍兴七年二月,南宋朝廷考虑良久之后,终于决定对家军采取措施。赵构和宰相张浚达成一致意见,决定罢免刘光世的兵权,解体刘家军。在“中兴四大将”中,刘光世这位将门之子,早已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房宇田产和珍宝古玩上面。赵构赏赐的一件古玩,刘光世可以从早晨把玩到四更天。遇到战事,刘光世也已很少亲临前线,往往只派偏将前往。所以,解除刘光世的兵权,很轻易就获得了朝廷上下的同意,也没有遭遇太大的阻力。

问题是:谁来接管刘光世这支军队。赵构与张浚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一个月前,也就是绍兴七年一月,金国派来使者向赵构通报了宋徽宗的死讯。父亲的去世极大地刺激了赵构。恰值此时他又一次召见了岳飞。岳飞希望赵构能给自己更大的权力与更多的军队,去直捣黄龙府。沉浸在丧父之痛中的赵构,立即将岳飞升职为太尉、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使其官爵正式与韩、张、刘三大将平行。三月份,赵构移驾建康府。

韩世忠率贴身亲兵在建康护驾,赵构却撇开他,在卧室再次单独召见了岳飞。在这次卧室交心中,他给了岳飞一个天大的许诺:“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金佗续编》)

也就是说,赵构不但承诺把刘光世的五万多部队交给岳飞,还把川陕的六万多吴家军及其他一些小军团,总计约达十七万之多的军队,一并交给岳飞来指挥。再加上10多万岳家军,归入岳飞指挥的部队,总计达到了近30万。而不受岳飞指挥的韩家军和张家军,加起来也不过10万左右。

为了使岳飞能够顺利接收刘家军,赵构还给刘光世的部将们写下了亲笔手诏,让岳飞带给他们。手诏中说:“朕惟兵家之事,势合则雄……今委岳飞尽护卿等……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倘违斯言,邦有常宪!”(《金佗续编.高宗手诏》)

将全国四分之三的军队交付给岳飞一个人指挥,有宋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岳飞欣喜若狂,感念知遇之恩,两天后就拿出了一套北伐计划呈递给赵构。随后,赵构又发给岳飞三个省札和都督府札。其中,都督府札中开列的是刘光世的部队人马清单,而此时罢免刘光世的命令还没有对外宣布。赵构嘱咐岳飞将札子“密切收掌”,不要泄露国家机密。

赵构的冲动与轻率,让他忽略了两件致命的事情。其一,北宋朝廷内部虽然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之分,但在防止武将坐大这个问题上,却几乎完全一致;其二,宰相张浚还兼着都督,他这个都督名义上具有节制所有家军的权力,但始终差遣不动家军领袖。

张浚一直很希望拥有一支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然后通过这支军队来节制其他家军领袖,所以他很想由自己、而不是岳飞来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如今,赵构不但决定把刘光世的部队交给岳飞,还承诺将全国四分之三的部队划拨给岳飞指挥,这不但打乱了张浚的计划,还等同于剥夺了他节制家军的都督之权。

说服赵构改变主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摆出祖制,再让他仔细想清楚将四分之三的部队交到一名将领手中的潜在风险有多大,再让他看看朝中反对者的浩大声势,赵构只能是“幡然悔悟”。“幡然悔悟”后的赵构陷入了困境。此前,他已将自己对岳飞的信任与器重,推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巅峰,如今又要亲手将岳飞从这巅峰上推下来。这是一场对君臣关系的巨大考验。

赵构的解决办法是接连给岳飞去了三道诏书。第一道诏书继续欺骗岳飞说“前议已定”;第二道诏书先大赞一番岳飞的忠勇,然后提醒他有些重要的消息会让张浚代传,希望岳飞在听到这些消息之后要做到“委曲协济”,千万不要闹脾气;第三道诏书则是让岳飞将以前那些手诏之类的相关文件缴还回来。此外,赵构还希望张浚能好好安抚一下岳飞,但张浚却把事情搞砸了。

