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冈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园竹海、凤凰古松等。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只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山中还有金

安徽好玩的旅游景点介绍

安徽好玩的旅游景点介绍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安徽好玩的旅游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景区简介:

九华山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有“莲花佛国”的美誉,九华山方圆120平方公里,景区内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也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于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历代高僧肉身是九华山的一大特色,在常年湿润的气候下,高僧圆寂后肉身能一直不腐,非常神奇,现在可供朝拜的有五尊肉身。

景点分布: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内层峦叠峰,群峰竟秀,大大小小有九十九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九峰最雄伟,所以古人称之为“九子山”。景区内气候宜人,遍山佛寺古刹,香烟缭绕,现存寺庙94余座,僧尼700余人,是地道的佛国圣地。

景区资质:

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

景区特色:

佛教名山、肉身殿、礼佛朝圣、宗教景观、佛教古刹、名山、瀑布、森林、奇峰怪石、河流

天柱山风景区

景区简介:

天柱山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其内“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兼有雄奇灵秀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盛誉。

自唐开山设观以来,系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它与武当山南北辉映,为道教名山,亦名中武当。天柱山海拔1445米,它石笋高标,孤峰峙立,拔地耸立,有健笔凌云之势。峰顶平坦,有清泉一眼,四季长流不涸。天柱山山峰独立,三座的岩峰并峙,相距仅4米,两桥飞架三峰间,蔚为壮观。

景点分布:

天柱山座落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汇处,主要山体距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全山分为八大景区和三个外围景点,有45峰、17岭、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景区内峰雄洞幽,松奇石怪,山清水秀,宜游宜居,自古为古皖文化荟萃地,人文景观博大精深。

景区资质:

国家5A级景区

景区特色:

登山、怀古、天然氧吧、历史文化、古迹、碑林石刻、佛教古刹、名山、奇峰怪石、森林公园、瀑布、河流

徽州古城

景区简介:

徽州古城,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周围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城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

景点分布:

徽州古城,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景区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

景区资质:

国家5A级景区

景区特色:

徽州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古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宗祠牌坊、古镇村落、休闲度假

;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的景区简介

九华山风景区电话:0566-2011288。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由11大景区组成。九华山风景区电话:0566-2011288。

九华山风景区简介

它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其山峰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山。

世界地质公园,是以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

九华山必拜灵验的三个庙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景区位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公认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风景区北麓柯村,规划保护面积459公顷,2008年顶峰国际旅游景区规划项目,分为地藏菩萨铜像、内外明堂广场、佛文化展示中心、佛学院、普济院、小西天景区等部分。

依据总体规划,景区分为大愿文化园、印象九华、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等三个功能分区,分三期建成。大愿文化园是九华山打造世界一流旅游胜地和国际重要佛教道场的标志性工程—99米地藏王菩萨露天大铜像,地藏圣像突出了五个世界之最,一是地藏圣像为世界最高;二是采用世界最大汉白玉莲花;三是选用世界室外最大琉璃墙;四是佛光池为世界最大,直径为99米,深度只有20厘米,池底全部铺以金色马赛克的佛光池堪称世界第一;五是种植名贵树种堪称世界最多,大愿文化园采用香樟、实生银杏、桂花、墨西哥落羽桑等300余种名贵树木。

九华山99米地藏圣像景区 于2013年8月底由99位高僧正式开光,届时各地大德高僧、各级领导、善男信女、香客游人云集九华山佛山,共沾法喜。有缘的您如果当日随喜功德将获得主要席位,更近地感受佛光,让您的人生智慧圆满、福慧双增!

