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指开始,事情的起头。

其中《端》字意思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比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秋声诗自序》中写道,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明代学者魏学洢在《核舟记》中描述道:东坡右手执卷端。

开端的端是什么意思,求大神指教

“开端”的“端”是指东西的一头;事情的开头。
【词语】开端
【拼音】kāi duān
【词性】名词
【释义】
1.开启争端。
2. 开始;开头。
3. 事情、作品等开头的阶段或部分。

端是什么意思

端本义一般认为是开始、开端,引申指人的品行端正,引申指以手平正托物,用作动词。又指审视、细看,如端详、端量。后来端也表示事物的顶端的意思,并进一步引申为事情的开头。端又引申为项目、种类。
“端”字的出现应该是比较晚的事情。字未见于甲骨文、金文,而始见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构形从立从_,当为小篆图2本,均属秦系文字。左部的“立”为人张臂跨立地上的样子,作为形符,表示义与站立有关。
“_”,甲骨文。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认为甲骨文“_”周围像水,水可养植物者。图A像植物初茁渐生歧叶之状。戴稼祥先生《金文大字典》说:“‘图B’上从为植物之颠,下从‘图C’为根,中一为地,故知_为端之本字。或训本,或训末,兼有两端之义。”由此可知,“_”“端”为一组古今字。
“_”为古字,而“端”为后起会意兼形声字。“端”字出现后就渐渐地全部承担起“_”字的原先职责,而“_”字在后来岁月中也就渐渐地淡出了“江湖”。
所以,徐锴《说文解字系传》“_”字下就说:“题犹额也,端也,古发端之_直如此而已。”《玉篇·_部》说:“_,今为端。”段玉裁“_”字下注云:“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岩废,乃多用岩为专矣。”

端字的意思

端(拼音:duā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本义一般认为是开始、开端,引申指人的品行端正,引申指以手平正托物,用作动词。又指审视、细看,如端详、端量。后来端也表示事物的顶端的意思,并进一步引申为事情的开头。端又引申为项目、种类。

详细释义:

【作形容词】

1、(形声。从立,专(duān)声。本义:站得直)

2、同本义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3、端正。引申为正直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写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实。悫:诚笃)

【作名词】

1、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 明· 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2、首;顶端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

3、开头 。

如:发端;开端

4、征兆 。

如:端兆(端倪;迹象)

5、头绪

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三国志·郭嘉传》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

6、边际 。

如:端涯(边际)

7、思绪;心绪 。

如:端忧(闲愁;深忧)

8、事由;原委

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

9、借口 。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

如:借端;无端闹事

10、项目;种类 。

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11、周代礼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

12、办法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作动词】

1、详审 。

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

2、手平举拿物 。

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流露 。

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

【作副词】

1、确实;果真 。

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

2、究竟;到底

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

端什么意思

端什么意思:本义一般认为是开始、开端,引申指人的品行端正

端(拼音:duā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形声字兼会意字,从立,专声,专兼表意。

本义一般认为是开始、开端,引申指人的品行端正,引申指以手平正托物,用作动词。又指审视、细看,如端详、端量。后来端也表示事物的顶端的意思,并进一步引申为事情的开头。端又引申为项目、种类。

先秦两汉之前的文献中,“专”“端”二字还常常出现混用现象。如《周礼·考工记·磬氏》:“已下则摩其专。”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专,本或作端。”孙诒让《周礼正义》云:“专、端古今字。”

又,《汉书·艺文志》“言感物造专”颜师古注:“专,古端字也。”段玉裁“端”字下注云:“端,用为发专、专绪字者假借也。”(今写作“发端”“端绪”之“端”,字均本当作“专”)。

“端”既为“专”字的后起今字,其本义就当与“专”相同,为“始”“头”等之义。又引申为有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如,《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又引申为有边际,头绪之义。如《庄子·秋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许慎《说文》以“直也”训释“端”,是其远引申义。这一意义较为抽象,不可能是其字的本义。

端午节的端字是什么意思

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五”(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扩展资料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