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的铡刀全称为青天三铡刀,又名御铡三刀,分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

青天三铡刀的由来:中国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六回里,开封府尹包拯的最高刑具,乃当年仁宗皇帝钦赐,御铡三刀在此就如同当今万岁亲临,三口铡刀皆可先斩后奏。龙头铡: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虎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狗头铡: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

开封府中,包公堂前放着哪三把砸刀?分别斩什么样的坏人?

龙铡是针对那些皇亲国戚、王侯

虎铡是针对当官的

狗铡是针对平民百姓 历史上没有包拯的三口铡刀

这是后代的公案小说(多为明清时期)里的牵强附会 包拯从来没有做过宰相,也没有什么权威无边的“铜铡”。他最大的官职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后升为礼部侍郎,死后追为礼部尚书。他的长相也不是什么黑脸,倒是和他同朝为官的侍御史赵扩,因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编戏人把赵的“铁面”挪给包拯了。还应指出,包拯是位“清官”,但和他同时代也先后做过御史和开封知府的吴奎、赵扩、唐介、庞籍、欧阳修等,不管“政绩”、“直声”都不比包拯差。不知为什么独有这位被欧阳修称为“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的包拯,从宋元至今在戏剧舞台乃至民间,一花独秀,大显威风,经久不衰,流传千年。包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比较正直清廉的好官,曾做过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其历史地位是应该肯定的。但为什么人们把他神化了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受尽赃官酷吏、权豪势家的欺压凌辱,希望能有为民伸冤的“清官”,再加上历史上清官屈指可数,人们在绝望中企盼,呼唤“青天大老爷”;封建统治者为其长治久安,也希望有维护其封建秩序的“良吏”,作为楷模,所笼络民心。这样,“包青天”应运而生,戏越编越多,人越传越神,一直到今而不绝。但是,最好的清官仍然是人民群众的老爷,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因此,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显然,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须乞灵于清官。”

包拯的开封府有哪三种铡?为什么别的官衙没有?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宋·佚名《题包公遗像》

如果喜欢看历史电视剧或者读历史武侠小说的人,就一定不会陌生包拯这个名字。中华泱泱四千多年世袭制历史,能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而流芳百世的,唯保证一人尔。

包拯到底有多刚正不阿呢?

作为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自然是很讨皇帝喜欢的,于是宋帝就曾给包拯赏了个礼物。万万没想到包拯不仅不收百姓或者同僚的礼物,连皇帝的礼物都不收,还写了首诗回给皇帝"铁面无私丹心忠,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包拯为官数十载,不受百姓一粒米的事还真不是吹得,有个典故叫做《包公掷砚》,来源是当初包拯任端州知州的时候,每年地方都需要给朝廷进贡一些地方特产,端州此地盛产砚台,是当时文人中最流行的端州砚。

一般在端州任职的人每年进贡的时候,都会要求下面的人多制造一些端州砚好送给朝中同僚,这样虽然让知州拉稳了关系,却苦了底下的百姓们。包拯上任后直接表示从此后端州不能再有这种收礼的风气,自己也会起带头作用,绝不多收百姓一方砚。果不其然,三年任期满了之后包拯一块砚都没多拿,因此有了"岁满不持一砚归"的美誉。

不过我们都知道,像包拯这样正直不阿的人有时候很容易得罪人,尤其是开封府尹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算他之后一路升任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但上面总归还有更大的官职,或者一些皇亲国戚,这可怎么是好?于是宋仁宗干脆就赐了他一座三铡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天三铡刀。

这铡刀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三铡刀分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全部都可以先斩后奏,如皇帝亲临。这可是不得了的权利。龙头铡是专门针对那些皇亲国戚的,虎头铡则专治贪官污吏,祸乱朝纲的奸佞,而狗头铡就是针对一般的横行霸道的乡绅恶霸。

有人估计要问,宋仁宗咋就这么放心把这三铡刀给包拯了,不怕他"公器私用"?

