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宾语前置句式。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既然如此记得我。其中录解释为记得,见表示动作的承受者,相当于我。

这句话出自《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诗双璧。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主要记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亦殉情而死。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求详解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编辑本段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鱼我所欲也》)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编辑本段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编辑本段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编辑本段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劝学》 ···以···为标志。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求高一孔雀东南飞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形: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是”等助词作标记。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5)、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6)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以及重点实词句式

一 古今异义

1 汝岂得自由 古:自作主张 今:无拘束

2 可怜体无比 古:可爱 今:可怜

3 虽与府吏要 古:约 今:拿

4 叶叶相交通 古:连接 今:交通

5 处分适兄意 古:安排,处置 今:处罚

6 再拜还入户 古:两次 今:第二次

7 媒人下床去 古:坐具 今:卧具

8 便利此月中 古:好(日子) 今:方便

二 一词多义

1 相 相见常日稀 (互相) 及时相遣归 (我) 会不相从许 (你) 登即相许和 (他们) 儿已薄禄相 (面相)

2 谢 谢家来贵门 (辞别) 阿母谢媒人 (道歉) 多谢后世人 (告诫)

3 区区 何乃太区区 (愚蠢) 感君区区怀 (忠诚专一)

4摧 阿母大悲摧 (伤心) 摧藏马悲哀 (摧断)

5见 渐见愁煎迫(被) 君既若见录(我)

6适 始适还家门 (出嫁) 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适得府吏书 (刚才)

7 举 举言谓新妇(开口) 莫令事不举(成功)

三 偏义复词

1 便可白公姥 (婆婆)

2 昼夜勤作息 (工作)

3 我有亲父兄 (兄长)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母亲 兄长)

四 通假字

1 终老不复取 “取” 同“娶”

2 蒲苇纫如丝 “纫” 同“韧”

3 摧藏马悲哀 “藏” 同“脏”

4府吏见丁宁 “丁宁” 同 “叮咛”

5庵庵黄昏后 “庵庵” 同 “ ”

6箱帘六七十 “帘”同“奁”

五 词类活用

名一动

1仕宦于台阁 仕:任官

2头上玳瑁光 光:发光

3槌床便大怒 槌:用拳击

4交广市 珍 市:买

5自名为鸳鸯 名:命名

名一状

1孔雀东南飞 东南:朝东南

2手巾掩口啼 手巾:用手巾

3卿当日胜贵 日:一天一天

4理实如兄言 理:按理

5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 朝:早上 晚:晚上

形一动

1千万不复全 全:保全

2时人伤之 伤:对┄┄哀伤

使动

1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

2以此下心意 下:使┄委屈

3逆以煎我怀 煎:使┄受剪熬

意动

1贵贱情何薄 贵:以┄为高贵

2戒之慎莫忘 戒:以┄为戒

六 句式

1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

2知是故人来

3又非君所详

4同是被逼迫

一般倒装句

1何言复来还 {言何复来还}

2还必相迎取 {还必迎取相}

3及时相遣归 {及时遣归相}

4好自相扶将 {好自扶将相}

5登计相许和 {登计许和相}

6不得便相许 {不得便许相}

介词结构后置

(1)仕宦于台阁 {于台阁仕宦}

(2)自缢于庭树 {于庭树自缢}

宾语前置

(1)会不相从许 {会不从许相}

(2)嬉戏莫相忘 [嬉戏莫忘相]

(3)誓天不相负 [誓天不负相]

