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2、吴起,战国初期魏国左氏人,是当时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3、白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升至大良造;

4、韩信,秦末汉初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

5、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秦国杰出的军事家;

6、卫青,西汉河东平阳人,中国古代三大骑兵战天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

中国古代十大元帅将军

楼上的不要再抄了,看不惯了~~

一楼的回答最赞同,我支持一楼的。不过可惜他是抄袭别人的。

其他楼的同学把帅和将都分不清楚,玩什么?

是不是看象棋里将帅同级觉得一样?

所谓山无二虎,军无二帅,将军的衔级其实比帅要低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叫“统帅”和“领将”、“大将”的原因吧。

文天祥、戚继光等是恰巧赶到点子上,如果他们不做,还会有别人做的,

(虽然这么说,但并不代表我不尊重他们,对了辛弃疾也是和他们一样)

项羽、狄青、班超及徐达常遇春等纵然有将才,但也无机会展示,

这也就关系到他为什么不能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了,

被人牵制着走,借助谋士的,自己没有虎吞山河的能力的,统统不算。

为帅者,调兵谴将,各施所用!虽然能掌握国家命运,但也需身先士卒,和军师不同的区别。

帅:

孙武(孙子兵法据说是人家一个字一个字写的嘿嘿,慢慢背吧)

吴起(战国楚名将,与孙武齐名,曾为孔子高徒子夏的学生,著《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齐名)

王翦(大秦第一名将王翦及其子王贲是大秦疆域的主要开拓者,秦朝一半以上的领土是他们父子俩打下来的)

白起(借用别人一句话:攻魏,屠降卒二十余万。后攻赵,在上党大破赵军。屠降卒四十余万。原子弹的威力也不过如此吧)

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唉,快佩服死他了)

岳飞(十分十分的仰慕他,象仰慕周恩来总理一样)

周瑜(可惜碰上了诸葛亮,不过诸葛是军师,不会上去和人掐架的)

曹操(奸雄、枭雄,但确实很牛叉,不得不服)

卫青(对于他和李广及霍去病争这个职位,多读读他们的事迹就知道了)

成吉思汗(人家都打到俄罗斯了,谁还有这本事,看过《狼图腾》的就知道蒙古人为什么这么牛了)

中国的隐士我相信很多,有这能力应该不少,不过人家既然隐了,不求名,就不要给人家颁奖了

为将者,率兵而战,攻无不克!虽却不是把握整体战争大局的。也不是项羽史万岁等莽夫可比的。

(虽然我很佩服项羽,也很喜欢“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诗,还有很怀疑史万岁那时的皇上怎么能容他叫这名字)

将:

孙膑(鬼谷子的徒弟、“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妙笔啊,只可惜孙武把他掩盖了)

乐毅(“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应该不是齐国没人呵呵)

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其弟蒙毅,大家都很熟悉吧,和苏弑他们父子仨在各自领域牛叉无比)

廉颇(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李牧(当世名将,若不是赵国腐败,唉,“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李牧本为帅才,局势限制只能为将)

霍去病(18岁从军,22岁为大司马,24岁因病而死,确实可惜,天嫉英才啊,如若不死比卫青成就要大很多)

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家一定都学过,说的就是他)

赵云(别说你不喜欢他,诸葛亮交代的事,没有不漂漂亮亮完成的,但苦于没有机会领兵而已,但也豪无怨言)

李靖(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身经百战,无一败绩)

袁崇焕(人家确实很牛的,只不过和岳飞一样惨,不了解的去翻资料)

军师:姜子牙、管仲、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大家没有争议的吧

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将才功高盖主,最终还能得以善终?