一方面宋仁宗对于包拯的确很放心,另一方面宋朝的办案流程其实很严格,必须有全部的证据才能行刑,每个案子要问斩必须经过三重审判,甚至哪怕犯人都上了断头台,他都可以随时喊冤重新调查,当然这样的机会肯定不多,但是也从侧面表示了在宋朝想要随意处死一个犯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比较有意思的是三铡刀虽然是象征着刚正不阿的刑具,但其来源则是上古"三大邪刀",分别为"龙牙刀"、"虎翼刀"、"犬神刀"。

当然,如今这铡刀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如果去到如今的开封旧地,依旧能够在开封府景点中看到这三铡刀的复原物。

包拯的三口铡刀是什么?是真实存在的吗?

因为那都是虚构的金锏与铜铡 小时候看戏看得最多的是宋朝戏。不是杨家将,就是寇老西;不是呼延庆打擂,就是包黑子断案。在看这些戏时,我对两个人最为佩服。一是八贤王赵德芳,二是包青天。佩服什么?佩服他们权力大。八贤王的瓦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在《杨家将》里,八贤王不只一次手拿金锏打昏君叔叔,昏君侄儿。包青天有三口铜铡,中间的是龙头铡,铡皇亲国戚、王子王孙;右边的是虎头铡,铡贪官污吏;左边的是狗头铡,铡犯法的平民百姓。有一部戏里说,包青天救了刘太后,太后认他作干儿,赐他权力可以铡昏君。包公戏里面铡过陈世美,铡过西宫娘娘,铡过太师,这些都是皇亲国戚,皇上都救不了。 小时候我问过大人这样幼稚的问题:皇上,八贤王,包拯谁的权力最大?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可笑,当然是皇上的权力最大了。八贤王、包拯再厉害也是臣,君臣差别可就大了。于是我觉得戏里面把八贤王包拯二人的权力放大了。 据说,八王赵德芳的父亲宋太祖赵匡胤本想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是赵匡胤的母亲,逼着赵匡胤答应把帝位传给宋太宗赵光义,因为她看出她的儿子赵光义的野心,并且赵光义很有权谋与名望。为了江山的稳固和赵德芳的安危,必须传位于太宗。赵匡胤也知道弟弟的能量,于是传帝位于赵光义,儿子德芳为秦王。 后来德芳这一脉时代相传,元初的赵孟頫即为秦王德芳的后人。现在看来,赵德芳绝对是个软弱之人,或者说明智之人,绝对没有或不想威胁到他叔叔的皇位,如果真的像戏上说的可以上打昏君,下打群臣,那肯定会引起纷乱。不是他把他叔叔杀了,就是他叔叔把他废了。因为皇帝都知道拥有重权的皇族兄弟叔伯最为可怕,这样引起的杀戮历史上不胜枚举。 史书记载,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在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谦洁清正。 这样的官员对朝廷来说是很需要的,朝里都是贪官不行,都是清官也不会。君王需要包拯这样的人来震慑其他官员,但是绝对不希望他们“功高震主”,绝对不会让他们拥有“三口铜铡”的权力。包拯能够善始善终,原因也在于其“权大”并没有震主。戏里面把他的权力给放大了无数倍。 既然这样,为什么老百姓还是希望八贤王真有权力无边的金锏,希望老包真有可以铡君王的龙头铡?这个问题其实也好解释,这是老百姓的愿望而已。 老百姓希望有这样的人来节制皇权,这样会使百姓有更好的日子过,昏君不敢任意胡来。“八王的金锏与包公的龙头铡”其实是百姓心里面特别希望出现的对权力监督。毛主席说,人民大众才是历史的主人,百姓最朴实的愿望往往蕴含着最真切的道理。 山西省翼城县委书记武保安担任县委书记仅仅8个月,武保安受贿及拥有不明来源财产就高达500多万元。武保安2003年9月底任山西省翼城县委书记,2004年6月被逮捕。8个月时间,武保安彻底完成了从一名县长到县委书记到巨贪的转变。 用他妻子的话说就是当县委书记比当县长强的多了。为什么会这样?权力失控,无人监督。县长还有书记管着,书记就没人管了。可见,我们的官员多么需要强有力的监督呀。 “八王的金锏与包公的龙头铡”是时代的需要,是民主的需要,老百姓都知道!