被动句

1为仲卿母所遣

2今日被驱遣

3仍更被驱遣

4渐见愁煎迫

孔雀东南飞 词类活用 宾语前置 及 被动句式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焦仲卿(绍百吴凤花饰演)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 篆刻-孔雀东南飞,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仕宦于台阁 (名词“仕”作动词;任官) 2头上玳瑁光 (名词“光”作动词;发光) 3交广市鲑珍 (名词“市”作动词;购买) 4孔雀东南飞 (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 5手巾掩口啼 (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 6卿当日胜贵 (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 7晚成单罗衫 (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 8留待作遗施 ( 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9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 10足以荣汝身 (“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 11以此下心意 (“下”名词使动;使----委屈) 12戒之慎勿忘 (“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13时 人 伤之,为诗云尔("伤“,名词作动词;哀悼) 序说:东汉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 后,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到十六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学会了裁剪衣裳会弹箜篌 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鸣啼了,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然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貌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招致母亲不满意呢?”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罗敷,姿态可爱无比,母亲替你去提亲。(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兰芝)。“焦仲卿直身而跪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焦母听了儿子的话,(用拳头)敲着坐具大发脾气(骂道):“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焦仲卿默默不敢作声,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嘴对妻子说话,却哭得连话也说不成句:“本来我不愿赶你走,但有母亲逼迫着。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为此,你就受点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说的。” 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不要再白费口舌了!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我孤孤单单地受尽辛苦折磨,总以为没有过错,终身侍奉婆婆。(我)到底还是被赶走了,哪里还说得上再回到你家来?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上面美丽的刺绣发出光彩,红色罗纱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着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个,箱子上都用碧绿色的丝绳捆扎着。样样东西各自不相同,种种器皿都在那箱匣里面。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留着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鸡鸣啼了,外面天将亮了,刘兰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穿上绣花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玳瑁首饰,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手指纤细白嫩象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像含着红色朱砂,轻盈地踏着细步,精巧美丽,真是世上没有第二个。 刘兰芝走上厅堂拜见婆婆,婆婆的怒气仍未平息。(兰芝说:)“从前我做女儿时,出世后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就没受过什么好的教养,同你家少爷结婚,更感到惭愧。接受婆婆送的钱财礼品很多,却不能承担婆婆的使唤。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只是记挂婆婆在家里辛苦操劳。”回头再与小姑告别,眼泪像连串的珠子掉下来。(刘兰芝对小姑说:)“我初来你家时,小姑你刚能扶着坐具学走路,今天我被赶走,小姑你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希望你努力尽心奉养母亲,好好服侍她老人家,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兰芝说完)出门登上车子离去了,眼泪不停地簌簌落下。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一起会合在大路口,焦仲卿下马坐入刘兰芝的车中,两人低头互相凑近耳朵低声说话。(焦仲卿说):“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去庐江太守府(办事),不久一定会回来,我对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刘兰芝对焦仲卿说:“感谢你忠诚相爱的心愿!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就能来接我,你一定要成为磐石,我一定要成为蒲草和苇子。蒲草和苇子柔软结实得像丝一样,磐石不容易被转移。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行为暴躁如雷,恐怕不会听任我的意愿,违反我用来使我烦忧。”接着举手告别,惆怅不止,两人的感情同样的恋恋不舍。 兰芝走进了家门,来到内堂,上前后退都觉得没有脸面。刘母(看见兰芝回来)大为惊讶,拍着手掌说:“没想到你自己回来了!十三岁就教你纺织,十四岁就能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礼节,十七岁送你出嫁,总以为你不会有什么过失。你现在究竟有什么过错,没有人迎接你就自己回来了!”兰芝惭愧地对母亲说:“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错。”母亲听后非常悲伤。(兰芝)回家才十多天,县令派了媒人上门来。(媒人)说,县令家有个三公子,人长得漂亮文雅,世上无双,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非常能干。刘母对女儿说:“你可以去答应他。”女儿含着眼泪回答说:“兰芝才回来时,焦仲卿再三嘱咐我,立下誓言,永不分离。今天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这样做不合适。那么你可以回绝来说媒的人,(以后)慢慢再讲这件事吧。”刘母告诉媒人说:“(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么配得上县太爷的公子?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再访求别的女子),我不能就答应你。”县令的媒人走了几天后,不久太守派郡丞来求婚了。……说太守家有第五个儿子,娇美俊逸,还没有结婚,请郡丞去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下来的话。郡丞直接对刘母说:“我们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结为婚姻,所以派我到你府上来说媒。刘母谢绝媒人说:“女儿先前有过誓言,老妇我怎么敢(对她)说再嫁这件事呢?”兰芝哥哥听到太守求婚被拒这件事,心中烦躁不安,开口对妹妹说:“你作这样打算怎么不好好考虑!前次出嫁得到的是一个小官吏,这次出嫁得到一个贵公子,运气的好坏相差得像天上地下一样,(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兰芝抬头回答道:“道理确实像哥哥说的话一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半中间回到哥哥家里。怎样处理,完全照哥哥的主意吧,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立刻就答应这门亲事吧,就可以结成婚姻。”太守的媒人从座位上起来连声说:“是是,就这样办,就这样办。”他回到郡府报告太守说:“我接受您交给的使命,到刘家去做媒,公子很有缘份,说媒很成功。”太守听了这些话,心里非常欢喜,(马上)查看婚嫁历,又翻看婚嫁书,便告诉郡丞:“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吉利,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好日子就在三十这一天,今天已经是二十七了,你赶快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太守府内大家互相传话说:“赶快筹办婚礼吧!”(赶办婚礼的人)象天上的浮云一样来来往往连接不断。装婚礼(物品)的船绘有青雀和白天鹅的图案,四角挂着绣有龙的旗幡,轻轻地随风飘荡。金色的车子白玉镶的车轮,缓步前行的青骢马,套有四周垂着彩缨、下面刻着金饰的马鞍。赠送的聘金有三百万,都用青色的丝线穿着,各色绸缎有三百匹,从交州广州采购来的山珍海味。跟从的人有四五百,热热闹闹来到庐江郡府门。 阿母对女儿说:“刚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来迎接你,为什么还不做衣裳?不要让婚事办不起来!”兰芝默默不作声,用手巾捂着嘴哭泣,眼泪淌下就象水一样倾泻。移动坐着的琉璃榻,搬出来放在前面窗子下。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动手做衣裳)。早晨就做成了绣花的夹裙,晚上做成了单罗衫。阴沉沉地天快要黑了,兰芝满怀悉思,走出门去痛哭。焦仲卿听说有此变故,于是请假暂时回来,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的地方,人伤心,马也哀鸣。兰芝熟悉府吏的马叫声,轻步快跑去迎接他,悲伤失意地望着,知道(相爱的)人来了。她举起手抚摸着马鞍,哀声长叹使人心都碎了。说:“自从你离开我以后,人事的变化真料想不到啊!果然没有像以前想象的那么好,有很多的事情你又不了解 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亲哥哥,硬把我许配给别人了,你回来有什么指望的地方呢!”焦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坚实,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苇一时柔韧,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间罢了。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地府去吧!”兰芝对焦仲卿说:“哪里想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同是被逼迫,你这样我也这样,(我们)在地府下互相见面吧!(但愿)不要违背今天的誓言!”(他们)互相紧紧地握着手,然后告别离去,各人回到自己的家里。活着的人却作临死的诀别,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开人世间,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生命了)!焦仲卿回到家,走上厅堂拜见母亲说:“今天风大又非常寒冷,寒风摧折了树木,院子里的白兰花上结满了浓霜。儿子现在就象快要落山的太阳一样,使得母亲在今后很孤单。(我)是有意作这样不好的打算的,不要再去怨恨什么鬼神了!愿您的寿命像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焦母听到(儿子)这些话,泪水随着说话声一起流下,说:“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大官里任官职,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东邻有个贤慧的女子,她的美丽在城内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会有答复。”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他)把头转向兰芝住过的内房,(睹物生情),越来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兰芝)结婚的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刘兰芝走进了行婚礼的青布篷帐,在暗沉沉的黄昏后,静悄悄的,人们开始安歇了。(兰芝自言自语说):“我的生命在今天结束了,魂灵要离开了,让这尸体长久地留在人间吧”!(于是)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旁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脚步听,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

