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度不同:

唐刀的形状来自于汉环首刀,有着笔直的刀身,只有一点弧度,唐刀的刀尖是方的;武士刀的刀身是很有弧度的,并且武士刀的刀尖非常尖锐。

2、硬度不同:

唐刀的平均硬度比日本刀稍微硬一点,唐刀刃口的夹角比较宽;武士刀的硬度在58-60,但是因为武士刀的刀刃夹角比较小,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很容易折断。

3、冶炼技术不同:

唐刀采用的是高温除碳的技术;而武士刀采用是低温冶炼技术。

唐刀是四种刀的总称,分别是: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现代大多指的是横刀。唐刀是军队战刀,其作用主要就是作战,唐刀的制作工艺比较严格,因为考虑到战斗时破甲以及耐用的用途。

武士刀,又被称为日本刀。武士刀的全称是“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

什么叫做唐刀,以后别再看小说意

"唐刀"一词是我国隋、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并非特指某种刀。也不是仅指唐朝这一段时期。唐刀的外形和制作工艺对东亚的刀剑影响巨大,特别是日本武士刀。

现代俗称"唐刀",主要为中国大陆地区部分刀剑买卖商家推广的概念,其狭直刀身,小镡,长柄(可双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仓院藏品,千年前自唐朝进口之"金银钿装唐大刀"。

唐刀的刀型来自于汉环首刀,前期大部分军用唐刀均保留着环首,同时也拥有笔直的刀身。

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其制作工艺严格,并且还要考虑到战斗时的另一个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则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则需要韧性,所以唐刀采用了最先进的包钢工艺。以百炼钢为外皮,中间夹熟铁,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术,即刃口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区别。

那么一般简单的辨别与唐刀相似的直刀方法就是:刀尖角状为唐刀。有血槽刀尖半圆,刀刃刃区超过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为日直刀。

唐刀是否有弧度?障刀是日本刀的前身?唐刀四种刀中哪个是跟现在的日本刀外形相似的?

首先,两者外型上有很大区别,虽然粗看都是直的,但是细看差别很大,以唐刀中的仪刀为例,其截面造型较忍刀单一,尤其是切先处差别更是巨大。

在历史上,两者并无直接联系,忍刀是由小太刀演变而来的。

最后,工艺上区别很大,因为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且由于忍者地位低下,一般是没有好的刀工愿意为忍者打刀的(名刀工大都是有“领,守,藩主,大橼的官职的,属于贵族),一般都是“无铭”级别的刀工所打,同时还能保证忍刀不泄露身份。所以就算是武士刀打的登峰造极,忍刀依然不过尔尔。这一点可以从日美保历次重要刀剑保护名录上看出来,基本上没有忍刀。

唐刀苗刀日本刀区别?

唐刀有的也有弧度,随便说下日本刀也有直的。主要分辨在于刀的切口,日本那打仗基本没什么好的防具所以说刀一般要杀人快锋利就可以了,唐刀却要注重破甲这方面。

这是百科里面说的

一般而言,日本武士刀的刀身都有一定弧度,唐刀则多采取直身造型。但是,事实上也有些忍者刀采取直刃造型,唐刀之中也有弯曲者存在。依据刀身弯曲与否区分武士刀与唐刀有时并不可靠。 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区分日本刀与唐刀。 日本刀的刃区面积一般都占刀身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而唐刀的刃区面积一般为四分之一左右,采取斧刃造型。 为什么?这一点是由战场环境所决定的。在日本战场上,金属铠甲绝对是稀罕物,在这种环境下,刀的工作主要是“切肉”,自然是越锋利越好;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刃区扩张到刀身面积的一半,理所当然。 而中国的古代战场上,刀刃碰上个护心镜、铜盔之类的东西,则更加的稀松平常;面对这种情况,刀锋就不能简单地只追求锋利,还要兼顾破甲能力;而斧刃,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了

太刀和唐刀有什么区别?

