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4、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5、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6、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7、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8、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 的风俗有哪些

1、吃元宵

元宵节当天吃“元宵”是我国一项传统习俗。元宵又称汤圆,“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过元宵节即流行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每当正月十五,各地民众纷纷制作元宵,以庆贺佳节。

2、放烟花

燃放烟花是我国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助兴活动,元宵节自然不例外。当五彩缤纷的烟火射向高空,顿时夜空锦绣团团、璀璨夺目,地上火树银花,天上人间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最爱观赏的节目之一。

3、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4、社火

社火是我国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小编的家乡在北方,每年正月十五,各个村子都有社火表演,寓意来年村民日子红红火火。

5、舞狮子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听说在南方盛行。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赏花灯

赏花灯是老百姓过元宵节的一件乐事,也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项活动。在正月十五这天,各地庙会、公园便纷纷推出赏花灯的活动,届时天上繁星万点、地上火树银花,人间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非常热闹。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送花灯”即“送孩儿灯”

2.“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耍龙灯”

3.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舞狮”象征着吉祥如意

4.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猜灯谜

5.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踩高跷

6.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元宵“观灯”

7.观灯

观灯是元宵节期间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汉族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走百病”这是一种被人忘却的元宵节习俗

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迎紫姑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正月十五来“逐鼠”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节的习俗是什么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其习俗丰富多彩,比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元宵节习俗:

1吃元宵:吃元宵是元宵节最基本的习俗之一。元宵通常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或椭圆状的食品,里面包裹着甜或咸的馅料。

2赏花灯:元宵节也是欣赏花灯的好时机。人们可以在公园、广场、街头等地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

3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项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花灯下挂上一些谜语,大家猜对了就可以得到奖品。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龙、狮在街头表演。

5放烟火:在一些地方,元宵节还会燃放烟火庆祝。

6挂桃符:有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在家门口挂上桃符,祈求家庭平安、健康和福寿。

总的来说,元宵节是一个非常热闹、欢快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习俗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那么大家知道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吗?

1、吃元宵/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或汤圆,是在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和汤圆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其实它们的差异只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馅罢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包馅的则称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也象征了红红火火。无论吃什么代表的意义都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2、舞狮

民间狮舞的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3、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4、迎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灯与丁谐音,因此迎花灯有求子添丁的意义,过年谣有: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记载,可见迎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唐朝以后,花灯不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花灯的全盛期,宋代花灯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

5、猜灯谜

除了花灯外,元宵节最盛行的活动就是猜灯谜。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

灯谜是我国独创的民间艺术,从春秋时代就有以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宋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春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猜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元宵节的习俗是什么

元宵节也有几种流行的风俗,比如吃汤圆、猜元宵、灯会、舞狮、火把舞等等。这些风俗都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快乐氛围,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崇敬。元宵节将至,小编就简单说一下元宵节的风俗吧。

一、吃汤圆

在元宵节,我们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食品来庆祝这一节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元宵”。元宵是一种汤圆,用糯米粉和糯米浆做成的,有的是甜的,有的是咸的,里面可以放入肉,素食,豆腐,果肉,花生等多种食物,色泽鲜艳、口感清润等,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另外,元宵节还有很多美味的食物。比如,饺子、汤圆、馄饨、糖葫芦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元宵节食物,让人流连忘返、美味可口。

二、猜元宵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据说,元宵节原本是古人迎接春天的习俗,古时候,人们爱吃元宵,但这不仅仅是用来吃的,人们也喜欢通过元宵来猜谜语,来欢度元宵节。

猜元宵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游戏,它的玩法是,一句谜语藏在元宵里面,玩家们通过口头猜测,直到猜出谜语,才能将元宵拆开,吃掉里面的甜点。

现在,猜元宵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游戏,在元宵佳节当晚,家家户户把元宵放在客厅随手可及,大家一起聚在一起猜谜语,通过猜元宵跟家人一起度过元宵佳节,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增进感情。

猜元宵不仅好玩,而且也能帮助大家培养思维的能力,培养智慧。所以,下次参加元宵节的时候,不妨让大家一起来猜元宵,让盛宴更加热闹!

三、逛灯会

如果带着亲朋好友出现在灯会上,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展览,有一些创意独特的灯饰,有一些传统的工艺品。大家看到这些,都非常开心,在灯会中,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喜悦和新鲜感。

灯会结束时,通常会感受到强烈的节日气氛,也了解到了灯饰历史的变化,感受到了欢乐的味道。在这样的灯会中相聚,共享快乐,共度佳节。

四、舞狮

舞狮以其华丽的装饰,艳丽的七彩饰物,动感的舞蹈,给人以热情洋溢,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表演者在柔和的音乐中,以手舞足蹈,挥舞着彩旗和铃鼓,轻快跳跃,精彩纷呈,令观众欢呼雀跃。这是节日或特殊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民间舞蹈,展示了汉族人民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情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舞狮的技艺也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舞狮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组织,并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五、火把舞

火把舞,又称把火舞、炮舞,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火把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军队在夜间战斗中用火把来照明,以便夜战,这种火把被叫作“火把舞”,表示对勇士们无畏的态度。

火把舞的舞蹈步法多样,不仅有节奏明快的舞蹈,也有更为优雅的舞蹈,有的甚至会搭配音乐,更加活跃热烈。火把舞的演出者,一般选择身材高大的男子,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拿着火把,跳起独特的舞蹈,在舞蹈中,他们会以各种姿势将火把摇折向上跃落,不仅精彩,而且非常壮观。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的祝愿,希望万家灯火鼓舞,百姓同乐。既体现出中国悠久的历史,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