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出处:《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必备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作为君子,在说话时候,一定要谨慎,思考周密后再表达出来。但是在处理事情时候,一定要行动敏捷、果敢,防止耽误事情,防止机会失去。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五仪”即五等,笔者以为庸人太俗,不想与之为伍。圣人太“圣”,常人无所能及。我们普通人,能有君子的美誉,也不枉此生。那么,孔子眼中的“君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君子品德高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对于道德,时时放在心上,每遇事都要想是否符合道德,而小人考虑的是田宅之事;君子心中时时想着刑法,装着法制观念,每做一件事总要考虑是否犯法,而小人考虑的是是否有实惠,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所以那些手里有一定权利专门考虑捞一把好处的人,皆为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注意符合“义”,而小人却常常见利忘义。“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象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别的什么也不会,那样不能适应社会。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一个人气节很重要,如果气节被夺了,他便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君子不忧不惧”。君子行得端,走得正,心中坦然,身正不怕影子歪,半夜不怕鬼敲门。
其次,君子修身养性。“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因此,君子往往态度庄重,言谈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处世泰然,不傲横放肆,不张扬,小人反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讲的是君子生活俭朴,不骄奢逸。“君子无所争”,君子不追名逐利,而是淡泊名利。君子也爱财,可取之有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胸怀宽广,为人坦荡,不忧不惧。小人多有利己之心,心胸狭窄,常有忧愁。“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不是完人,知错而改,人们仍然钦佩他。
再次,君子勤务实。孔子曰:“君子务本”。即君子不在小问题上斤斤计较,而是抓住根本问题。他们从事正当职业,讲究实际,不求浮华。“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善言辞,但做事敏捷,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君子博学于文”。即君子博学多才,是学问,有本领的人才。
另外,君子善处世。君子“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同。”“同”指能团结大多数人,“比”就是只和自己气味相投的人勾结。“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为人做好事善事,能够牺牲自已而成全他人, “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而不是以酒肉来聚会。君子“群而不党”,即要合群,但又不是勾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有独立的人格,讲调和而不盲目附和,小人盲从附和,甚至阿姨奉承,而不讲调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个人不好色,不争斗,不贪得无厌,离君子就近了。其实,君子和小人都不是天生的,我愿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做个翩翩君子。
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摘自:先秦·孔子的门人《论语·宪问篇》
2、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摘自:先秦·孔子的门人《论语·里仁篇》
理解1、以言行一致为美德,以言过其行为可耻,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做人准则。要么不说,要么说出就一定要做到。如果言之凿凿,却不能付诸实践,徒有华丽的言辞,那也只是假道学罢了。君子是行动胜过言语的。
2、孔子不仅强调“讷于言”,更强调“敏于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知道,说大话容易,做成事困难。许多事情,尤其是社会性事物,表面上看着简单,实际上却是千头万绪。只有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才能兴利除弊,造福社会;只有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能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