第一位当然是上将之首萧克,他在我军算是资历比较老的一位,在红军长征中他就担任军长,包括后来抗战时期,任120师副师长,当时师长是贺老总。等到了解放时期他担任四野参谋长等职位。

第二位是李达,他是我军杰出的参谋人员,先后辅佐过几位元帅,而时间最长的则是刘帅,因参谋上出色表现,被邓公称之为活地图,这可能是对李达最好的赞扬了。

第三位是张宗逊,这位可是彭老总了军事上主要助手,然而在井冈山时期张宗逊还担任过毛主席的警卫员,可以说是毛主席最早一任警卫员。后来才转到作战部队上,一直干到西北野战军副司令。

第四位是李克农, 出色的特工人员,还是57位上将中唯一以为没有打过仗的将军,可毛主席说他一分重要情报可抵千军万马,这包话一点也违过,有一份情报关系全军生死,足见李克农的重要性。

第五位是王震,人称王胡子,在抗战时期包括解放战争中,他都是立下大功之人,如抗战中开荒南泥湾,后来又率部南下,被党内称之为第二次长征。等到了解放时期当然,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为解放大西北作出重大贡献。

第六位是许世友将军,他在上将中算得上是一位猛将了,而且还深得毛主席的器重,在解放战争中战山东,解放济南,算得上是山东一员虎将。

第七位是邓华将军,在上将人员中他算是一位文武双全之将,在东北野战场上他屡立战功,成为林帅麾下不可多得的将才。

第八位是彭绍辉,西北战场上一只猛虎之将,驰骋西北各大重要战役,与兄弟部队把强悍的马家军打趴下,将他们的头头赶出西北,之后调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

第九位是张爱萍,他也是一位文武之将,能征善战,拥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如解放战争中的一江山岛战役,开创我军陆海空三军联合行动指挥者。

第十位是杨成武,著名的上将三杨之一,其他两是杨得志,杨勇,这三位都是我军猛将。而杨成武身材高大,在建国后陪同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因此他也得名陪驾将军。

中国历史上,将星璀璨,能人辈出,几乎每个朝代都能涌现出很多功高盖主的将才。但是俗话说得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样的人才不仅遭人妒忌,而且还对主子,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因此,这样的人大多难以善终,会被皇帝以各种理由打压甚至杀死。譬如刘邦的韩信,赵构的岳飞,朱元璋的徐达等等。能够做到功高盖主主不疑的,可谓少之又少,得以善终的更是凤毛麟角。

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功高盖主却能够得以善终的将才:

王翦

王翦破邯郸,对外消灭赵、魏,横扫三晋,大破项燕,攻灭楚国,南征百越;对内平定长安君叛乱,铲除吕不韦、嫪毐等党羽。可以这么说,大秦帝国的江山有一大半都是王翦打下来的。身负如此彪炳战功的王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功高盖主了。

王翦攻灭楚国甚至动用了秦国绝大部分的兵力,秦始皇对其信任程度可见一斑。但是这样的信任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王翦这个人明事理,知进退。当他攻下燕国之后,就立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统一大业已经完成一半,虽然重头戏还在后头,但他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而当他再度出山灭楚后,无论秦王怎么劝都要彻底隐退,此后,他便回到家乡,过着农耕生活,终老于家,从而得以善终。

乐毅

乐毅是战国中期最出彩的名将,诸葛亮躬耕南阳之时就曾自比管仲、乐毅。乐毅之所以被称为名将,是因为他能以弱胜强,以弱小的燕国之兵大破强大的齐国,还一度打得齐国差点灭国。如此骄人的战绩也就难怪诸葛亮会视其为偶像了。

尽管后来燕惠王不信任乐毅,临阵换帅,乐毅也逃到了赵国。但是此时的乐毅名震天下,赵国以上宾之礼待之。而燕惠王在骑劫大败被田单收复全齐后,才终于明白了乐毅的才能,于是向乐毅认错并邀请他重回燕国。但是乐毅委婉地拒绝了燕惠王让他回燕国的请求,而是向燕惠王提出了一个让其难以回绝的建议:他从将军变成外交家,他要留在邯郸,力促赵国和燕国交好。搭建两国友谊的桥梁。

乐毅没有回燕国,但也没有得罪燕惠王。燕惠王对乐毅的家人礼敬有加,恩宠甚隆。而乐毅也频频往来于赵燕二国,使两国关系非常和睦,最后卒于赵国。

卫青

卫青袭龙城,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败匈奴单于。为大汉朝的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为汉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尽管他出身寒微,只是因为姐姐被汉武帝看中从而平步青云,但是他用自己的战功证明了汉武帝的眼光。

