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传》 是研究唐代吐蕃史及唐蕃关系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吐蕃传》在《旧唐书》卷196,文分上下篇,约2、75万字。文中先述吐蕃族源,次述制度,再述物产、衣食居住与风俗,主要讲述唐蕃关系史,涉及通婚、通使、问聘、战争、会盟、划界等方方面面。

什么是资质和阅历?

资质:

1、禀性;素质:资质忠直。

2、姿态容貌:资质端丽。

3、具有的某种能力;

4、资格认证:企业施工的资格证明,办理某方面资质合格后才有资格做此方面的施工。分为设计类、施工类两大类。

阅历:

1 经历。

《旧唐书·吐蕃传下》:“﹝ 吐蕃 军﹞十五万众,围我 盐州 数重……阅历三旬,赋以飞梯、鹅车、木驴等四面齐攻,城欲陷者数四。”

2 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元 方回 《次韵刘元煇喜予还家携酒见访》之一:“苦辛厌奔驰,忧患饱阅历。” 清 薛福成 《登泰山记》:“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冯雪峰 《蛙和蚯蚓和大地》:“他们经过了平原,许多河流,乡村和城市,看见过各种不同的地形和建筑,听见过各种不同的言语和最好的音乐,阅历得更多。”

3 由经历得来的知识或经验。

清 申涵光 《春过》诗:“性好遨游贪懒出,身多阅历晚知非。” 田汉 《<戏剧表演术>序》:“正因为到了四十之年,学问和阅历都达了相当成熟之度。” 孙犁 《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生活的阅历和积累,不是专凭主观愿望可以有的。”

4 犹履历。

明 张居正 《明制体以重王言疏》:“盖以恩例概及,比之考绩不同,故以赉被为荣,不必详其阅历,此制体也。”

5 逐一考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臣自履任至今,每细心阅历各属员,其庸碌无长、贪劣废弛者,俱不足论,观其颇有声名,素称才能之员,一一考其实迹。”

阅历,是阅读和经历完美结合后的沉淀

1、和亲贡献

文成公主和亲,让唐朝可以不用囤积大量的兵力来防范吐蕃,一定程度上为唐朝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时间。

2、促进了文化交流

促进了吐蕃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成公主和亲前,唐朝对吐蕃不了解,吐蕃对中原也不大了解。和亲后,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了中原的一些种子以及纺织、医疗等先进生产技术。

扩展资料:

和亲

根据敦煌出土文献《吐蕃大事记年》记载,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后不久,松赞干布便亲自征讨象雄,花费了三年时间将象雄兼并。 自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之后,只有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一起生活的记载,没有其他女人与松赞干布一起生活的记载。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生活了三年,且未给他生育子女。之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三十年。她得到了吐蕃人的尊重。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

根据《于阗教法史》中记载:文成公主沾染黑痘之症,痘毒攻心而死。683年,吐蕃进行公开祭祀并下葬,唐朝遣使臣赴吐蕃祭奠。

传说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所建。贞观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松赞干布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柏海在乌海西南,乌海在青海西南2000多里)迎接。

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此后,吐蕃与唐朝成为盟友,松赞干布曾遣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诗书,后又出兵天竺救出唐使,不过这一盟友关系在松赞干布死后不久便宣告破裂。文成公主在拉萨城北建立小昭寺,以供奉其带至吐蕃的佛像。

根据《旧唐书·吐蕃传》的说法,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以红颜料涂面),松赞干布下令废除这项习俗。

但事实上这一习俗仍长期风行于吐蕃,青海都兰出土的吐蕃墓木板画上存在赭面的吐蕃人,便是此习俗仍旧存在的证明。后来赭面的习俗甚至传入唐朝,白居易有诗作“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说明吐蕃的赭面之风传入唐朝。

根据藏传佛教文献的说法,文成公主精通占卜之术,认为吐蕃地形如罗刹女仰卧之形,有不少厉鬼、精灵和非人。为了压制魔鬼,松赞干布先后兴建了边压寺、再压寺、四压肢寺、九对治寺,以及昌珠寺等佛教寺院,以压制魔鬼。

朗达玛灭佛期间,文成公主曾被反佛派的大相韦·甲多热污蔑为罗刹女。

后世的吐蕃赞普在与唐朝来往时,往往自称文成公主的后代,对唐朝皇帝声称是“甥舅关系”。例如赤德祖赞致唐玄宗的国书就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成公主

阅历是什么

     

     阅读是一种心法,经历是一种修炼,阅历是一种沉淀。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为了更好的成长而努力,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在奋斗,然而种种这些,都离不开阅读,少不了经历,避不开阅历。

      我在上大学期间,老师总是在讲一个道理,就是要我们多读书,什么样的书都读,而且越是修为高的老师越强调这一点。我当时就在想,这究竟是为什么,然寻觅多时,答案依旧模糊。就在前一段时间,我在微信语音听到有位牛人说了这么一段话,他的一席话,让我心头为之一振。其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有个大学同学是老烟鬼,这哥们有一个习惯——每次买烟回来能总是要抽出两根胡乱藏在一个地方,什么床铺底下、行李箱里什么地方都藏,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说以后万一没烟的时候可以救急啊!我们就说那你自己长的你总记得住吧!平时没事儿就拿出来抽了吗?他说那你们就错了啊!天天藏我总会有记不住的呀!但是一旦没烟的时候我心里是踏实的,我知道这屋里肯定有,就是费点儿劲儿找而已。

     这个故事就把无用之用的道理说的非常通俗易懂了,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见得要都有用的书、没用的东西将来反而更有用,其实,当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读书多的人总能在书里找到答案,给自己面临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自己的发展找到必要的对策。阅读,读万卷书!

