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北宋人,在宋仁宗宝元元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司马迁,西汉人,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主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司马光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呢?

司马迁、司马懿和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相差是比较远的。其中,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约出生于公元前145年,著有《史记》;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西晋的奠基人,出生于179年;而司马光则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出生于1019年,著有《资治通鉴》。三人同样是复姓司马,但他们之间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司马迁比司马光大了一千多岁,那么,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先来看看司马迁和司马懿,根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晋书·宣帝纪》的记载,司马迁和司马懿的祖先是相同的,都是周宣王时期的程伯休父,程伯休父在当时官拜大司马,因战功被封在程邑,因此程伯休父的后代就以程伯休父的官职或者采邑为氏,程伯休父长子仲庚的后代以司马为氏,而次子仲辛的后代就以程为氏。

仲庚这一支也就是最开始的司马姓的来源,而司马迁和司马懿都来自于这支。但后期司马氏一族离开了西周都城而到了诸侯国晋国,之后司马氏一族进一步分散,有的去了卫国,有的去了秦国,还有的去了赵国。

在卫国的一支后来辗转到中山国为相,是司马憙的后代;在赵国的一支就是著名剑士司马蒯聩的后代,司马蒯聩的玄孙是司马昂;在秦国的一支就是名将司马错的后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自己就是司马错的后代,是司马错的八世孙,不过也有人推测司马迁实际上是中山国司马憙的后代。

而司马懿则是赵国这一支的后代,即司马昂的后代,司马昂在秦末曾被项羽封在河内做殷王,后来刘邦俘虏司马昂,设置河内郡,而司马懿正是司马昂的十二世孙。

接下来再来看看司马光,《宋史》记载,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自称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三国时期,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其中司马懿为第二子,而司马孚为第三子,也就是说司马光是司马懿弟弟的后代。

但是这种说法也只能是司马池的一己之言,毕竟年代久远早已经无法考证,司马懿比司马光大了840岁,这八百多年里有太多的战乱,南北朝时期、隋末、唐末五代时期等等,战乱频繁,人们经常迁徙,早已经无法追溯祖上,因此很难说司马池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而司马光是不是和司马迁、司马懿同宗也很难说,毕竟司马氏的得姓始祖是程伯休父,但是后期还有别的姓氏改为司马氏。因此,司马光和司马迁、司马懿有没有关系是个未知数。

司马光和司马迁有关系吗

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司马光是北宋人,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与王安石是死对头,也是他最后毁掉了王安石变法,主要成就《资治通鉴》。司马迁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人,由于受李陵牵连被判死刑,最后他接受腐刑代替死刑,从而留住一命得以继续完成《史记》著作。二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司马”。

从文学成就上讲:司马光和司马迁不相上下,《资治通鉴》、《史记》都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瑰宝。

从编书二人的处境来看:司马光要比司马迁容易得多,司马光只是被贬编书,仍是当时文坛领袖,而司马迁是受刑之身编书,承受着身心的折磨。

从世故圆滑(政治)上讲:司马光更胜一筹,因为《资治通鉴》决口不提宋史,而《史记》是则是写到了司马迁同时代的汉武帝时期。

从个人魅力上讲:司马迁更骨气傲然,因为《史记》并不一味地赞美汉朝,而是描述刘邦为“好酒及色”,固多大言,少成事”,在皇权当道的时代,司马迁大叔作为皇家御用太史令不畏皇权,仍然能胸怀公正之笔,哪怕受尽羞辱的宫刑,仍能完成《史记》,实在是让人佩服。而司马光的“以母改子”“华不如夷”论,存在很大争议。

司马迁和司马光什么关系?

怎么会一样呢,是北宋的,司马光世代为宦,20岁时中进士甲第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著有《资治通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光和司马迁是什么关系?

司马迁,西汉时期历史学家,《史记》就是他写的。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政治家,也就是小学课文《司马光砸缸》的那个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当时有一个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被罢职之后,新法几乎完全被司马光所废,主要原因是王安石的新法可行性不高。

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人所处的时代相差大约1100年,也没有资料显示司马光是司马迁的后代。

一、他们没有关系。

二、人物简介:

1、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