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在宋代时已经成为民间十分盛大的节日,堪称是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

宋代元宵节以放灯为主,灯品至多,精妙绝伦;街头每天都有各色艺人表演各种娱乐节目;入夜之后,万人空巷,都出门观赏花灯。

宋代也有元宵,加工方法是用糯米做皮,用豆沙做馅,团成小圆球,下锅煮熟,时称“汤团”、“沙团”、“浮圆”、“浮圆子”、“乳糖圆子”、“澄沙团子”。但是当时元宵尚未普及,只有江南一带和北方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

北宋的元宵节

北宋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人元宵节怎么过

对于现代人来说,元宵节似乎不是什么重要节日,因为这一天还要上班,没有放假的节日都是假节日。然而在宋朝的时候,元宵节却是一个比春节更盛大、更热闹、更受人欢迎的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在唐宋时期,上元张灯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日,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元宵灯会、猜灯谜等活动。不过,和现代不同的是,元宵节在古代是法定节假日,唐朝规定张灯放假的时间为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而从宋朝开始,太祖皇帝赵匡胤于乾德五年(967年)正月下诏:“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自此,宋朝人就可以享受长达五天的元宵节假期。

宋朝人非常重视元宵节,入冬后不久,官府就会在御街上搭建用于放灯的棚楼,名曰:山棚。山棚并非仅仅是由简单的竹条、木板组成,上面还挂着各种鲜花、彩旗、布画,“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到了元宵节放灯这一天,山棚万灯齐亮,“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山棚上面站着婀娜多姿的歌妓舞女,她们在上面翩翩起舞,看得下面的观众如痴如醉。

宋朝元宵节期间,主要街道沿街商铺在张灯结彩方面都不惜下大本钱,纷纷搞出各种各样新奇的灯品来吸引人们驻足观看,“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当然,商家搞这些花灯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吸引顾客光顾。

除了商户外,老百姓的家门前也都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布置灯饰,有“马骑人物,旋转如飞”的走马灯;有“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的珠子灯;有“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的羊皮灯……

当然,最炫的灯饰自然是皇宫里的花灯。据《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有一年宫廷里制作的“琉璃灯山”,高五丈,由机关控制,可以放出乐曲和烟火。大宋朝廷要是能把研究花灯的心思放到研究武器上面,或许军事就不至于那么弱了。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著名作品《青玉案·元夕》中生动地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元宵节是宋朝人的狂欢节,在这几天的假期中,每到夜幕来临,男女老少们便纷纷涌上街头赏花灯、猜灯谜,看街上的舞龙舞狮表演等等。

此外,元宵节还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青年男女们在这一天晚上出来约会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一些玩疯了的姑娘还会彻夜不归,古人远没我们现代人想象中的那么封建。至于“单身狗”们在元宵之夜也不甘寂寞,会到街上以看花灯为名,期待有个意外的偶遇,“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月里闹花灯,姊妹娘儿去看灯。城中仕女多齐整,汴梁城中人看人。”

因此,宋朝时期的元宵节,既是一个盛大、热闹的节日,也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

宋朝时把“元宵”叫做什么?

主要通过燃灯、赏花灯、猜灯谜、赏月来过元宵。

正月十五是本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赏月自然也是元宵节一大乐事。将“兔”与“月”自然联系起来的时候,大概是每年的中秋节,因此,月中桂兔是中秋节令画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正月十五,天上朗月高悬,地上花灯万盏,人们在燃灯如昼的街市上争相赶集不舍归去,拉满了元宵喜庆热闹的氛围,于是观灯、赏月、燃烟花、开夜宴、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了现在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宋朝时把“元宵”叫做汤圆!!!

摘录的,希望有用:

春回月圆话元宵

我国唐代以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三元日: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因为正月十五日是上元,所以十五日晚上就叫做“元夜”,也叫“元宵”。

早从汉代开始,每到这天晚上就有燃灯祭神的习俗,而盛于唐宋。统治阶级为粉饰太平,燃灯规模有时十分惊人。平时,历代封建王朝是禁止城里百姓在半夜行走的,特别在京城,只有正月十五日晚可“驰禁”,允许百姓玩灯,这一天又叫做“灯节”,还放鞭炮、焰火,舞花灯,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跑驴,跳狮子舞等。但旧时,“官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民一盏灯,父于相对哭。”

从宋代开始,元宵节要吃“元宵” (也就是汤圆,又叫汤团、粉果、浮圆子)。因为元宵节吃汤圆,所以汤圆也叫“元宵”。有些地方还吃“元宵茶”,这是一种在热面汤内放上各种茶果的食品。

历史变迁,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风俗沿袭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元宵节过得越发多姿多彩别有千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丙辰中秋”、“兼怀子由”,宋朝人是如何过中秋的?

