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源不同

打坐来源于道教,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是道教必修的一种养生健身法。

冥想来源于瑜伽,而瑜伽这种运动形式来自于佛教。冥想也是外国单词翻译而来的词语,在英文中冥想指的是禅修。

2、目的不同

打坐是一种涵养心性、增强意志力很好的途径。打坐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令人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开增智慧。

冥想是让冥想者通过冥想制服心灵,使人超脱物质欲念,冥想可以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握生活。

3、姿势不同

打坐分为自然盘坐、双盘和单盘。双盘分为金刚坐和如意坐,金刚坐一般是将左脚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腿上;如意坐是先将右脚置于左腿上,再将左脚置于右脚上。如果觉得双盘坐有些困难,也可以单盘坐。

坐禅与冥想有什么不同?

1、目的不同

冥想带来愉悦和放松,而坐禅训练心的觉知力,因为人的心是无法被大脑和主观意识所控制的,而培养心的觉知力,就是指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到自己心态的变化。

2、形式不同

冥想不一定是坐在那里,在活动和运动中去冥想是挺常用的方法。例如跑步、舞蹈和语音。有人就喜欢一种独特的冥想方法--苏菲旋转,在一次旋转冥想中不停地旋转过45分钟,没有累或眩晕,而是泪如泉涌有顿悟的感觉。

3、角度不同

从方法上讲,坐禅入定入观的方式有很多种,冥想也有很多种方式,冥想属于坐禅方式方法的一类。从佛教角度讲,坐禅范围,只限于佛弟子为了出世间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修学方式,不是为了解脱或者菩萨行的坐禅,从佛教角度只能叫做打坐,或者冥想。

扩展资料:

瑜伽冥想的目的是叫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或终止存在,这实质是很难的,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任何企图毁灭存在的做法,实际上只是无望地挣扎和浪费时间,根本无法解决痛苦。

解决痛苦的办法不是试图终止或忘掉自我的存在,而是让我们的存在更有意义,充满精神之爱及智慧,最终获得美满的生活。

—坐禅

—冥想

冥想、打坐、静心的不同

经常会有人问冥想、打坐、静心有什么不同。

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以为着不多,深思下来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冥想一般分两种:

一种是有语音引导的冥想,一种是无语音引导的冥想。

冥想的的姿势一般有:坐着、打坐、躺着。

打坐很简单,一般都是盘腿坐,也有跪坐的,有点像无念的冥想。

各种法门不同,打坐时内观的心法会有很多差别,这个需要咨询专业人士。

静心一听词面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意思。

因而各种可以让我们静下心的方式都称为静心。

让我们静心的方式就很多了,如:画画静心、舞动静心、乱语静心、香气静心等等。
上面是我们简单的来区分三者的不同。

在深层次上来讲,我们需要通过冥想、打坐、静心需要达到身心的放松,释放情绪、身体、心理的压力。

让我们的脑波处于α波,(是频率在8~14赫兹间,是我们心情平静时的脑波。)

θ波,(是频率在4~8赫兹间,是我们熟睡和觉醒时的脑波,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会分泌大量脑内荷尔蒙。)
让我们身体的肌肉放松,没有紧张和紧绷感。

这是我们做冥想、打坐、静心要达到的效果。

现在的人生活的压力都很大,见意大家有时间,每天可以给自已十五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做个冥想,有助于我们放松心情。

心轻快了,我们才能充满活力!