他把岳飞召到都督府,装作从没有发生过让岳飞接收刘家军的事情,意味深长地问岳飞:“王德是淮西(刘家军)的宿将,淮西军一向信服他。我想让他做淮西军的都统制,再让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身分接管淮西军,你觉得怎么样?”这番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告诉岳飞由其接管刘家军的决定已被取消;二是告诉岳飞,张浚自己要去接收刘家军。

岳飞的回答,不是赵构和张浚所希望听到的。他告诉张浚,他不同意让吕祉和王德去接收刘家军。因为王德和其他刘家军将领素来不和,别人不会服从他;而吕祉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不会带兵。他们去接收,一定要出乱子,妥善的做法,是“必择诸大将之可任者付之,然后可定”。接下来的谈话越来越僵,张浚问:“那么张宣抚(张俊)如何?”岳飞说:“张宣抚是老将,也是我的老领导。但为人暴而寡谋,不能让刘家军的将领们信服,恐怕不行。”

张浚再问:“杨沂中应该可以吧?”岳飞说:“杨沂中与王德一个档次,怎么统帅得了一支大军!”因为龟山军事会议,张浚对岳飞本来已无好感,话谈到这里他怒道:“我就知道,除了太尉你,其他人都不行!”岳飞也不示弱,愤然回击道:“都督既然询问我,我就不敢不说实话、尽愚忠。我岂是为了得到淮西的军队!”

事情开始朝着不可收拾的方向发展。从张浚的都督府出来,岳飞立即给赵构写了一封辞职信,没等赵构批准,连驻地也没回,就跑到江州庐山的东林寺,为老母“持余服”扫墓守孝去了。张浚得知岳飞没回驻地,怒不可遏,接二连三地上奏赵构,说“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简直是赤裸裸的在要挟朝廷,建议干脆将岳飞的兵权也一起收掉。赵构也很懊恼,屡屡当着大臣严厉斥责岳飞骄横跋扈。

尽管到了最后,赵构仍不得不派人去敦促岳飞复出,但他那扇一度对岳飞敞开到了极限的大门,却已悄然完全关闭。当岳飞被劝下庐山、前往建康府请罪时,赵构说了一番似软实硬的话:“卿家前些日子的奏章很轻率,但朕并不恼怒。若是恼怒了,怎么会没有谴责卿家呢?

太祖皇帝说过,谁犯了我的法度,我用来招呼他的,就惟有刀剑。如今让卿家继续执掌军队,寄托恢复的重任,可见朕确实没有怪罪卿家的意思。”回到鄂州后,岳飞给高宗上了一道折子,重提“陛下比者寝閤之命,圣断已坚;咸谓恢复之功,指日可冀。何至今日,尚未决策北向……”,提醒赵构不要忘了是他违背了君臣间彼此的承诺。

稍后刘家军的接收,果然与岳飞所预料的丝毫不差。王德镇不住其他将领,吕祉也确实只会纸上谈兵。其结局是:刘家军大将郦琼发动兵变,杀死吕祉,率军四万余人北投。王德只能守着本部的几千人,眼睁睁看着郦琼扬长而去。刘家军从此不复存在,淮上前线的防御也一度陷入崩溃。张浚成了导致这场叛乱的罪人,被踢出了决策中枢;继张浚出任宰相的赵鼎,从郦琼的叛变中,再次体味到了一支由朝廷(也就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军队,是多么地重要。

受郦琼叛变的影响,赵构将自己的住处从靠近前线的建康,悄悄转移到了后方的杭州。刚撤掉刘光世,这支5万多人的大军立刻叛逃他国,赵构对家军的信任已跌至冰点——遗憾的是,赵构很少反思自己在接收过程中所犯下的累累错误。皇帝与宰相们再度达成共识:整顿出一支完全隶属于皇帝的强大中央军,是目前最亟需完成的政治作业。

