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读作三声,语意同“拱”字,可解释为环绕。

本句选自《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全句可大致解释为: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论语》原文及翻译

;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二篇:为政篇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篇原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菏泵庥谧锕,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n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

《幽兰操》为《孔子》主题曲。词作者为韩愈,曲作者为讴歌。孔子一生,所著经典有二,一为有字之书,是为儒家经典;二为无字之书,兰是为其要。今杏坛春熙试改韩愈之作,而重修《幽兰操》以表孔子所遗天书之理。

歌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歌词注释

猗猗:长且美好的样子,形容兰的叶姿优雅绰约。

扬扬:高举,往上升腾。

拱之:孔子有“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之语,拱是环绕之义。

此处比喻兰香为众香之王,所有的花香都拱而奉之。

泱泱:宏大,水深而广的样子。

奕奕:光明,若日月之丽天也。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什么意思

“北辰”,即与地球自转轴正相对应的天球北极,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反映出来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运动中,天球北极是不动的,其他恒星则绕之旋转。

翻译:譬如说像天球北极,在它的位置不动,其他恒星都绕着它旋转。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翻译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意思是:如同北极星一般,处在自己的位置上,所有的星辰都环绕着它。“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出自《论语·为政篇》,原句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表达了儒家“以德为政”的观点。

赏析

在孔子看来,以德为政的人,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般,受到所有的星辰的拱卫。在古人的眼中,北极星就是宇宙的中心,除了能够用它辨认方向以外,所有的星辰都以它为中心。“居其所”则是指代领导者不能不胡乱指挥,待在自己该待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范围。

以德服人是孔子一贯的政治主张,“德”的具体内容就是儒家提倡的仁义。若是领导者施行仁义,自己的下属也必会成为有德之人,这种以道德的力量进行的管理,是较为完美与和谐的方式。

“以德为政”的“政”不仅指政治行为,也指管理一个团体或组织,甚至是一个国家。“德”字也不是笼统指代道德,也可以将其理解成“良好的德行和思想”。因此,这句话按照现代的解释还可以翻译成:作为一个领导者,若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者国家,应当有着良好的德行,成为下属们的表率,才能将他们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意思

详解:通常的断句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假“拱”,环绕的意思。全句一般被大致解释成“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这类解释都是以“道本位”为前提的,实际上把这句当成所谓行“仁德之政”的鲁模式基石。一个历史的事实就是,孔子之后的儒家,行的都是这种所谓“仁德之政”的鲁模式,而完全背离了孔子的“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这种“道本位”的鲁式“仁德之政”模式,惯用的伎俩无非是先编造一些抽象的“仁德”法则,然后以此为标准立其本,再将之推广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而改造人、塑造人,企图让所有的人都成为这“仁德”模子制造出来的统一产品,这样,就成就了一种以同一性为基础的所谓大同。而真正的大同,只能是不同成其大而大同,让世界成为统一产品集中营的大同,只能是这种“道本位”的鲁式“仁德之政”模式所制造的怪物。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设置、建立,也就是立其本、立其位;“以”,使、令;“德”,得,行“圣人之道”、“善人之道”所得。“譬如”不能像白话文那样当成一个词,而是“譬”+“如”,分属前后分句。“譬”,晓谕、使人知晓,引申为彰显。“如”,像;“居”,处在;“所”假借为“处”,处所的意思;“共”,通假“拱”,执持的意思。“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字面意思就是北极星处在其处而其它的星星执持着它。而深层的意思就是,人把北极星的位置确定后,执持这位置相应定出其他星星位置。但北极星位置不是先验的,例如,说北极星在北边,只是因为相应的社会文化系统把那叫“北边”,而实际上,北极星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甚至被称为北极星的那星星,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北极星位置的确定,只是一个人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的具体结果,而其他星星根据北极星位置定出相应位置,也同样是一个人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的具体结果。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意思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