冥想打坐是什么

问题一:打坐和冥想,究竟“想”什么,怎么“坐”冥想就是尽量做到什么都不想,什么姿势都行,只是打坐是最好的姿势,能够帮助进步而已,因此,中国人都叫打坐,不叫冥想,冥想只是现代西方的一些说法而已。
打坐与念佛,是二种修行方式,可重叠,也可只选其一。
念佛不分时间、不分地点,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着一句地念就行了。可以参阅《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打坐主要是以禅修为主,就是坐在那里争取做到什么都不想。但刚开始的人,是无法做到什么都不想的,怎么办呢?大德圣贤们都主张以一念代万念。多数都是以念佛来排除杂念。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着一句地念,但这是以心念的形式比较多。如果做不到一心念佛的话,那就最好从基础的修行开始了,可以考虑选一个长一点的佛咒来念,如果一心念咒语还是做不到的话,就要考虑选一部长一点的经书来念,比如地藏经等,平常还要多做善事:放生、布施等。这就是所谓的修行了。打坐修禅是修心,要通过修行来达到修心的目的。

问题二:打坐和冥想有什么区别?打坐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 *** ”。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
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瑜伽姿势),使外部 *** 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问题三:什么是打坐?什么是禅修?什么是冥想?请回答打坐:身不动;
禅修:思维修;
冥想:光明想。

问题四:冥想打坐,冥想有区别吗打坐冥想可以修身养性,现在都市人生活压力大,神经紧张,偶尔做做打坐冥想可以调节身心。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式。你可以选择感觉舒适的坐姿,半莲花全莲花都可以。什么都不要想,放空一切。静静的感觉身体与心灵对话。

问题五:佛家说的打坐就是冥想吗佛道两家修行初期都是练气功打坐,其中首要就是定心静心,保证自己心无旁骛又不昏昏欲睡。佛家用观想或念咒方式集中注意力,道家以修行丹田方式修炼心性。你说的冥想或观想应该是练气功有一定基础以后的佛家修炼法,道家有类似的法门但修气和丹田还是主流。
冥想观想修炼的是佛家所说的灵台、道家所说的上丹田紫府,是一个人灵智所在,修炼效果好但危险也大,心性修为不到强行修炼容易出偏,轻者发狂发燥,重者昏过去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你修佛的话,送你一句话“莫言妄念深,应叹信心浅”,是一向宗的禅师的话
如果你修道的话,还是先老老实实练好下丹田,看看《谷神歌》应该对你有帮助

问题六:打坐冥想究竟是想什么「佛法」中的「打坐」称为「坐禅」,「冥想」有二种,一者「止观」,二者「回光返照,直照自心本性」。远高於「外道」的「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世间」的「四禅八定」能之相提并论。
何谓「坐禅」?「内」心如如不动,名为「坐」;「外」不取六尘境相,名为「禅」;是绝对的「心法」,道由「心悟」,非关「身坐」。
「佛法」中的「坐禅」的目的:修达「禅定的功夫」。
何谓「禅定」?能於「日常的行住坐卧」中,达「内如如不动,外不取於境」的「禅定功夫」。外不取相,名为「禅」。内不动心,名为「定」。
何谓「回光返照,直照自心本性」?即「禅宗」之「直指人心,令回光返照,直截明心见性,顿见法身」之法门。
何谓「止观」?即「天台宗」之「修学悟道」之「空假中三止三观」法门。止观双运,亦名「定慧等持」。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止,止息妄念也;观,微密观察思维诸法实相也。止观,是修学「定慧等持」的一种法门。「定慧等持」即是「禅定」。
修学「止观」的「终极目的」:亦是「明心见性,顿见法身」。
能观智,是「自心的作用」;所观境,亦是「自心的作用」。
「能观智」有三种:空观智、假观智、中观实相智。「所观境」亦有三种:空观境、假观境、中道实相观境。
空观:一切万法皆是因缘所生法,皆无自性,似有非有,当体「即空」。
假观:一切法虽然皆无自性,但不无如梦如幻之幻相,非有似有,当体「即假」。
中道实相观: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皆无自性,但不无假相;似有非有、非有似有,当体「即空、即假、即中道实相」。
何谓「中道实相」?「诸法实相」也。亦即是吾人「本来面目、自性、真心、真如、法身、法界、佛性、如来藏、本觉性等等」。
能观达「中道实相」,即是达「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境界,即是「佛法」修习「禅定」的目的。
阿弥陀佛!

