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说文解字》《卷一》《王部》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古文王。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君王。

《说文解字》中王字怎么解释?

说文中的解释:听(繁体),聆也,从耳德,壬(
tìng)声,他定切。
听是简体字。
还有一个听字,笑皃。从口斤声。宜引切。
也就是说本字从耳德,壬(
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请问“王”字是象形字吗?

由于“王”字有不同写法,解释不同,但都不是象形字。

1、指事说。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说:“一贯三为王。”按照他们的解释,应为指事字。《说文解字》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2、会意说。从一从士。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上面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当“皇帝”出现后,“王”变成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

根据甲骨文,大在地上

《广韵》大也,君也,天下所法。

王字偏旁的意思

汉字的偏旁部首中有个极常见的偏旁:“王”,一般人都称之为“王字旁”,其实是大谬,这个偏旁应该是“斜玉旁”.其实,简单看一些“王”旁的字就能知道,都是与玉石有关的字,而没有与权利有关的字.
之所以大家把“王”旁认作是“王字旁”,是因为现代汉字中“王”和“玉”的差别只在一点,有点就是“玉”,没点就是“王”.而“王”旁没有点,所以人们觉得它应该是“王字旁”.如果知道“玉”字和“王”字的本源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错误了.
在古代,“玉”字和“王”字的写法都是三横一竖,没有点.所不同的是:“玉”字的三横是均匀分布的,且一样长短;“王”字的三横中间一横稍短,并且靠上一些.
要说清“玉”字和“王”字,最好先说说“三”,这三横一竖.《说文解字》中解释“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可见,“三”的本意并不只是个数词,而是代表天、地、人的.弄清这一点,有助于理解“玉”字和“王”字的原始意义.
《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王阳明为其加注:“三画均正如贯,玉也.”下面是是一长串“王”旁的字.
《说文解字》中,对“王”的解释是:“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谓王.’凡王之属皆从王.”王阳明为其加注:“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下面只有“闰”、“皇”两字.
可见,“玉”字和“王”字都与天、地、人相关,“玉”字体现的是其中正与贯通的象征,而“王”字体现的是近于天的人.这样一理解,再看看那些“王”旁的字,就基本清楚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可能是出于避免混淆简化汉字的目的,把所有“王”旁的字都归于“王”部,“玉”部下面反倒只剩下“玺”、“璧”、“璺”等寥寥几个字了.
总之,汉字里绝大多数“王”旁的字都应该是和玉石相关的,“王”旁的正确称呼应该是“斜玉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