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是第26集。《神话》是由上影英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穿越剧,成龙担任总监制,唐季礼任艺术总监,蒋家骏执导,胡歌、白冰、张世、张萌、任泉、陈紫函、金莎等主演。

该剧改编自电影版《神话》,全剧剧情采用古今交错的形式发展,讲述了80后青年易小川在一次偶然的际遇下穿越回到秦朝,经过一次次的奇遇和历险,逐渐蜕变成为仁心济世的一代大将,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神话。

《神话》拥有优秀的制作团队、独特的编剧视角、新颖的技术,谱写一段荡气回肠、金戈铁马的壮丽古代史诗,同时又兼顾了惊险刺激、谜团重重的现代戏。和电影相比,多了几分幽默搞笑,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娱乐文化,是荧屏上不多见的新鲜题材该剧与电影情节相较更为丰富,剧情设计之全面更是同类穿越题材电视剧所不能比及。创新的穿越形式、充满想象力的剧情再加上众多优秀演员的精彩演出也获得了肯定。

神话孟姜女是第几集?

25集,孟姜女初次出现,寻夫,善良的她帮民夫们又是煮饭又是洗衣,大伙表示一定帮着她寻找丈夫。
26集,姜女的故事就传遍了咸阳城。玉漱请小川助孟姜女寻夫。玉漱叫出扮成随同宫女的孟姜女,请求蒙恬帮助。赵高为报复蒙恬搞破坏,夜里一段长城坍塌,第二天早蒙恬来到工地,却看到孟姜女跪在倒塌的长城前大哭。众人以为是老天被她感动,都跪下磕头。咸阳城内,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

“孟姜女哭长城”在中国老幼皆知,可有电视剧记录这个故事?

《九尾狐与仙鹤》
孟姜女和万喜良本是石霞山上修炼了五千年的九尾狐和仙鹤。由于私下凡间,触犯了天庭的清规戒律,被王母娘娘贬入凡间。上天将这对鸳鸯硬生生地分拆于两仇家,不过事有巧合,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谁料想,新婚之日的一道圣旨,万喜良被官兵抓走修砌长城。独守空房的孟姜女日夜思念夫君,矢志不渝的爱情力量让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家人的阻拦,毅然走上了千里寻夫之路。当她历经了千般磨难终于来到了长城下,丈夫万喜良却已永远被埋在了长城脚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满腔的爱化作如泉涌的泪,连长城都被感动了,轰然倒下了一片城墙。

秦始皇电视剧那一集是孟姜女哭长城

可能没有专门记述孟姜女的古文,这只不过是一个古代流传的故事. 揭开孟姜女的神秘面纱 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撩开古代“靓妹”孟姜女的神秘面纱 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在被人们代代讲述了上千年以后,在不久前有了一个新的名分。她的传说和其他30项民间文学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7日,新华网刊发了一篇名为《专家考证: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的文章。 在历史上,莫非真有孟姜女此人?这个貌美如花的小女子难道确有“哭长城”一事?她哭的所谓的“长城”又是在哪里?一个娇弱女子究竟采取了怎样的“哭”法,终于连长城也“倒”了? 孟姜女原是无名氏,最早根本没有“哭”。 “最早记载的孟姜女是没有名字的。她是齐国武将记梁的老婆,称为记梁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向记者讲述。 在《左传》中,最早记载了有关记梁妻的故事。“记梁出战莒国,死了。尸体被运回齐国,齐庄公要求在城门外就进行吊唁。但是,记梁妻坚决不同意。她说,‘记梁是怎么死的?如果他有错误,就干脆不要把他的尸体运回。如果没有错误,记梁就是为国捐躯,那么应该能够到宗庙里面进行祭奠。’于是,齐庄公就按照规矩很正式地进行了仪式。” 故事到此结束了,没有关于“长城”、也没有关于“哭”。施爱东介绍,顾颉刚先生在1927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对此故事起源也有说明。顾老撰文描述,“在这一段记载里,只见得她是一个知礼的妇人。” 孟姜女是怎么“哭”起来的? 那么,记梁妻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子说齐人善哭,因为孟姜女哭,从而改变了齐国的风俗,导致了一个国家善于唱哭调。但是顾老推测,很可能齐国本来就善于唱一种哭腔,有这种风俗,所以才有了记梁妻的哭。” 施爱东告诉记者,把孟姜女故事的中心放在“哭”上,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天人感应”的需要。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西汉重天人感应。而“哭”能够跟“天人感应”挂钩,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并能够最终在故事中稳定下来。 施爱东认为,任何时代都会用现实的例子来说明某种哲学思想。西汉就借助了记梁妻的故事,使其成为“天人感应”的一个个例。“不过,这所有的研究都只能说是猜测。”他同时强调,至于记梁妻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这是至今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 孟姜女的“哭”,甚至“崩”了山。 “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在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孟姜女哭崩了城的最早记载,是刘向提出来的。”施爱东介绍,从此,孟姜女“哭”的威力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崩城”,甚至是到了“崩山”的地步。 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说她哭崩了记城,而且有五丈!三国时候,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记妻哭梁,山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记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据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梁山崩是春秋时的一件大事,从此,梁山崩与记梁妻两个传说结合在一起,除了表现出记梁妻哀哭感天以外,也因为“记梁”的名字中有个“梁”字。不过,崩山的说法后来还是渐渐沉寂了。 “关于哭崩了什么城,最早记载并没有提及。我们不知道她是怎么哭的,也不知道崩了什么城。至于哭长城的说法,是到了唐代才有的。”施爱东说。 孟姜女“哭”千年,唐代才“倒”了秦长城。 自从“孟姜女”和“哭长城”联系在一起,有关“哭的是哪里的长城”这个话题就在民间争议开来。 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在山东境内。又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要不然为什么秦始皇会在一怒之下邂逅这位美娇娘。对此,施爱东表示,“无论是齐长城还是秦长城,这些种种的说法,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秦始皇也是在唐代才和孟姜女挂上关系。至于最早二者是怎么挂上钩的,也都只能推测。”不过,至于为什么故事会和秦始皇联系上,施爱东认为这是寻找共同知识的需要。故事总是会附会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物上。 他解释,任何故事必须依附于大家都知道的知识,才能为更多的人记住。一开始说孟姜女哭的是一个城市的城墙。随着不断传播,需要说成一个为更多人所知晓的地方的城墙。当故事在齐鲁大地流传时,就成了哭崩齐国城墙。传播到全国范围时,就需要孟姜女哭倒一个全国都知道的城墙。这时候,它找到了一个对于全国来说都是共同知识的指认物———秦长城! “在哪个地方流传,就哭倒哪个地方的城墙。当然,故事绝对不会一开始就从齐长城变成了秦长城,很可能中间还有过其他的城墙。