功成名就之后的卫青一时名满天下,在军中威望无二,但他所伺候的主子汉武帝,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主,但卫青却在盛名之下保持着难得的低调,爱护士兵极宽,管束家人极严,不结党示恩。他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卫青的低调,让汉武帝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最终得以善终。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虽然卫青死后盛极一时的卫家终究没逃脱汉武帝的清洗,包括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但毕竟那是后话了。

邓禹

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平定河西,出击关中,功劳卓著。以战功位居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东汉立朝后,邓禹官封太傅,高密候,位极人臣,并得以善终。《后汉书》评价邓禹:“元侯渊谟,乃作司徒。明启帝略,肇定秦都。勋成智隐,静其如愚。”

邓禹为人低调,加上他遇到了一个好老板。光武帝刘秀可以说得上是历朝历代君主中对武将最为宽容的君主。邓禹能够善终也就不足为怪了。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邓禹病重卧床不起,刘庄亲自到邓禹府中问候。邓禹死后,其子孙均受其恩泽,得以重用。

李靖

李靖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大唐王朝的稳定和开疆拓土都有李靖的功劳。但李靖从不居功自傲,他为人谦逊大度,处处小心谨慎。唐太宗李世民虽然算得上是一个开明君主,也并没有大杀功臣。但是他对手下的武将也并非全无防备之心。

李靖在进击吐谷浑时,曾因手下战将贻误战机责罚了其中一位高姓将领。高姓将领心怀怨恨,在战事结束后,就诬告李靖谋反。李世民虽然明知不可能,但是为了皇权他依然对李靖敲打了一番。尽管经过调查确认此事确系诬告,但李靖从此“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李靖的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最终让李世民放下心来。晚年李靖疾病缠身,在他病重期间,李世民亲临病榻慰问。李靖死后,也是备极哀荣,李世民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赐谥曰景武。给了李靖相当高的礼遇。

郭子仪

说到功高盖主,就不得不提郭子仪了。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王朝可谓奄奄一息。如果没有郭子仪、李光弼等力挽狂澜,为大唐王朝强行续命,恐怕大唐早就亡了。郭子仪不仅有着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而且平定回纥,外御吐蕃。再造大唐之功,郭子仪受之无愧。他历经七朝,虽屡遭谗言,宦海沉浮,两次被解除兵权。但他忠心耿耿,毫无怨言。始终是大唐的中流砥柱。回纥、吐蕃等外族都将郭子仪视之为神。

祖坟被挖,他不去追究,反而还认为这是自己在战场上杀戮过重受到上天的报应。对于挖坟者鱼朝恩,他豁达大度。使得鱼朝恩这样的奸险小人都对他钦佩不已。自己儿子和公主发生的口角,亲自就把儿子绑到了皇帝面前请罪,他也懂的体恤百姓,考虑到百姓的粮食不容易,他亲自下田种地,动乱时期,他驻地的庄稼随处可见。

唐德宗建中二年,郭子仪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谊前往探病。六月十四日,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违反礼制,将他的坟墓加高一丈。这样的礼遇可谓空前绝后。

曾国藩

曾国藩是近代的名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自己带领着湘军力挽狂澜,经过了几年的战争,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硬是把摇摇欲坠的清廷给安稳下来了,成功的为清廷续命几十年。而且他还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向西方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走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曾国藩在自己巅峰的时候,很多人劝他拥兵自立,而他却上书建议裁剪湘军,并且让他弟弟曾国荃去山西做官。自己不骄不躁,在自己做两江总督的时候,自己还多次上书减少自己的职权,让朝廷派人来相助他。正是曾国藩的一系列措施,所以曾国藩也能得到善终。

尽管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诸多争议,但是治国治学治家,曾国藩确实可称千古第一完人。而且能为清朝续命几十年,也确实算得上功高盖主了。但他能够善终,更多的,还是要感谢那个已经腐朽不堪,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吧。要是换一个强盛的时代,曾剃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脑袋要掉多少回了。

能够做到功高盖主主不疑,关键还在于自身能够审时度势,能够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当然,遇上一个体恤下属的好老板,就更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