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的比降法介绍如下:
1、定义:根据实测水面比降和和河槽断面资料来计算测速的流量方法,称为水文比降法,水面比降是河段水面落差与河段长度之比,计算流速常用曼宁公式,平均流速与断面面积之乘积即为流量;
2、特点:此法精度较差,只在不能使用流速仪法与浮标时使用,或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使用;
3、注意事项:使用本法要选择顺直均匀的河段,在各断面上同时观测水位,计算水面比降,并测量各断面面积计算流量,糙率要用本站流速仪法或浮标法实测的资料率定,在断面不均匀或水流不稳定时,要
水文分析法
地下水水文分析法是仿照陆地水文学的测流分析,计算地下水补给量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水循环理论(徐恒力等,2001):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无论补给方式多么复杂,补给量总会转化为地下水的径流量,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径流必定会转化为地表水,即有总排泄量=总径流量=总补给量。若已知地下水的总径流量或总排泄量,由此可推算出地下水的补给量。
地下水水文分析法主要通过地下水测流、泉流量统计或基流分割等方法,或直接统计全区的地下总径流量或总排泄量,作为评价区的资源量;或先获得地下水的径流模数,然后以径流模数乘以评价总面积得到地下总径流量。
水文分析法的适用条件:在天然状态下(没有开采干扰),地下水补给量全部转化为地下水的径流量或排泄量。
(一)径流模数
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系统的总排泄量或总径流量由系统各处的补给量转化而来,地下水径流量的大小与汇水面积成正比,因此地下水系统的总径流量与汇水面积的比值被定义为地下水径流模数,数学表达式为
Mg=Q/F或Q=Mg·F (3-36)
式中:Mg为地下水径流模数(m3·s-1·km-2);Q为地下水径流量(m3·s-1);F为汇水面积(km2)。
(二)径流模数的测定方法
1地下水测流法
在岩溶发育的地区,地下水数量大部分集中于宽大岩溶裂隙,在管道中形成暗河,而管道外的水量甚微。因此,可以选择暗河干流或某一级支流的天窗或暗河出口测定地下水流量,同时确定测点所控制的地下水流域的面积,采用式(3-36)计算出控制流域的地下径流模数。如此,选择几个代表性的暗河获取地下径流模数,然后推广到整个地下水系统,根据式(3-36)即可得到地下水总径流量。
2泉流量法
在全排型的泉域,可以根据泉流量和相应的汇水面积,求得地下径流模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流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泉域进行计算,然后推广到整个流域,求得总径流量。
3基流分割法
在地下水补给常年性河流的地区,在枯水期河水流量几乎全部由地下水补给维持,这时的河水流量被称为基流量。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总补给量等于总排泄量。因此在地下水补给量全部排入河流的地区,把河流流量过程线上的基流量分割出来,作为测点控制流域范围内地下水的补给量。在实际应用时,可以选择代表性的河段根据基流量与测点所控汇水面积,求得径流模数,然后推广到整个流域,求得总径流量。关于基流分割的具体方法在本节讨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量计算方法部分已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利用基流分割法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前提包括:①天然状态下,在较长的水文周期内,地下水的总补给=地下水的总排泄;②地下水的补给量全部转化为向河流的排泄量。如果在径流过程中存在天然或人工排泄(如蒸发、开采等),则需要根据实际排泄情况修正分割结果。该方法多用于山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往往将出山口的河流基流量作为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量,显然,若存在山区向平原的地下径流量或山区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利用,则该评价量偏于保守。在平原区,往往由于潜水蒸发、人工开采、地下水与地表水的频繁转化、地表水的大量引灌等因素,使得该方法难以有效利用,而多用于评价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水文计算方面的问题
不行,应用水文比拟法,两者面积相差不能太大,最大不适宜超过三倍。像你的情况,如果B流域有较长系列的降雨资料,可用降雨推算洪水,如果没有,可查看本地区暴雨洪水查算图表。也可收集更多的参证流域资料,采用地区综合法。
一般都是用P3曲线来适线。你说的问题估计最难的是资料的问题。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一种是,采用工程上多用的资料的移用。寻找相临站点的资料,通过控制流域面积比来讲资料还原移用。另一种就是经验公式法了,工程上比较小的流域都是用这个,具体可以去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