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段三分

这种结构的段落分布可以为:第一段,开头,引出总论点;第二至第四段,可以围绕总论点展开三个分论点;第五段,结尾,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总论点。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每个分论点的表述简洁细化。所谓细化,是指要具体到主体或者手段;所谓简洁,是指段旨句的表述不易超过一行。

2、四段两分

这种结构的段落分布可以为:第一段,开头,引出总论点;第二段分论点,提出一个正面案例,并简单分析案例所能产生的意义;第三段分论点,提出一个反面例子,并简要分析案例所能折射出的危害或者影响;第四段,结尾,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总论点和主题。但考生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这种结构的时候一定要较为详细地在主题段落中把所举的案例说清楚。

申论写作应注意什么问题?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对于备战公务员考试,申论无疑是最难复习的,由于申论阅读理解能力与一般的阅读理解不同,需要较高的能力和超常的思维形式,所以,在阅读中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时间原则

保证时间原则是指为了顺利完成作答要求,应试者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来保证阅读资料。这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限制:

1材料内容的丰富性

材料的丰富性是指申论的给出资料过于庞杂,尤其是近几年的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可能梳理清楚内容的主要脉络的。前几年给定的资料一般在两三千字左右,内容相对单一,主题比较鲜明,大多数的考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并且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主旨。但是在最近几年,无论是中央国家公务员的申论考试还是地方上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给定的资料字数都是逐年增多,最多可达8

000多字,所包含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话题,而是多个话题,这给阅读带来了材料内容理解上的障碍。

2材料形式的无序性

日常接触到的文章都是相对完整有明确内容的文字,最关键的一点是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之前或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多数人的阅读需求,按一定的写作规律来写作,所以理解一般的文章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申论资料则不同,命题者给出的材料多是从不同文章上截取的材料,并且给出的资料虽有顺序标号,但根本不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性。如果不认真细致的阅读就很难把握资料的主题。

以上两个限制因素,要求考生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来保证阅读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就是如何分配阅读材料的时间。通常认为,阅读的时间应该不少于40分钟,过多的延长阅读时间不利于后面的答题,过多的缩短阅读时间可能造成理解上的片面。具体到每年的试题而言,由于涉及的内容不同,也可以由此进行适当的调整,考生应当根据所给资料的多少来确定阅读的时间,在没有弄清楚资料的意思之前,不要轻易作答,否则就很有可能导致因理解偏差而带来的离题的后果。

二、整体原则

由于实际命题的限制,申论阅读虽说考的是理解、分析、评价能力,具有极大的综合性,但由于申论控制评分误差的需要,命题基本上没有超出理解分析的范围,定位仍在一个“懂”字上,因此,训练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就成为申论阅读训练的目标。而要提高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基本途径之一便是“整体阅读”。

1整体感知

快速通览全文,对文章内容求得一个概括的、全面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它也许并不清晰,但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2局部解析

在整体框架基础上,抓重点段落,由段到句,细读细想(对内容认真分析,加深理解,变模糊为清晰)。

3整体把握

总结归纳文章内容,清晰完整把握中心,找出资料当中给自己感受最深、也是资料的核心观点,提炼文章主旨。(找出表现主旨的方法,由此及彼分析相同文体的资料的阅读方法和规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全面掌握了给定资料的内容,才会从不同的片段资料中提炼出材料的主旨,挖掘出真正的本质。因此,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否则,只能是一知半解,作答时就有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三、多角度原则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考生应当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试看下面一则材料: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

①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②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

③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

比较一下,角度①和③显得太大,“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和“创新者的成果”议论起来容易流于空泛;角度①还显得缺乏新意,这类议论已经屡见不鲜了;角度②不仅小而集中,而且颇有新意。以材料作“引子”,围绕“探索会有失败”展开议论,重点是“感谢失败者”。能讲出“感谢”的道理并令人信服,无疑是对“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进,这比一般情况下“感谢胜利者”的意义要深刻得多了。这样比较一番,筛选一下,最佳写作角度也就不难确定了。

如果从单一的层次去阅读文章,的确很单调、无味,读文章要从多角度来看。不管阅读任何一本书,或是任何一片文章,如果按照自己的思想总有一些地方不能理解,那就应该换一个角度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文章。

四、筛选原则

申论考试的材料庞大杂乱,特别是像最近几年中央国家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并不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信息都是有用的,这其中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因此我们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材料的信息进行筛选,否则很容易在阅读初始阶段就造成对文章理解的歪曲,接下来的答题造成“跑题”“离题”的后果。如2000年的中央申论考试材料,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噪音污染引发纠纷的信息,法院审判陷入困境的信息。对于这两个信息,有些考生就没有按整体性原则进行筛选,有的将这两个信息都列为主要问题,有的错误地将法院的司法审判列为主要问题,可想而知,这将严重影响考试成绩。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国考申论综合写作的几大注意事项

双阳华图温馨提示您:

综合写作作文申论中占据百分之四十分值的一道题,基本上占据了申论作答的半壁江山。得申论者的天下,可以说得综合写作者也可以的天下。但是综合写作对于高考之后已经不再写作的考生来讲是一块心病。于是申论考试,抄材料拼凑作文者有之,对作文生搬硬套胡乱写者有之,当然无论是哪一类考生,最后的得分都必然不会高,这其中有考生对申论写作的几个误区引起的。

那么,我们就谈一谈申论综合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一、写好论点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申论综合写作中论点的确立就是整篇申论文章的眼睛。透过申论文章的论点就可以看到作者对整个申论的把握理解程度。通常情况下,阅卷人在批阅申论综合写作时,首先看的也就是文章的论点。看一看申论文章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论点?看一看申论文章的论点是否是正确的?如果这两点全部采到,那么这篇文章通常将不会拿到一个较低的分数。因此,在申论文章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在明显的位置提出正确的论点,同时要把论点突出出来,以博取高分。

如何提出一个正确的论点呢?这需要考生对整个申论做系统的把握和理解。在真实的考场中,出于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很多考生会看题作答,也即审读题干后,看一看题干中要求的作答范围,只阅读每一道题相关的材料范围,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偏差。虽然每一道题的作答范围都审读的极其到位,看似没有任何偏差,但是,在作答完前面的小题之后,到了综合写作就会出现的极大的偏差。主要是考生对申论材料特定事实的把握不准确,这时候即便是写出来的论点大方向是对的,但对于命题人想要考察的大方向下的小细节却把握不到位。此时这样的一篇作文最多是有主题,但是不清晰,于是就很悲剧的进入了三类卷的行列,想拿高分难度登天。

公文写作大概有行政公文、新闻宣传、计划总结、报告演讲类。需要注意:一是讲规范,二是讲规则,三是讲分寸。

讲规范是指格式的规范性,例如行政公文。行政公文指的是行政机关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的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它包括命令、决定、通告、公告、通知、报告、请示、批复、函等等。这样的公文在写作中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在考试时中一般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单位和时间日期。标题居中,主送机关顶格、正文开头空两行、发文单位和日期右下角不顶格。指的是语言的规范性。严谨庄重,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恰当准确,准确的使用没有语病,没有歧义的语言;朴实得体,语言实在不虚构不夸张,讲究分寸;简明生动,尽可能用少的文字,浓缩大量的信息。

讲规则指的是行文规则。上行文中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致谢一个主送机关。报告中不可以夹带请示事项,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下行文中政府各部门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

讲究分寸是指行政公文中的措辞的分寸。上行文体现尊重,平行文体现谦和,下行文体现权威与政策水平。例如上行文的请示尾语“此请否妥,以批复为盼”“以上要求,请予批准”。下行文中如通知的尾语为“特此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