问题七:冥想一定要打坐吗,还是选择自己舒服的方式,冥想会困吗冥想就是尽量做到什么都不想,什么姿势都行,只是打坐是最好的姿势,能够帮助进步而已,因此,中国人都叫打坐,不叫冥想,冥想只是现代西方的一些说法而已。
打坐与念佛,是二种修行方式,可重叠,也可只选其一。
念佛不分时间、不分地点,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着一句地念就行了。可以参阅《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打坐主要是以禅修为主,就是坐在那里争取做到什么都不想。但刚开始的人,是无法做到什么都不想的,怎么办呢?大德圣贤们都主张以一念代万念。多数都是以念佛来排除杂念。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着一句地念,但这是以心念的形式比较多。如果做不到一心念佛的话,那就最好从基础的修行开始了,可以考虑选一个长一点的佛咒来念,如果一心念咒语还是做不到的话,就要考虑选一部长一点的经书来念,比如地藏经等,平常还要多做善事:放生、布施等。这就是所谓的修行了。打坐修禅是修心,要通过修行来达到修心的目的。

问题八:打坐冥想,净化身心,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打坐的话,身心安静下来,然后我们净化心灵,不过冥想有没有就不确定啦,有的是在妄想啊

问题九:到底什么叫内观,和冥想,正念与打坐之间有何关联内观,是佛教中Vipassana的意译。Vipassana(观禅)和Samantha(止禅)是原始佛教中禅那的两种核心修行方式。而禅那是解脱道的必修课。
修习禅那可以用行、站、坐、卧几种姿势,打坐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常用的姿势。但打坐并非佛教独有,几乎所有宗教教派都有自己的打坐。
冥想(Meditation)这个概念太广泛了,没有定义范围讨论不下去 :P
正念,这是最难解释的概念了。正念(Samma Sati)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的八正道之中,八正道的意思是通往解脱的道路,所以佛教的“正念”首先是一种可以到达解脱境界的方法。
“诸比丘!云何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以随观身,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 之贪忧而住;于受以随观受,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心以随观心,而热诚、正知、具念、以世间之贪忧而住;于法以随观心、而热心、正知、其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念。”――《相应部 S45.8分别》《杂阿含784经》《佛说八正道经》
简单概括,正念(Samma Sati)就是随观四念住,带有热诚、正知地调伏贪忧。解脱道上这个粗浅的正念是既有如实观察也有主动思维活动的。
然而,正如上面两位老师都有提到,现代西方的“正念Mindfulness”的含义已经不是这样了。
现代的正念(Mindfulness)主要是“不判断地觉察”,只保留佛教正念Samma Sati中的“随观”一小部分。因此每在讨论正念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最好要先区分是传统佛教还是现代概念中的正念了。
最后回到内观和正念的关联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内观和现代正念禅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只能说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修习的目的和理论背景有着根本的区别。而内观和佛教意义的正念的关系,这正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发现这篇帖子的缘由,在此不敢过早下什么定论。
十分认同焦老师的最后一句,我也引为结尾:
“从学术角度,要治学严谨。只是在生活之中,就无所谓对错,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没有必要争论个你对我错。”
(作者:李成峰)

问题十:太阁立志传里的打坐冥想有什么用?可以习得所属流派中已失传的秘技和加强道场所用的卡片。基本上没用,主要是柳生宗严剧情要用到领悟无刀取。
获得“剑豪”称号卡后即可去名胜的所在地冥想。理论上而言,刀剑系秘技都能通过冥想获得。
0075599C(中文版1.11地址)为冥想经验值,冥想每天+24左右。
防具:3500。
失传秘技领悟:5000,,必须武艺星级,必须是本门派已经失传的秘技,战斗后无论胜负冥想经验值-1000。后几个时代拜在新阴流门下可以多领悟到柳生新阴流的无刀取。
无刀取开眼:6000,必须武艺星级,柳生宗严剧情。
袋竹刀:10000,必须设有道场,柳生宗严剧情在流派门徒数超过3000后由上泉信纲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