胡歌版神话中所讲过的历史故事有那些

第七集:秦皇遥役.
第二十四集:刘邦斩蛇
第二十六集:孟姜女寻夫
第二十七集:天书,亡秦者胡也.历史上写的是那个天外飞石上写的.这里做了移花接木.
第二十九集:焚书坑儒
第三十九集:赵高改诏书.
第四十一集:指鹿为马
第四十三集:刘邦、项羽盟约.电视里加了小川进去.历史上就刘邦、项羽.
第四十四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的.电视里简单带过.
第四十五集:鸿门宴
第四十七集:楚河汉界.鸿沟.
第四十八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至于项羽的《垓下歌》,历史上是他在兵败被困四面楚歌时唱的.可是电视里把它嫁接到和小川重逢的时候自己唱了.
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还有刘绑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秦王修建长城
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
秦二世胡亥的继位:
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长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关于赵高
赵高(?—前207),中国秦朝著名宦官。秦始皇死后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并逼死始皇长子扶苏。秦二世即位后设计陷害李斯,并成为丞相。后派人杀死秦二世,不久后被秦王子婴所杀。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楚汉相争: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项羽在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聚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秦亡。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高祖本纪》)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派兵驻守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老城东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谷中,险如函,故名),以防诸侯入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歼灭秦军主力(参见巨鹿之战),取得诸侯上将军地位,实力雄厚。亦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将他们全部坑杀。元年十二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项羽命英布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军不足10万,自料力量不敌,竭力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请为调解,并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同年二月,项羽凭藉其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城东)。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王,企图通过他们控制关中,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区,刘邦采纳萧何建议,确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属四川).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参见刘邦还定三秦之战)。四月,忍忿前往汉中就国。途中烧毁所过栈道,防止诸侯军偷袭,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项羽亦于同时班师彭城。
五月,未被项羽封王的田荣于齐地(今山东大部)起兵反楚,自立为齐王,项羽发兵击齐。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和三秦王立足未稳之机,“决策东乡(向),争权天下;”(《史记·高祖本纪》)。令萧何收取巴、蜀租赋补给军队,以韩信为大将、曹参为前锋统兵数万,积极部署东进。八月,汉军潜出故道(因临故道水得名,治今陕西风县北风州之西),袭击雍地,进围章邯军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同时分兵攻取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亡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堡),迫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迅速还定三秦,袭占关中大部地区;随后,命部将薛欧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向楚地进军,被楚军阻于阳夏(今河南太康)。
项羽在两面受敌的情势下,采取先齐后汉方针,继续攻齐,主力被牵制在齐地。刘邦再度抓住战机,一面巩固关中,一面扩张势力,亲自率军由函谷关出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东进。迫降河南于申阳、韩王郑昌;魏王豹率军归附,继而俘虏殷王司马门,迅速占领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广大地区,造成东进的有利态势。
二年四月,刘邦乘齐、楚两军胶着之际,在洛阳接受董公“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资治通鉴·卷九·高帝二年》)的建议,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为义帝报仇讨逆为政治号召,联络各地诸侯王,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参见彭城之战)。项羽留部将继续击齐,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乘刘邦陶醉于胜利,毫无戒备之际,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逃回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此役,汉军被歼数十万,元气大伤。