主要通过燃灯、赏花灯、猜灯谜、赏月来过元宵。

正月十五是本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赏月自然也是元宵节一大乐事。将“兔”与“月”自然联系起来的时候,大概是每年的中秋节,因此,月中桂兔是中秋节令画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正月十五,天上朗月高悬,地上花灯万盏,人们在燃灯如昼的街市上争相赶集不舍归去,拉满了元宵喜庆热闹的氛围,于是观灯、赏月、燃烟花、开夜宴、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了现在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宋朝有哪些节日

宋代以前,很多地方都没有“月饼”这样的说法。以前的“月饼”是皇室的祭品《周礼》曾说:“皇帝春日,秋夜明月”。皇帝拜月时,月台上的月饼是最早的“月饼”。宋朝以来,每年中秋节,皇帝都会在皇宫举行盛大的晚宴,首都和首都地区六级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在祭祀了月神之后,皇帝和他的官员们一起赏月诗歌。当时,中秋宫宴上特有的点心叫“宫饼”,俗称“小饼”或“月团”。

伟大的学者苏东坡曾写道:“小饼如嚼月,其中有酥有彝。尝尝它的味道,相思泪染毛巾。”由此可见,就连号称“美食家”的寿司也认为,中秋节吃“小蛋糕”最合适。奶油和糖做的小蛋糕最配天上的明月。“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学者吴子目的《孟连录》中,吴子目是钱塘人,他写《孟良鲁》是为了纪念南宋都城临安和钱塘繁华的城市。书中记载,南宋时,权贵家做的月饼是菱角型的,取名红菱糕,

类似的月饼包括芙蓉糕、菊花糕和梅花糕。这种月饼平时也可以当零食吃,不限于中秋节。不过,这些都是朝廷和政要们的场景。全民的月饼节要等到明朝。

中秋赏月习俗始于魏晋时期。魏晋文人雅士常在中秋月圆之际邀请同伴相聚,表达自己的思想。唐宋时期,中秋赏月已十分兴盛,并逐渐扩展到民间。

宋代中秋之夜,除了赏月,还有赏灯的习俗。与大规模的元宵节不同,人们主要用水灯来庆祝中秋节。”《武林外传》曾说:“这一晚,浙江放了几十万只‘小红’小羊皮水灯”得到江神的祝福。小河灯“满水飘,烂得像星星”,

这美景令人叹为观止。在故宫里,有更为繁华的景致:“禁期间,夜即是夜,有一排排月桂树赏月,如倚月桂阁、秋晖殿、碧岑等,都是临时命令,夜深人静,天地喜气洋洋。”玉洁如绒面革、蜜饯、香店等,无不铺货、吹牛、争抢,这叫休息眼。灯火通明,但夜晚已经过去了。”宫殿的布局犹如仙境。

宋代法定节日挺多的,国家在这些节日都要放假,其中元日、上元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5个大节各休假7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7个节日各休3天;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节、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21个节日各休假1天。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天庆节: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正月三日,一块黄帛飘飘然自天而降,落在了皇宫左承天门的南鸱尾上。如此神异之事,不可等闲视之。于是皇上大召群臣“拜迎与朝元殿”,将其尊为“天书”,并以“天书”降临的日子设“为天庆节,休假五日”。待到元丰五年祠部对公休规定重新厘定时,“天庆节”的休假又扩为了七日。直至南宋时,才减为三日。此后,老天爷接连垂顾,“天书”又不断降临,节日也不断增加。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2日之间。

夏至:其时,气温升高,作物生长旺盛,急需中耕除草。在古代要放假三日。农历芒种节后十五天为夏至,该日日照最长至终极,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农历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

先天节与降圣节:自天书议起,四方贡谀者日多,帝好之弥笃。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于延恩殿。先是八日,帝自言梦见景德中所睹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将再见妆,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翼日,复梦神人传天尊言:“吾坐西,当斜设六位。”即于延恩殿设道场。是日,五鼓一筹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9663339,先闻异香,少顷,黄光自东南至,掩蔽灯烛。俄见灵仙仪卫天尊至,帝再拜于阶下。俄有黄雾起,须臾雾散,天尊与六人皆就坐,侍从在东阶。帝升西阶,再拜。又欲拜六人,天尊令揖不拜,命设榻,召帝坐,饮碧玉汤,甘白如乳。天尊曰:“吾人皇九人中之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电梦天人,生于寿丘。后唐时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即离坐乘云而去。及曙,召辅臣至殿,指示临降之所,又召修玉清昭应宫副使李宗谔、刘承珪、都监蓝继宗同观。辛未,躬谢太庙六室。诏:“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以七月一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