有鉴于直接摘掉家军领袖的教训,赵鼎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手段:奖掖家军当中的偏将,让他们从家军中独立出来,进而使整个家军解体。这很类似于汉武帝当年所实施的“推恩令”:让每个大诸侯国里产生无数个小诸侯国,从而瓦解掉大诸侯国。大将当中,老练的张俊一眼就看透了朝廷的图谋,并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使朝廷“终不能得其柄”。但岳飞没能看清这场政治的浓雾。绍兴八年,他还在向赵构请求增兵,结果自然是被拒绝。

与瓦解家军的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与金人的和谈。一种流行的错误论断是:宋金和谈,是南宋政府整顿家军的目的,为了向金人妥协,南宋政府杀害了坚决抗金的将领岳飞。这种说法其实颠倒了因果。绍兴八年,具体负责整顿家军的枢密副使王庶,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敌之强弱,吾无与也,顾在我者何如耳。”

也就是说,和谈不是整顿军队的目的;相反,整顿军队,才是和谈的目的——没有一个宽松、和平的宋金关系,赵构就不敢对家军动大手术;要对家军动大手术,首要之务就是进行宋金和谈。王船山在《宋论》里评价这段历史,也说得很明白:收兵权才是目的,搞和议只是手段。

和谈是整顿家军的前提,只有来自外界的军事压力大幅度削弱,南宋政府才能腾出手来整顿家军。这一秘密计划,只流传在南宋政府有限的几个最高决策核心中间,包括了赵构、赵鼎、秦桧,以及王庶。对外朝廷另有一套说辞。绍兴八年和绍兴十一年的两次和议,赵构始终在对外不断强调“孝道”,他当着整个国家痛哭流涕,希望大家理解他的苦衷,他需要和议,需要从冰天雪地的五国城,把自己的生母和其他皇室迎回来。

从绍兴八年到绍兴十一年,决策核心发生了许多人事变动,宰相赵鼎也被秦桧所取代,但通过和议来为整顿家军开路这一基本路线,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赵构已经狠下心来,一定要彻底解散家军,一定要建立起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庞大中央军。在此期间,岳飞们在军事上所取得一切胜利,其实都是在挖自己命运的墙脚。他们对金人的军事压力越大,金人就越容易同意和议,大将们自己的最终命运,也就来得越快。这种明显的迹象,可以从两次和议的对比中看到。

绍兴八年的和议,朝廷中的士大夫们分裂为赞同和反对两大派,彼此对抗;而到了绍兴十一年,却几乎没有士大夫出来反对和议。南宋学者吕中后来感慨说:“向者之和,贤士大夫并起争之。今则无一人言之。”会变成这样,吕中认为是“诸将奏捷”的缘故——确实如此,绍兴八年朝廷还没有从淮西兵变中恢复过来,而绍兴十一年的拓皋之战,已彻底打消了金军渡过长江的念头。

所以,当岳飞在郾城大捷后极力请求继续扩大战果时,赵构却用十多道金牌把他招了回来。这一举动的实质,不是“南宋朝廷的投降派在捣乱”,而是赵构觉得彻底摧毁家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随后发生的事情耳熟能详:朝廷“杯酒释兵权”,以中央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的空头衔,取消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统军大权。

当张俊和韩世忠广置田宅,开始他们后半生“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涯时,岳飞则被投进了临安府的最高监狱。岳飞的这个结局,其实早在绍兴七年就已写定——那一年,赵构亲手将岳飞推上了信任与权力的巅峰,又亲手将他从巅峰上面踹了下来。不管岳飞内心有无怨怼,这场风波之后,多疑而猜忌的赵构,都不可能再信任岳飞。

绍兴十二年,世间已无岳少保。赵构对着大臣们兴奋地说:“今兵权归朝廷,朕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文官无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