刘邦战败,诸侯纷纷背汉向楚。为摆脱被动局面,刘邦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彭越,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军事上,则利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险要,以争取时间,发展自己,待机再战同年五月,刘邦在荥阳得到萧何征得的关中兵员补充,韩信亦率援军赶到,在荥阳东战败楚军,阻遏了楚军西进攻势。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战局相对稳定(参见成皋之战)。六月,刘邦回返关中,引水攻破废丘,消灭章邯,尽占关中。随之采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设县邑,加强边塞守备等措施,以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八月,又回到荥阳前线。
三年初,楚军对汉军正面防线发动攻势,数次切断汉军运粮甬道,攻占荥阳、成皋。刘邦败逃关中。为调动项羽,分散其兵力,摆脱固守城池,被动挨打的局面,刘邦采纳谋士辕生建议。于五月率军出武关,兵至宛(今河南南阳市)、叶(今河南叶县西南)。项羽急于寻汉军主力作战,果然率军自荥阳、成皋南下宛、叶。汉军坚壁不战。此时,彭越攻占楚后方重镇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古邳镇),迫使项羽回师解救。汉军乘机迅速北上,收复成皋。六月,项羽回军,对汉军发动第二次攻势,再占荥阳、成皋,并挥军西进。汉军败至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深沟高垒,阻击楚军。为减轻正面压力,刘邦遣刘贾,卢绾率兵2万增援彭越,在楚后方攻城略地,断楚粮道,迫项羽第二次回兵东击彭越,汉军再次收复成皋。
二年八月,魏王豹踞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反汉,威胁汉军侧翼。刘邦先派郦食其游说未成,即命韩信率军进攻。韩信突袭安邑,生擒魏豹。刘邦继而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少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的建议,给韩信增兵3万,开辟北方战场(参见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同年闰九月,韩信首先破代。
三年十月,越过太行山,与赵军战于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南)(参见井陉之战),韩信一反常规,背水设阵,大败赵军。随之乘势不战而降燕。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齐、楚联军于潍水(今山东潍河)(参见潍水之战)之滨,平定齐地。至此,韩信东进2000余里,从东、北两面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直接威胁楚大后方。三年十一月,刘邦在正面对楚作战的同时,遣谋士随何游说九江王英布叛楚附汉。英布据有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二郡,具有相当实力。英布归汉,项羽侧翼危急,忙遣龙且进攻九江军。刘邦达到了在南方牵制、分散楚军之目的。项羽第二次率军东击彭越,兵至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闻汉军再次收复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汉军据险坚守,双方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形成对峙。是时,楚军北有韩信据齐地威胁都城;腹地有彭越游动作战,又须分兵南据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敌,粮草匮乏,欲战不能。刘邦则据荥阳、成皋之战坚守不战。四年八月,楚军粮尽,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中分天下”(《史记·项羽本纪》),划鸿沟(古运河,位于今河南荥阳以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两年零五个月后,休兵罢战。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亦欲西返。张良、陈平认为“汉有天下太(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史记·项羽本纪》)。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并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楚军早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刘邦从张良计,分别给韩、彭割地封王。十二月,调集韩信、彭越、英布、刘贾等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参见垓下之战)。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项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的乌江镇)兵败自刎。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霸王别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gāi下歌》是楚霸王项羽(前232年-前202年)被刘邦逼到垓(gāi)下时,与宠妃虞姬所唱的曲。一曲既罢,虞姬自刎而死,项羽则率精锐突围,但仍被逼困在乌江,最后只留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wàng,意动用法,以....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也自刎身亡。项羽与虞姬最后的诀别,就这么成了传唱千古的凄美绝响。

孟姜女哭长城是是什么时候的?