1、唐刀在汉环首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唐刀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分四类 仪刀、 礼仪用、 横刀、单手短柄、类似剑、陌刀、长柄大刀、战争中克制重甲骑兵的利器还有个好像是障刀、、具体无可考而我们常常指的的唐刀即陌刀、是采用印度产镔铁以百炼钢、包钢、夹钢、覆土烧刃之法制成的、代表着中国冷兵器的巅峰之作、是唐朝对抗北方重甲骑兵的利器、、但造价高得很、一把刀的价钱相当于唐朝一个中产阶层的全部财富、、其制法现已失传2、日本武士刀、、唐朝时日本派试着来华学习大唐礼仪、、日本使者学习唐刀制作技术归国、、依法炮制出了日本刀、、也就是日本刀是唐刀的日本仿制版、、只因唐朝对唐刀的核心技术覆土烧刃仍然保密、、日本人在覆土所选土的种类、刀的各部分覆土比例、烧制程度全是自己试验、、、、其发展也渐渐脱离唐刀、、发展成独具日本特色的冷兵器精品3、苗刀苗刀又称“御林军刀”,它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因其刀身修长之故命名。苗刀源于中国唐刀,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先期是随中日文化交流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苗刀的叫法、源于戚继光将军改自日本刀的明长刀后在民国年间始有苗刀的称呼

日本刀究竟与唐刀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武士刀的长度短于太刀,太刀用于战场的比较多,刀身较长,和中国古代的朴刀差不多,用于大战时砍马腿或者直接把人劈成两半,一般制作并不那么精良,武士在战场上只有太刀卷刃了,或者不能使用了,才会使用武士刀,武士刀对于武士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是很被看重的东西,也是身份的象征,轻易是不使用的。顺便提一句,其实,日本刀虽然淬火工艺很好,锋利度很高,但是因为刀刃极薄。

我们上一篇文章讲了中国唐刀的威力,以及日本人学习唐刀锻造术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日本刀究竟与唐刀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日本刀真的超越了唐刀吗?中国的唐刀真的失传了吗?

宋人欧阳修曾有著名的《日本刀歌》:“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欧阳修做这首诗词的背景是,宋代有大量的日本刀流入中国,受到中国人各阶层的青睐,用于收藏和使用。

当时欧阳修就感慨于日本刀的锋锐,而做此诗歌。从欧阳修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于宋代的中国人而言,日本刀是宝刀,是不可多得的兵器。那么,这是不是说,日本刀一直都是超越中国刀呢?

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说,日本刀的锻造技术是源自于秦代的徐福东渡,其实,这种说法有些欠妥,日本人确实在秦汉时代就与中国有接触,但是日本刀真正成为宝刀还是从唐代以后的事情。

日本人就是学习了唐刀的锻造术而发展出的日本刀。

唐代中国鼎盛,门户开放,日本人对大唐的仰慕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年都有大批的日本人来唐朝学习各种知识,其中就有金属冶炼和锻刀术。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唐代中国发明了包钢法,使用百炼钢,外包熟铁,并且采用局部淬火和覆土烧刃等先进的锻刀术。这些技术被日本人全盘学走,用于他们自己的锻刀术。

另外,中国人还从实践中总结出加碳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钢的硬度和柔韧性,简单来说,碳的含量越来钢的硬度越大,反之碳越少钢的硬度就降低但柔韧性增加。

日本刀采取的是高碳钢,硬度可观,锋利无比,但是,也容易损坏和折断。一把名贵的日本刀即便有一点裂痕就会废掉。

日本人的这种锻刀术最常见于唐代中前期,但是,唐代中后期就逐渐放弃了高碳钢,为什么呢?

正如前文所说,高碳钢打造的兵器虽然锋利,但是极其容易损坏,而且一旦损坏就难以恢复。唐朝初年以高碳钢为核心锻造各种兵器,战场上一度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然而,时间一久,唐政府发现这种方法打造的兵器不仅造价高而且不耐用,一场战役下来需要更换好几波兵器。这导致唐政府一度财政困难,甚至出现接济不上武器的局面。

就连唐朝这种顶级强国都承担不起高碳钢兵器的消耗,其它国家更是难以承受。因此,高碳钢锻刀术逐渐被中国放弃,转而采取将碳含量变低的锻刀术。

这样一来,虽然兵器的攻击力略有下降,但是维护方便,持久耐用,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装备。

而日本土地狭小,人口远不如中国,战争规模和烈度与中国也不是一个等级,因此,他们可以保留高碳钢锻刀术,武士刀锋利无比,中国则必须走另外一条路,

所以说,日本刀和中国刀走不同的道路,这是两国国情决定的。

日本刀虽然锋利,但是遇到重兵器则十分吹亏,中国的大刀铁棍等兵器都是日本刀的克星,日本刀一旦与重武器相撞,往往会被砸出一个缺口,这把刀也就等于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