包拯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的,在多年的演化当中,包拯的形象也已经固定了下来,成了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而在关于包拯的小说当中,我们知道他有三口铡刀,不同的犯人对应不同的铡刀。那么这三口铡刀分别都是哪些,叫什么名字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是否也有这样几口用来斩杀犯人的铡刀呢

三口铜铡真的不存在。因为历史上本没有这样 的记载,这只是一个传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

1包拯其人。我们看电视剧,往往一上来就会有包拯的三口铜铡,铡奸邪魍魉,伸张正义。但是翻开史书看看,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描写。史书《宋史包拯传》给了我们历史的记忆。不过在这篇文章中,却只字未提三口铜铡。事实是:包拯生于999年,死于1062年。活了63岁。他是安徽河肥人跟李鸿章是老乡。他的名声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清廉公正。

他在1027年的时候,中了进士,做监察御史。他还有在户部当官的历史。他还为国家收税收钱,做转运使。后来他到中央做过谏院的领导,专门提意见,给大臣皇上找毛病,有好多的大臣他都弹劾过。后来他还做过龙图阁直学士,高级顾问,所以后人叫他包龙图。再到后来,他到瀛州扬州做过地方官。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1057年,他当上了开封府府尹。不过这个府尹并不是他的官职,他只是有这个权力,那时叫权知开封府,我们对他的了解最多的就是他的这一段历史,其实真正做开封府尹的都一些王族显赫人物,在当皇帝之前往往做这个官,比如赵光义宋太宗,赵桓宋钦宗都当过开封府尹,而其实真正办实事的人在官衔前面都挂上”知“,或者”权知“,比如权知开封府的有范仲淹,包拯,蔡襄,蔡京,宗泽等人。

2下面我们说正题,三口铜铡怎么回事原来故事是这样的,有一部小说有叫《三侠五义》,原来这是清朝作家石玉昆写的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里面就首先提到了三口铜铡,怎么提到的呢

原来在宋仁宗年间,包拯到陈州放粮,赈灾,包公就向皇帝诉苦,"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那怎么办呢,宋仁宗于是就”赏了御札三道“也就是相当于圣旨一般,上方宝剑一样,接下来包公回到府里,言说给了公孙策,公孙策灵机一动,就出了个主意,把御札三道,改为了御铡三刀。然后马上就设计好了样式,接下来包拯上朝,奏请仁宗皇帝批准,最终制造完成了那后世流传的三口铜铡。

另外,这部书还规定好了,在行刑时,王朝掌刀,马汉卷席捆人,张龙、赵虎抬人入铡。这些自然是小说中的演义,在真实历史中是没有的。陪伴他的既没有张龙赵虎、王超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

3史载,包拯在任上刚直有名,连权贵宦官都怕他。他不爱笑,人们说他笑比黄河水清都难。小孩子和妇女们都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那是因为在51岁时他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因为他执法很严,人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把他比作阎罗,怎么能感情用事呢

他的故事在他死后就广泛流传了。《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可以说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而元杂曲里也有大量包公戏,如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而到了明代有安遇时的《龙图公案》,清代的《三侠五义》时,包拯的形象丰满多了,三口铜铡,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开封师爷公孙策,展昭、白玉堂等人就都出现了。他代表了清正廉洁,人间正义,能为民做主,也许这是人们喜欢他,广泛流传的原因吧!

好了,关于三口铜铡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