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生于179年,死于251年,终年72岁。

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司马懿怎么死的

司马懿是病死的。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享年73岁,被孙子追封为宣帝。可见孙子念及爷爷的举世之功,若没有爷爷的辛苦隐忍,怎么会有他们司马家今后所拥有的一切辉煌呢可能也跟大多数的贵族地主家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亡。

司马的父亲官衔京兆尹,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为官之人。司马懿和他的兄弟八人素有司马八达的称号,司马懿是兄弟中最出色、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司马懿29岁才谈及婚配,他的原配张春华小他十岁,是一个非常智勇的女人。司马懿生育9个儿子,个个能文能武,更能在司马懿死后把他的一切发挥的淋漓尽致。司马懿至死都不知道自己会留下千古骂名,更不知道自己会被追封为宣帝。这些都归攻于他平日孜孜不倦地教导他的儿子们,并告诉他们要有远见、要有大志、要随机应变。

司马懿为人小心谨慎,并且注重名节、注重以德服人,这些性格都决定他不可能造反。曹丕死后,朝政大权都落到他的手里,这跟他以德服众是分不开的。满朝文武百官都让他主持大局,就连他儿子后来征吴的时候,首将念及司马懿的德行才放过他的儿子。

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这些都可以从他留下的名言中看出。他没有错,只怪曹魏气数已尽。1

司马懿怎么死的还有很多说法:

说到司马仲达的死还要先说世人敬爱的孔明,孔明在五丈原被司马仲达活活气死。后人为孔明愤愤不平,就以此编撰了一个流言。据说孔明知道自己要死,就在死之前日夜用毒水浸泡兵书。因为他知道司马懿有个看书的小习惯,就是翻书的时候习惯用手沾嘴里的唾液。后人为诸葛亮抱不平,盛传这样一个谣言,同时也给死后的诸葛亮抹上了神秘的面纱。

诸葛亮死后距离司马懿的死十多年,司马懿的死于这个传言没有任何的关系。司马懿是病死的,虽然中途有无数人想要杀司马懿,但都被他一一化解。记得在司马懿只有二十多岁的那年,他同村的一个人想杀了司马懿。幸亏被司马懿的好友知道及时通知司马懿,司马懿才幸免于难。

曹操也想杀了司马懿,可是他司马懿太聪明太狡猾了。虽然有不甘于人之下的风骨,但是却处处隐晦、处处附和曹操,从而打消了曹操的疑虑。曹操在世之时,也只是把他搁置一边不于重用。

就这样,司马懿靠着命长,生生熬死了所有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最终夺取了曹魏政权。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1参考人民网,司马懿为何整日操劳却少病长寿:每天练五禽戏

2参考《人民网》

司马懿简介?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1)为:五十五岁

司马懿(179———251),诸葛亮(181———234)

(2)

姜维听闻邓艾攻破绵竹关后,又听到许多关于刘禅的传言,有说刘禅死守成都,有说刘禅往南中逃亡,又有说往东要投靠东吴,因此便舍弃剑阁往成都方向前进。不久接到刘禅投降的命令,蜀军非常愤怒,纷纷拔刀砍石来发泄。于是姜维便决定假降于钟会,并获取其信任,然后挑拨他和邓艾之间的关系,怂恿其叛变,意图趁乱复兴蜀汉。但是最后魏军没有响应钟会的叛乱,蜀地的魏军发生兵变,钟会、姜维和一些蜀汉遗臣在乱军中被杀。据《三国志·姜维传》的注引《世语》记载,姜维死后腹部被剖开,发现他的胆跟斗一样大,所以后世有“大胆姜伯约”的说法。

(3)

孙权(后继者更不如他了)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说起来,最了解孙权性格的,除了乃父,就是其兄孙策,策临终前说过:“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权充其量就是个“守成之主”。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个人年表 公元179年出生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215年),随曹操征讨张鲁。 建安二十四年(219), 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次子司马昭同年,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八月,孙权出兵攻魏。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司马懿从西城沿沔水直达朐腮,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四年(230),上表倡议建立上邦军屯。 太和五年,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筑京观。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在率军征吴。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马懿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率军讨伐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另一说法为司马懿是被箭射死的),夜间常梦见贾逵、王凌为崇。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晋武帝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