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

1、从中国方面来说这场战争将日本原来嚣张的气焰打击的荡然无存,曾经叫嚣着三个月将中国全面占领也成了一句空话,中国损失巨大,对日军也带来了很大打击,日军没有想到中国如此顽强,也是始料不及的进入恶战之中,只好再次增加兵力;

2、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还在于这一次完全的将中国人的威严打了出来,当时日军算是精良部队了,再加上先进的武器,尽管具备这样的条件依旧让战争打了三个月,极大的鼓舞了中国的士气,这一点淞沪会战历史意义还是比较深远的,在之后的战争中中国人

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如下:

从中国方面来说这场战争将日本原来嚣张的气焰打击的荡然无存,曾经叫嚣着三个月将中国全面占领也成了一句空话,中国虽然说损失巨大,但是对日军也带来了很大打击,日军肯定没有想到中国可以如此顽强,所以也是始料不及的进入恶战之中,不得不再次增加兵力。

淞沪会战的结果

淞沪会战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浩大的灾难,从战争开始的时候算起,中方投入了相当大的兵力,而且过程也是充满了曲折和磨难。在淞沪会战中中方损失是非常严重的,不仅让上海最终还是沦落到日军手中,而且还损失了很大的财力和兵力,其实这一点在淞沪会战死亡人数中就可以看出来。

淞沪会战的意义?

淞沪会战的意义: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也让全世界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即中国绝不会向侵略者投降!淞沪会战让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而对于日本,日军在上海苦战三个月才勉强攻下中国军队的阵地,(这使得)日本的民心、士气出现了怀疑与困惑。(通过淞沪会战)几乎可以确定,日本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这就必然暴露出其在战略上最大的致命弱点,即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终的溃败也就成为其无法避免的命运!

淞沪会战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他的意义……

时间: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

地点:上海。

意义: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全线西撤、上海沦陷而结束。尽管军事失利,但淞沪会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文教人员向后方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更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军民抗击侵略奋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抗日战役,日军投入10个师28万人的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则先后投入70余个师的兵力,动用舰艇40艘、飞机250架。战役中,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敌浴血奋战,毙伤日军4万多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扩展资料:

淞沪会战也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中,罗店争夺战更是以“血肉磨坊”闻名于世。是年8月23日起至9月底,中日双方聚集大量兵力在上海罗店镇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装备简陋、缺少重武器的中国军队在日军坚船利炮和飞机轰炸下,整连整营地战死沙场,许多营、团、甚至师不到几天就减员大半,但官兵们士气始终高昂不衰。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使整个城镇变成一片废墟,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一寸山河一寸血”。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淞沪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沪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淞沪会战意义:改变中日战略轴线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战略历史上的大问题,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
因为一般的解释,特别是陈诚等将领的意见是,若是中国军队在华北决战不利,日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在华北平原会以其战场优势,沿着平汉线大举南下,直攻武汉,那么中国就会无险可守而迅速被日军分成东西两块;中国的军政中心既无法西迁四川,日本又可以运用海空军支持的绝对优势,将国军主力在东南歼灭,历史上中国南方政府,都是遭到这样战略所击败的。
这种战略分析,当然有极强的说服力。但由于日本认为若要深入攻击中国,必然是旷日持久,并且动员太大,他们认为只要攻击中国刚刚建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封锁中国的海岸线,中国就绝对会屈服,中国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所以中国最为担心的日军由北而南之攻势,却是日本没有认真考虑过的(日军迟迟在六年之后,才在其一号作战计划中,选择这个方向的攻势,但是已经时过境迁了)。
虽然如此,中国却不能不加以防范。另外,假如就此认为,蒋介石决定移转决战地区的构想,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也不全有理,因为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当然蒋介石在选择上海的考虑重点之一,恐怕还是希望在上海决战,容易引动国际社会的干预,中国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其真正意义就是在此。只有设法将中日之战引动国际社会支持,最终能提早扩大为全球的为正义之战,中国才能有机会死中求生。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是多么迅速与完整,假如国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也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此外,日军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威胁上海地区,中国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而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也不可能允许蒋介石在上海按兵不动,坐观日军在上海随意部署——舆论与诸侯们会真的怀疑蒋介石与日本有默契,或是认为蒋介石的抗日决定别有用心借刀杀人,不敢也不愿在自己的地盘与日本作战,专门挑诸侯们的地盘与军队进行抗日,这在宋哲元与韩复渠的身上都可以看出来,因此他们不肯使全力与日军拚搏。而在蒋介石表达中央抗日决心,要求各路诸侯前往南京共商大计之时,西南的龙云、刘湘等人,也曾经担心这是蒋介石的政治圈套。因此蒋介石必须要在自己的地盘,用自己的中央军,与日本进行殊死战,才能清楚地证明,抗日并非消耗诸侯部队的借口.
淞沪会战检讨:如果淞沪会战打成长江三角洲会战
由上海决战所展开的淞沪会战,是整个中日战争,甚至是人类战争史上少有的城市大会战,虽然日军在得到海空军优势支持下,造成了中国军队过度惨烈的牺牲,但是这是战场战术指挥上的问题,而非战略决策的问题。假如蒋介石能够控制住军力,不要全部投入在上海近郊,而能适时全力拉长防线的纵深,把淞沪会战打成长江三角洲会战,不只在上海四周进行决战,及早让部队进入预先设好的防线,灵活运用轻装部队在水乡泽国之中进行逆袭,那么中国军队在战场的牺牲并不会如此之大。这场会战几乎把蒋介石中央军的大部分主力,给全部地消耗掉,当然也造成多数诸侯近乎毫无保留地派兵支持抗日作战,这是中国两百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整体团结作战。
当然蒋介石在上海指挥的这场决战,可以说是超过他能力与经验范围之外,也超过了国军的武器、训练与能力之上的。但是中日之战,本来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国无论在哪里决战,都得要面对日军绝对的优势,中国不可能不战而弃守上海,因为这不但是中国税收、工业与国防的重镇,更是民心士气与国际形象的象征所在,蒋介石要先不惜代价地打出几场硬仗,才能稳住民情军心,争取到国际的同情与支持,否则中日抗战根本就支持不了八年!
不过国军在相对弱势条件下,假如能够进行一些调整,仍然可以在上海打得更好,那就是事先的情报若是做得更正确,在争取先机攻击时,就能集结更为优势的兵力,特别是集中使用可以攻坚的火力,应该可以取胜日本的守军。而在发现日军据点防御过于坚固之时,能够灵活的转攻日军较为脆弱的防线,而分割日军,也可以获得更佳的战果。虽然当时中国的海军实力,连与日本海军正面接战的能力都没有,但若能大幅加强水雷的运用,可以发挥高度阻敌效果,这比国军在江防浴血的反登陆作战,更能发挥作用。
国军在上海郊区的主力决战,过于着重维持战线与争夺一些据点,造成过于重大的伤亡,也属于不智,国军应该更加拉长防御的纵深,留下更为充足与弹性的预备队,而与日军进行对抗,会比一再死守战线据点,也许更有表现。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军在全盘战局中,太过于集中上海市附近的决战,事实上,应该把纵深拉到长江三角洲,才能充分疏散日军的优势火力,发挥河道水乡的阻敌效果,以及运用预设的国防工事防线。
蒋介石指挥国军在上海作战的重大疏失,在于上海作战长达三个月期间蒋介石竟然没有派少量部队,或是参谋督导人员,认真实际地检视长江三角洲的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必要的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规划。结果等到中国军队从上海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任何支持与接应,国军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国防线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防线,就在几乎没有发生效果的状态下,被日军轻易地突破了。
假如蒋介石能够在十月中旬,开始有计划将参战部队,逐步退出上海市区,把阵地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有计划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中国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事先建好的国防战线,并且动员地方政府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的进攻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烦与更多的损失了。
当然,基本上中国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国家,连军队的指挥与后勤系统,都存在极多的矛盾与不兼容问题,全靠蒋介石个人居中协调指挥,而前往上海作战的部队,根本不能有准确的事前规划与掌握,各路诸侯是在讨价还价之后,才派出部队投入战场,部队运输工具更是落伍与不足,因此蒋介石经常处在无法确实掌控部队的状况下应战。许多中国军队不能适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战,对于日本的海空军,以及坦克、重炮与毒气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攻击,更是连见都没有见过。国军长期作战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接战之后,部队出现人员的死伤与装备的损坏,就无法迅速得到补充而恢复战力,因为中国没有完整与统一的后勤系统,更没有受过军训的后备军人,国兵制才在试办阶段,因此勉强由各地强征而来的补充兵员,根本就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平民,各军的武器系统又分为十几种,要补充的武器不是缺货,就是即便补充上了,部队也不一定能用。
而日军最大的优点就是完备的兵力补充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后勤支持系统,作战部队本身就有后备兵的建制,而受过军事训练的后备军人,更是很容易在部队中发挥战力。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中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平。
而日军虽然最后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但是日军一直迟至两个月以后,才真正掌握到蒋介石华东决战的作战意图。因此日本在逐次增兵的状况下,根本无法速战速决在上海取得决定性胜利。假如日军能够早些掌握华东决战的战机,在上海迅速集结重兵,而能提早以大军指向太仓以西的战略据点登陆,然后大胆地向南深入,直接切断国军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交通线,那么国军在上海的阵地早就被日军所包围,会更早失去缠斗的力量。同时日军也不应过于自恃火力与兵力的优势,专门攻击华军阵地,采取硬碰硬的打法,反而应该设法进行机动迂回的攻击,才能增加获胜的机会。
日军能够将第十军用在金山卫的登陆作战,可以算是战术上的杰作,这样日军从国军阵地的后方,进行大迂回包围的作战,的确是瓦解国军在上海作战的高招,造成了国军出现失控地退出战场,因而损失了更多的装备与人员。不过日军竟然无法包抄与围歼到中国的主力部队,这也显示出日军在作战规划上的疏失。
日本“三月亡华”被彻底粉碎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而淞沪会战改变了中日作战发展的态势,中国以弱势与守势竟然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日军拥有优势与攻势,却无法决定战略发展的方向与决战的地点。此外这场血战真正打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与热血,推翻了国际社会公认之“日本三月亡华”的看法,虽然无法“感动”国际社会对日立刻进行制裁,却也让国际社会开始更为同情与支持中国的抗日作战。
总之,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只要中国不屈服,中日两军的东线作战绝对是不可能避免的,与其让日本掌握主动,不如让其陷入被动。虽然日军并没有沿平汉线长趋武汉的作战计划,但是中国却不可不防这步。蒋介石主动将东线变成为主力战场,有着后勤与指挥的实际需要。因为国军的主力与补给,多数来自长江以南地区,当时的陆路运输能力,在日本空军的压力下,无法支持大军在北部的作战。但是若在上海作战,不但地理较近而且长江即是运输的动脉,这里也是蒋介石的地盘所在,就近指挥,比较灵活方便,在华北战线就会出现严重鞭长莫及的指挥问题,石家庄行营就是在各军协调困难,指挥失当的情形下,在混战中沦陷的。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当时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可以说是对于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你觉得淞沪会战的意义是什么

在淞沪会战的3个月中,全中国上下团结一心,达成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共识。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中国坚持抗击日寇达到百日之久,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淞沪会战的意义更在于,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言,将中日战争拖入持久战。一旦日军无法速战速决,也就决定了它最后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