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吗
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
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综合地反映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广东省江门的开平碉楼,小鸟天堂,温泉应该怎么去呢?你们能不能帮我的忙?求求你们啊、
开平在广东, 不是羌族的, 是当时当地有钱人抵御外族修建的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
谁能介绍一下开平碉楼啊?去旅游的话要了解的基本是什么?求大神帮助
文字没有组织好,看起来可能很费力……
广州到江门,按距离计算,应该 最近是小鸟天堂,然后是开平碉楼(自力村)、立园,最远是温泉。
如果要设计路线图,确实要研究一下,因为他们的方向不完全一样,
但旅游的顺序,建议是 第1天白天,自力村、立园,晚上去温泉,第2天回程去 小鸟天堂,吃晚饭后大概8点,找广州的路……
自驾旅方案
去开平碉楼(自力村)、立园,在高速广州往开平方向,查百度地图好象是沈海高速S15,原来应该是佛开高速,告诉公路来的路上,有路标提示的,具体应该是在塘口收费站下高速,下高速的时候顺便问一下高速口的收款员该往那个方向走,他会给你说的,印象应该下了以后,有一个路口,往左边走,然后开车大概15-20分钟,有提示路口转入就到达自力村。游览完自力村,离开到附近饭店吃饭,只有1家,再远一点就没有地方吃饭了。吃饭以后去立园。立园位置也是在那附近 ,最后问当地的人,只要方向对,很容易找到的,也有路标提示的。
游览碉楼,一般是买套票比较划算,自力村+立园
套票还有 赤坎影视城的,那地方是成龙拍A计划的地方,民初风格的老建筑,但没有必要去了,因为4月27日朋友去了,说正拍,不能进去看,周边没有什么特色了。去赤坎影视城,从立圆出发车程应该要30分钟以上,估计你没有这么多时间。
开平碉楼主要看自力村、立园。自力村就是让子弹飞的拍摄场地。
离开立圆下一站就是温泉。在台山有个地方叫“都斛”锦江或帝都温泉离这个地方大概15-20分钟车程,“都斛”其实是一个小集市,但很有特色,就是吃海鲜,在那市场上买了海鲜,然后在那附近的小餐店给点加工费煮熟就可以吃,很美味的晚餐。
温泉得看你想去哪一个,太多选择了,温泉主要在恩平,台山也有,各温泉个人感觉大同小异,推荐康桥温泉,帝都、锦江也不错,如果已经决定所选择的温泉也可以,天气热,晚上到温泉住宿泡一下可以,白天时间就不必泡了,太热。
回程旅游路线,目标选择可以考虑崖门古炮台(让子弹飞 拜祭老六的场景)、宋朝古战场、梁启超故居、小鸟天堂,都在一条路上经过,很方便的。但回程不是直接从温泉返回江门市区,而是找去去崖门大桥的方向。从温泉到第1个景点宋朝古战场(游览大概40-60分钟),路程估计时间是1个半小时左右。然后去看看崖门古炮台(游览15-30分钟),找地方吃饭,推荐尝试吃平香烧鹅,附近有家饭店大概叫平香(平乡),百度搜索崖门古炮台,然后其搜索附近饭店可以找到。崖门古炮台附近还有一个皇母庙,我没有去过,听说值得看一看。
继续回程,往江门新会区方向,首先经过 梁启超故居 的,去不去这个地方自己选择吧。
小鸟天堂在江门新会区,游览 小鸟天堂,旁边还有梁启超故居(相距应该不超过1公里),小鸟天堂最好是在傍晚5点后进去看,地方虽然比较大,但重点就是看大榕树,还有百鸟归巢(上万只鸟飞来飞去,每天时间不固定,夏天大概是6点-6点半),从大门口走到大榕树,估计15分钟的路。里面有游船环绕大榕树,如果想进大榕树里面看,就要坐小船,转一圈大概15分钟的时间。
再补充一点,小鸟天堂旁边就是现代农业基地,里面很多高科技种植蔬菜水果,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去看一看。
碉楼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2001年06月25日,开平碉楼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
碉楼的历史由来是: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碉楼的特点: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