文言文句式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词类活用

1。孔雀东南飞——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勤心养公姥——心,名词作状语,用心

3。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4。卿当日胜贵——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被动句式

为仲卿母所遣——为。。所。。表示被动

应该无宾语前置

下列句式结构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君还何所望。君既若见录。其往欲何云。 吾谁与归。

被动句的表示法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这种类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形式:

   “于”表被动,介出动作的主动者。例: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不能被远近各处所容留)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你被赵王宠幸)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被王召见)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接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不被时俗约束。注意,“学于余”的“于”是“向”的意思。)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使不辱于诸侯。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同上》

“见” “见……于……”“受……于……”形式表被动。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信而见欺,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渐见愁煎迫。《孔雀》

燕国见陵之耻除也。《荆轲……》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贱妾不幸,今日见辱于长者《柳毅传》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以上两种格式中的“于”是介词,作用是介出动作的主动者,“见”“受”表被动。需要注意的是: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孔雀》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请见谅”等即为此种用法 “请见谅”表“请你原谅我”之意。类似的还有:见笑、见教等。

“为”“为……所”。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

为深谷林莽所蔽。《雁荡山》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黄花冈……》

为巡船所物色。

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还有“为操所先”“为人所杀”等)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为婢仆所感,日以厌薄。《柳毅传》

女侄不幸,为玩童所辱。《同上》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如姬父为人所杀。

注:另两种形式“……为所……”和“为……之所……”实际上就是“为……所……”格式。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此句实际上是说“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或“其”指刘邦)所虏”,(否则,你们这帮人都将被他俘虏!),“之”或“其”只是省略了,所以不需再分类记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为积威之所劫”意思就是“为积威所劫”(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为”仍是表被动介词。“之”,放在“为”后的动作出发者与动作之间,是结构助词,无义,用来调节音节。

“被”字表被动。例: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被动句的另一种类型是不用任何虚词为标志的,即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也叫意念被动句。例:

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占(《阿房宫赋》)

犹守义不辱。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六国论》)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注:此种被动句多用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还比如“比干剖心”“邯郸围”“城必克”“城之破”等。

   注意:有的整个句子的主语不是受事者,而是句子的某个成分含有被动,我们一般也把它叫做被动句。如: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五人墓碑记》)

C

其余三项是倒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