孟姜女的传说始于秦始皇出生前300年
孟姜女哭夫的传说,其故事的源头来自《左传》齐国将军杞梁战死的事件。这个时候,故事的主人公不叫孟姜女,而被称为杞梁妻。
公元前550年,诸侯间征战不断。齐庄公为报6年前平阳城战败的一箭之仇,亲率大军从山东出发去偷袭远在河北、山西的晋国,将军杞梁为前军先锋。由于走漏了消息,晋国早有防备,齐庄公无奈只好撤军。
心有不甘的齐庄公在回军途中,希望在莒国捞点好处挽回颜面,就命令杞梁率军去偷袭莒国。不想战事不利,将军杞梁阵亡。
齐军返国后,齐庄公在齐国都城临淄郊外见到来迎接丈夫的杞梁妻,为了不再兴师动众,张扬败军之事,齐庄公想就地祭吊杞梁,不想杞梁妻反对。她向齐庄公力争道:如果杞梁有罪,则不必祭吊,如果无罪,他有家室,不能接受在郊外祭吊。齐庄公无奈,只好亲赴杞梁家祭吊。
这是最初的史书记载。在这个故事里,既没有杞梁妻哭夫,也没有长城,如果用几个字概括,应该叫"杞梁妻与齐君争礼"比较贴切。
200年后战国中期的《礼记·檀弓》中,曾子也提到此事,不过内容已经有所发展,增加了杞梁妻见到杞梁的棺材,在路边哀哭的情节。
这个时候,"杞梁妻与齐君争礼"演变成"杞梁妻哭夫"。而这时候秦始皇还没出生,事发地点离秦国也相距一千多公里。
秦始皇死后200年,哭夫哭倒齐国城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又过了200年,到了西汉后期,这个故事第一次出现了墙倒的情节。主人公还是杞梁之妻,哭泣不仅仅是悲伤,还加入了怨恨的成分,怨恨当时的战争和因此造成的伤亡,并哭出了结果:城墙倒塌。
第一个提到墙倒情节的是西汉文学家刘向,他在其《说苑·立节篇》中写道:杞梁战死后,他的妻子悲伤地面墙而哭,墙为之倒塌。后来他在《烈女传》中又进一步演绎道:齐庄公偷袭莒国,杞梁战死,其妻无子,于是在城边枕着丈夫的尸体痛哭,过路者无不为之酸鼻。哭了十日,城墙为之崩塌。杞梁妻因为无亲可投,于是投淄水而死。
故事演绎到这里,还是跟秦始皇不沾边。如果给这时候的"杞梁妻哭夫"取一个贴切的名字,大约应该叫"杞梁妻哭倒齐国城墙"。如果把这个故事原封不动地搬来,放进跟秦始皇有关的文字中,无疑是在褒奖秦始皇。因为秦始皇消灭诸侯,实行郡县,消灭了诸侯间无休止战争的根源。齐国不用去攻打其他国家,许许多多的杞梁也就不会战死了。
又过了大约800年,到了唐代末年,诗僧贯休题为《杞梁妻》的一首诗,把这个早于秦始皇300年,发生在齐国的故事,硬生生地嫁接到秦始皇的头上,嫁接到长城上。
(附诗:杂曲歌辞·杞梁妻[唐]僧贯休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
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
陌上少年莫相非。
------------------------------------------------------
这首贯休的诗就是历史上把秦始皇第一次和杞梁妻(孟姜女)联系上的证据,但是出自唐代)
诗的大致意思是:秦朝无道啊四海枯竭,修筑长城啊抵挡匈奴。人土混埋筑起长城一万里,筑城而死的杞梁妻子,贞节不二伤心痛哭。她上无父亲又失丈夫,下无子女伶仃孤苦。她一阵痛哭使长城倒塌塞外天地变色,再一次痛哭她的丈夫杞梁的尸骨便从倒塌的城墙泥土中现出。
诗很烂,不过却凑齐了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所有情节。战死的将军杞梁变成了筑城的民工;哭倒的齐国城墙变成了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官宦之家的贵族夫人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苦民女。唯一不同的是:哭倒万里长城的还是杞梁妻,而不叫孟姜女。这之后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演绎,杞梁妻才变成孟姜女,其真实的故事反而不为人知了。
如今的山东淄博、河北秦皇岛、江苏苏州、湖南津市、陕西铜川都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历史遗迹。不过很显然都跟秦始皇没有关系,距离秦始皇修建的秦长城少则几百公里,多则上千公里,风马牛不及也。然而,这些遗迹却在无形中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秦始皇是暴君的错误理念,一代又一代重复着对秦始皇的仇恨。
概括上述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这个民间传说,无论从其开始的历史记载,还是后来一千多年的演变,都不能当成秦始皇暴君的证据。把早于秦始皇300年的历史事件,牵强附会地嫁接到秦始皇和修长城上,属于无中生有。在这个传说中,秦始皇蒙受了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