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山 四大名山简介

九华山必拜的三个庙是

1、小天台

要说九华山比较灵验的寺庙肯定推荐小天台了,这是众多香客心中祈愿最灵验的一个,而且寺庙周围的环境也不错,站在寺庙前放眼望去视野非常开阔,所以这里是观赏夕照青山的最佳位置了,寺庙的建筑非常宏伟壮观,里面供奉着释迦摩尼佛、地藏观音和弥勒佛,因为祈愿灵验,来这里烧香拜佛的游客络绎不绝。

2、肉身宝殿

来九华山除了烧香拜佛之外就是朝拜一下历代高僧的肉身了,肉身宝殿里面供奉着唐代金地藏的肉身,这是来九华山必到之地了,不过游客是不能看到肉身整容的,只能看到安置肉身的佛塔,佛塔里面的缸存放着肉身,游客可以顺时针绕着佛塔祈福。

3、百岁宫

来九华山必游百岁宫,百岁宫因为在九华山的封顶,可以选择做缆车前往,这里存放着明代无暇和尚肉身,因为其活到了126岁才圆寂,所以得名“百岁宫”,这也是九华山最古老的肉身,很值得去朝拜一下,风景也相当不错,能俯瞰到九华街的全景。

九华山简介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为“九华山”。

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地藏菩萨是“大孝”和“大愿”的象征。自古九华山风景区以地藏信仰为主,僧庙99座,常开放者有93所,是佛教四大名山中肉身最多、庙宇最多的景区。

百度百科-九华山

九华山化城寺的简介

1、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2、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道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三千余平方公里,海拔三千余米,由五座山峰环抱合成,五峰高就,峰顶平坦宽阔,其状如石垒之台,是故,称 “五台山”。各所寺院经过不断修整更新,愈加显得富丽堂皇,雄伟庄严,尽呈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大家者、世界文化之主要流派”的崇高地位。宗教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是著称世界的“文化大户”。

3、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

4、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另外峨眉山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享誉海内外。

5、九华山九华山相传为地藏王菩萨(或称地藏菩萨)道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距池州市青阳县20公里、距长江南岸贵池区约60公里,方圆 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44米,为黄山支脉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

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拱如城。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纡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日“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此,寺额即日“化城”;至德初年,青阳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置于新寺,于是化城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794)大师圆寂.,被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从此九华山逐渐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地藏道场。

“化城”源出於《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传说释迎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忽为山险所阻,小徒饥渴交加,坐地不起。释迦牟尼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小徒顿为振奋。所谓城实乃佛祖点化而成。因化城寺地处高山平地,四面环山如城,故名之。化城寺位于九华街,坐落在芙蓉山下。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寺殿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楼。此四进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基石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殿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初建于公元757年的原化城寺,早已荡然无存。现存寺庙的山门和藏经楼为十六世纪所建,而大雄宝殿和后厅为十九世纪重建。这些建筑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内部为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门楣、斗拱和横梁上都镂刻着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以及花草图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层层迭进,九条木雕的金龙围着中心的硕大宝珠盘旋飞舞,祥云和瑞蝠穿插其间,令人叹为观止。今住持僧常明。 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广场文物博物馆。化城寺前的广场上有“娘娘塔”址,正中有一口井。关于娘娘塔有两种传说。出化城寺向南,可到旃檀林。后该寺历经维修改建,现存殿宇四进,庄严有序,最后一进为藏经楼,珍藏明版藏经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贵。该寺面积35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寺院。 中文名称:化城寺

地址:池州市青阳县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

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 又名:地藏寺

建立时间:晋隆安五年

现任住持:九华山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常敏法师 化城寺的名称来源有二,一实一虚。一实,指化城寺坐落在九华街上。九华街是过去因香火兴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华街,屋舍鳞次栉比,多是两层小楼,街巷东西横贯,溪水在街下流过,淙淙有声,如隔岸弦鸣,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静。九华山四大丛林中的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均坐落在九华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虚,就更有意思了,它不是化城寺之外观,而表现了其作为开山古刹的意蕴。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化城寺。安徽当涂城内有一座寺庙也名化城寺,系三世纪中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所建,以城郭之城而命名,李白作《化城寺钟铭文》即指这一化城寺。

