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语序是冰,水为之于水而寒,状语后置里有一个常见的情况,是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求大神指点高中语文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辨别,网上的看不懂,麻烦大白话

说文言文之前。得先说现代汉语,抱歉,没有速成法,只能一步一步来。

先说介词,一般是在,于这样的词。比方说,在家。在是介词,家是名词。这里没问题吧?

介词+名词就形成了介宾结构。介宾短语一定是做状语的。表示一种状态。

比方说:现代汉语说我在家睡觉。主语是我,谓语是睡觉。在家是状语。现代汉语中,状语在谓语前面,这样的属于正常的顺序。

所谓文言文里某某后置,某某前置,就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给你来个例句:荀子《劝学》里的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翻译过来是:冰是水构成,而比水寒冷。

寒是形容词,能做谓语的只能是动词跟形容词。那么寒冷就是谓语。

状语在谓语前面,是现代汉语的顺序,现在状语:于水。放在了谓语后面。

相比现代汉语而言,状语放后面了,就叫状语后置。

其他什么定语后置也是一个道理,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白勺的前面的字眼一定是定语。比方说:白白的馒头好吃。馒头是主语,白白的就是定语。定语都是放在主语跟宾语前面的,这是现代汉语的顺序。如果放后面去了,就叫定语后置。

再来个荀子《劝学》里的例句,抱歉啊,我这篇背的太熟练,随便一想只能想到它里面的句子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主语是蚓,谓语是无,宾语是爪牙,利是修饰爪牙的词。那么利就是定语:锋利的。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但是这里的顺序是蚯蚓没有爪牙锋利。定语跑后面去了,就叫定语后置。

其他的我就不详细说了,我觉得如果这里两个能看明白,什么宾语前置啥的,都好说了。就是跟现代汉语比较顺序就可以了。

凡是不同的,错位了的,就看它是句子中的什么成分,是定语,如果跑后面了,就叫定语后置。

宾语跑前面去了,就叫宾语前置,状语跑后面去了,就叫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就是介词+一个别的词。你要仔细了解一下介词。

这些前置后置,都属于倒装句,不是古人不会说话,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这些倒装,在当时是正常的。如果今天你这么说,肯定不行,就叫病句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另外回去加强一下现代汉语的语法部分。

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