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国大典先写奏国歌,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然后写升国旗,接着写毛主席宣读公告,最后详细写了阅兵式的盛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在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此后定10月1日为国庆节。
开国大典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这篇课文的顺序,更加准确来说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叙述的。
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景。分两层介绍,先讲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再讲会场的广阔,布置的庄严和群众队伍兴奋入场的盛况。
第二段(第5至11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重点段,分三层。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二层写升国旗、鸣礼炮。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情景。
第三段(第12至14自然段),写阅兵盛况。既写了人民军队的英姿,更写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庆贺解放的欢喜和激动。
第四段(第15、16自然段),写群众游行情景。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接着作者按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接着作者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作者写了群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况。全文段落之间过度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49年,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和同事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30万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即将举行。李普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并创作了这篇记叙文。
李普说:“新闻记者的幸运在于,他们的岗位使他们能够接触历史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场景,在历史发展的最近处观察和记录历史的进程。”
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细细品味,作者是在围绕“大”做文章。
一、事件之“大”
文中所写的“开国大典”与一般的典礼不同,它是一次盛大的典礼,是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在这一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
因为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之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全体会议业已召开。
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希等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二、场面之“大”
文章描写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典礼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的盛况,群众游行六个场面,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句子列举了参加会议的不同人员和人数,突出了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人员范围之广,宏大的场面预示着这是一个已经觉醒腾飞的大国,正向世人展示着他朝气蓬勃的面貌。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一齐”从声音上,从群众对领袖的反应中写出了场面之大,宏大的场面洋溢出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十万人没有谁指挥,没有人发出号令,却都不约而同“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这样的场面令人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人民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一段堪称场面描写的经典,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按照“兵”出场的顺序,先“点”后“面”,雄伟壮观,是新中国向世界的宣言,是一次国力的大展示。列强蹂躏下的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主权,有了自己的军队。新中国也有飞机,有枪炮,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再也不允许任何列强侵犯。
一个个宏大的场面,一次次的震慑人心,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一头觉醒的雄狮正在大踏步迎着朝阳走来。
三、热情之“大”
文中多处描写了群众对于开国大典的反应,如写参加典礼,“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要知道,典礼是在下午三点进行,可有群众队伍早上六点就入场了,正午,广场上已成了人的海洋,可见人们对于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渴望。
如观看阅兵式,“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两个半钟头,欢呼,鼓掌与“还觉得不能够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民群众因为有了自己强大的军队而无比兴奋、激动、自豪,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是如此的严明。有强大的军队,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
这里情感的充分表达离不开作者行文中突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这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看似白描,实则巧妙。
四、意义之“大”
文中大量的叙述中夹着议论,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去掉这些议论的文字再读读,就会发现文章逊色不少,这些议论的句子画龙点睛,指出了典礼每个环节的深刻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里有几个步骤?
全文共分16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景。分两层介绍,先讲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再讲会场的广阔,布置的庄严和群众队伍兴奋入场的盛况。第二段(第5至11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重点段,分三层。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二层写升国旗、鸣礼炮。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情景。第三段(第12至14自然段),写阅兵盛况。既写了人民军队的英姿,更写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庆贺解放的欢喜和激动。第四段(第15、16自然段),写群众游行情景。主要内容:《开国大典》是浙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全文
《开国大典》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步骤:会场情况——大典过程——阅兵仪式——群众游行。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四个场面,重点写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
全文共分16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景分两层介绍,先讲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再讲会场的广阔,布置的庄严和群众队伍兴奋入场的盛况第二段(第5至11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重点段,分三层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二层写升国旗、鸣礼炮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情景第三段(第12至14自然段),写阅兵盛况既写了人民军队的英姿,更写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庆贺解放的欢喜和激动第四段(第15、16自然段),写群众游行情景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