化城寺为东晋隆安五年(四○一年)高僧杯度祥师始建,八世纪后期唐代重建,朝廷赐之额,以后屡毁屡修,现存寺院为十九世纪末重建。化城寺前是一个面积约六千七百平方米的广场,阶下有一放生池偃月池,又名月牙池,均取其形如新月之意。环池有石砌栏杆,澄澈如镜,天光云影,苍山古刹,尽人其中。这个千年古池,也曾饱经沧桑。“会昌法难”叫九华山佛寺均被毁废,月牙池也在劫难逃,成为废池。晚唐诗入薛逢游九华山见废月牙池,曾写诗叹道:“曾发萧声水槛前,夜蝉寒沼两蝉娟。微波有恨终旧海,明月无情却上天。白鸟将带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荣华不肯人间住,须续庄生第一篇。”所述清萧寒蝉,白鸟枯荷的荒凉凄楚,可以想见当时废池的情景。唐宣宗即位后九华山寺院方得以恢复,僧伽得以重聚,月牙池乃重现生机。现约六百七十平方米大的池塘,碧波澄潭的景色依然如敌。 月牙池以北,寺前阶下并峙石狮一对,高大古朴,传说为唐宋时代遗物,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原貌巳无法辨析。人石狮旁上十五级台阶至瑶台,再上三级即到大门廓下。廓内卷檐下三个大门,雕梁画栋,顶梁为石柱,刻有楹联明白晓畅,点出化城寺作为九华山总丛林、开山寺的意蕴。进山门以上,化城寺依山势而建,前后为四进,逐次升高。从山门至藏经楼前院墙,以凸凹字形相连,浑然一体,具有江南山区古寺建筑的典型待征。山门与二殿相联,二殿后为天井,再后是大雄宝殿。大殿后进为明代建筑藏经楼。楼殿之间是一个小院。院内东西两壁上,嵌有十四方碑刻,其中明刻碑记三方,清康熙等年间刻碑十一方。值得注意的是几方《严禁弊害碑》,刻于明末清初,时正值九华山佛教兴盛之际,受皇帝、皇太后赐经、赐金和御笔匾额,可谓恩遇优渥,而碑记所禁各项,却是僧人身受其害之事,这是过去宗教受歧视、僧伽受迫害的历史见证。藏经楼高二层,底层前檐向前延伸三米多。藏经楼与楼前三进殿宇原为明代同时建造,清代遭兵燹,三进殿宇尽遭焚毁,惟藏经楼安然无恙,若有佛助。战后前三殿依原样重建,仅大雄殿正脊顶的彩瓷葫芦,两端彩瓷鱼龙正吻、正脊的水磨镂空青**砖为明代遗物,殿宇楼阁依然明代风貌,幽静恬适。藏经楼现为佛教文物展览馆,陈列有明代皇帝圣旨一道,御赐藏经一部共六千七百七十七卷,和贝叶经、地藏的九龙方印以及其他佛教文物共一千三百余件。化城寺内原有大钟一口,重五千公斤,已毁于兵燹。现存之古铜钟,重约一千余公斤,与九华山其他诸寺的大钟相比并不算大,但因其悬于主刹开山寺内,化城寺又地理居中,群山环绕,似自然回音装置,音声倍响。古钟铸造精美,音质悠扬宏亮。“每当红曰西沉,白云出岫,蒲牢一振,锵铿徐发,四山响应”,到此自可体会“化城晚钟”之意境。大雄宝殿为化城寺的主殿,原悬有明崇祯和清朝康熙、乾隆御题匾额,“文化大革命”中化为灰烬。殿门正面佛像台乃汉白玉砌成,仰观藻井,就是著名的“九龙盘珠”。这是用整块檀木雕成的图案,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一颗明珠。游龙生动多姿,明珠光焰四射,实为古代木雕艺术精品。大雄宝殿内供奉地藏菩萨立像。中国佛寺中,一般菩萨塑像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戴毗卢冠、身披袈装的出家僧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这是由于地藏菩萨在无佛的“五浊恶世”(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了使众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相。化城寺大雄殿所塑的地藏菩萨像,双手垂下,手掌向外,表示能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称为与愿印或施愿印,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这尊地藏菩萨塑像双手下垂,加上殿内楹联语云:“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用语虽非佛家语,却祈求佛法使人心公平,深得地藏宏愿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