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参加的人数总达三十万人,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在天安门楼上。

广场上汇集了群众队伍。下午三点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三十万人的目光投向主席台。

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乐队奏起国歌。毛泽东主度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升旗时还响起54门齐发28响的礼炮。

接着,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读公告完毕

开国大典的顺序。

开国大典课文是按开国大典进行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其实在时间上,开国大典只是发生在一天当中,虽然也有部分时间的显示,但却并不明显,主要还是按照事情(即开国大典的进行)发展顺序来叙述的。

一件事的叙述肯定不可避免要涉及时间,但要说到底是时间顺序还是发展顺序,必须看叙述这件事的过程中偏向于那种。

《开国大典》除了开头有个早晨,片尾有个傍晚,九点钟,但这些都没有明显准确的时间标志,大部分内容还是按照开国大典的步骤来叙述的,因此把这篇文章划归为事件发展顺序,再准确点来说就是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叙述。

《开国大典》写了四个盛大的场面,分别是:

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场面。

写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的场面。

写阅兵式宏伟盛大的场面。

写群众游行,一片欢天喜地的盛世场面。

开国大典标志着:

标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结束。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结束。

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始。

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开国大典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您好!

(宣言)——典礼——( 阅兵式)——(群众游行)

开国大典按时间先后顺序:

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奏国歌、升国旗、鸣礼炮

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4.阅兵式

5.群众游行

我们把“奏国歌、升国旗、鸣礼炮”作为“典礼”,那么“典礼”前的就是“宣言”了,即“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之后的自然是“阅兵式”“群众游行”了。

对我的回答,不知您是否满意。若满意,望您采纳。若还有疑问,请追问,我定当认真解答。

祝您生活愉快、学业有成!O(∩_∩)O

《开国大典》是按什么的顺序叙述的。先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将什么。

运用了场面描写方法,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接着作者按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接着作者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作者写了群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况。全文段落之间过度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扩展资料:

文中所写的“开国大典”与一般的典礼不同,它是一次盛大的典礼,是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在这一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

因为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全体会议业已召开。

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希等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先讲会场情况,然后讲开国大典,接着讲阅兵式,最后写群众游行。

剧情简介 · · · · · ·

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西柏坡军民欢庆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使蒋家王朝摇摇欲坠,蒋介石(孙飞虎 饰)发表“新年文告”、推出李宗仁(邵宏来 饰)任代总统,导演了一幕假隐退真操纵的丑剧。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由汤恩伯(叶庆林 饰)、蒋经国(陈国典 饰)等陪同,最后一次登上中山陵,之后又在其老家奉化溪口主持了高级军事会议,妄图阻止解放军过长江。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4月,毛泽东(古月 饰)与朱德(刘怀正 饰)。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攻占总统府,南京胜利解放。5月24日,蒋介石逃往台湾。5月26日,上海解放。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城市都获得解放。毛泽东先后在中南海会见了国民党起义将领和各界民主人士。开国大典迫在眉睫

《开国大典》网盘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t7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