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三年八月戊寅,司马懿在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司马懿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司马懿在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司马懿怎么死的

;     01
      司马懿是病死的。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时,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魏的军政大权揽入手中。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02
      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03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04
      嘉平三年秋八月(251年)司马懿在讨伐政敌王陵凯旋归京后,病死于洛阳,终年72岁.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禹县)人。出身于大士族地主家庭。多谋略,善权变。初为曹操主簿,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曹芳继位,他和曹爽受遗诏辅政。后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病死的。

司马懿,是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活到了七十二岁,最后寿终正寝。后来他孙子司马炎接受了魏国皇帝的禅让,尊自己的祖父为宣皇帝。

扩展资料:

在三国时期,各种政权风起云涌,名将谋士如云,在此期间,除了曹操刘备孙权,最主要的人物就是诸葛亮了,而在三国后期,司马懿一家就主导了整个历史的进程和方向。

司马懿作为司马家族辉煌的奠基者,甚至是晋朝接替三国的基础建设者,其在诸葛亮死后不但智谋天下无双,而且权利地位一时为人能及。

这不但给司马懿带来了篡位的可能性,也为其命运埋下了可预期的种子。在历史中,我们会看到司马懿协助曹丕争位,并顺利使得自己掌握更大的军事权力,在曹丕死后,司马懿和曹真共同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魏明帝。

可以说曹丕还是明智的,尽管司马懿帮助自己上位成功,但是不论是曹操还是看似有些愚钝的曹丕都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司马懿的提防,此时的曹真也是可以制衡司马懿的。

但是魏明帝之后,又托孤曹芳给了司马懿和曹爽,这下子就坏了大事了。曹爽也知道司马懿的坏心思,但是在前朝时期一直没有能力动手,此时作为托孤大臣,从表面看来已经能和司马懿争斗一番了。

但是,曹爽天真了,因此在政治斗争中完全落败。随后,魏国政权几乎算是完全掌握在司马懿手中了。

此时,再没有人能够阻碍司马懿了,因此司马懿得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毕竟人难胜天,所以司马懿在73岁的时候,在洛阳安然病逝。

—司马懿

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司马懿是病死的。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享年73岁,被孙子追封为宣帝。可见孙子念及爷爷的举世之功,若没有爷爷的辛苦隐忍,怎么会有他们司马家今后所拥有的一切辉煌呢?可能也跟大多数的贵族地主家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亡。

司马的父亲官衔京兆尹,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为官之人。司马懿和他的兄弟八人素有司马八达的称号,司马懿是兄弟中最出色、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扩展资料: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1]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参考链接: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