我们在和比我们年长的一些人进行交流时,尤其当遇到对某一特定的问题争执不下的时候,往往会听到他们这么回敬一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这句话的出口倘若不出意外,定会让聊天的气氛立马变得尴尬,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仔细揣摩一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我的经历比你多了去了,所以,我的观点是对的。在很多时候,经历决定着决策。

      人生 有许多的经历,这些经历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修炼,一个人的经历有多有少,有深有浅,有顺有逆,有成有败,喜愤哀乐愁尽在其中,经历过后,你才会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明白一些道理,才会对某些事情感同身受,才会对让自己的认识提高一个档次,甚至,经历,直接影响一个人“三观”的树立,人生若是一场修炼的话,那就是以经历为载体完成的,有丰富的经历,才配谈多彩的人生。

阅历,该词语出自于《旧唐书·吐蕃传》,“阅”是经历、经过的意思。然而,与我而言,阅历:阅者,阅读也;历者,经历也。阅历,是阅读与经历的完美结合。

     阅历,可以用数学上的角度来形象的表达这个意思,角是由两条相交 直线 中的任何一条与另一条相叠合,转动在这两条直线的所在平面上并绕交点进行所形成的,如果两条边一条代表“阅读”,一条代表“经历”,中间的弧度就是所组成的面积就是“阅历”。阅历的大小,完全就由经历的丰富程度和阅读的深浅来决定,而相交的那个点,因人而异,可将其比作人的起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读万卷书,才是最好的方式,在经历中不仅读“有字书”,亦读“无字大书”,兼顾二者,方有所悟!其实,我的这个年龄,根本没有资格谈“阅历”、聊“人生”。原因有二:一则这天下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则年龄所限,经历有限。可是,没有资格,并不意味着缄口不言,阅历是一种沉淀,阅读给经历一番思量,经历给阅读些许斟酌,剩下来的属于自己的智慧,就是阅历。

   今后的路,多点阅读,丰富经历,沉淀属于 自己的阅历。如此,不负如来不负卿!

唐中宗时期李隆基带领另外3个人打马球力挫吐蕃队,有谁知道另外三个人是谁?

阅历

拼音

[yuè lì]

释义

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过很多事。他应该出去~一番。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浅。

例句

哥哥虽然很年轻,却有着丰富的~。

短语

丰富的~。更多的~。一定的~。

近义

经历

体验

履历

经验

资历

阅历,拼音yuè lì ,是一个汉语词语。 一指经历,二指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三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或经验,四指履历,五指逐一考察。[1]

出自《旧唐书·吐蕃传下》:“﹝ 吐蕃 军﹞十五万众,围我 盐州 数重……阅历三旬,赋以飞梯、鹅车、木驴等四面齐攻,城欲陷者数四。”

另外三人为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武延秀

嗣虢王李邕 神龙初,封李凤嫡孙李邕为嗣虢王。李邕娶韦皇后妹为妻,由是唐中宗时特承宠异,转秘书监,俄又改封汴王,开府置僚属。月余而韦氏败,李邕挥刃截其妻首,以至于朝,深为物议所鄙。贬沁州刺史,不知州事,削封邑。景云二年(711年),复嗣虢王,还封二百户。累迁卫尉卿。开元十五年卒(727年)。李邕子李巨。(此李邕非书法家李邕)

杨慎交 (675—724) 唐中宗时人,驸马都尉。善击鞠,极奢侈。《隋唐嘉话》:“景龙中,妃主家竞为奢侈,驸马杨慎交、武崇训至油洒地以筑球场。”又据《旧唐书·吐蕃传》,中宗曾命他与李隆基、武廷秀等四人与吐藩使者善击鞠之部下比赛,双方势均力故。 慎交一作(大目)交、睿交。唐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本名璬。出身世家,以门荫入仕,娶中宗女长宁公主。神龙时袭爵观国公,拜驸马都尉、左千牛卫将军,加上柱国。坐事贬巴州刺史,入为光禄卿,复出为鄜亳许绛四州别驾。善击毯,曾与吐蕃使者比赛。一说卒于开元十六年(728)。

武延秀(?-710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承嗣子,武则天侄孙。 武延秀在突厥数年,通晓番语胡舞。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六月,突厥默涰请求与唐和亲,武则天命淮阳王武延秀纳默啜女为妃。默啜认为武延秀冒婚,谓人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遂囚禁武延秀,并率兵入寇唐地,即默啜攻河北之战。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延秀方得还朝,归后封桓国公、左卫中郎将,留长安不再回突厥。 景龙二年(708年)十一月,尚安乐公主。 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死后,在李隆基(唐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斩于肃章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