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家、 惧内、 冒尖、 亮相 、滚蛋;

2、清一色 、老一套、 绊脚石、 丢面子、 假斯文;

3、人要衣装、 土洋结合 、亲上加亲票、 行伍出身 、一肚子草;

4、硬着头皮上 、花钱买气受、 不打不相识 、跟人过不去 、天生的一对;

5、捆绑不成夫妻、 名不正言不顺 、大白天说梦话 、一条道走到黑 、天不会塌下来;

6、 满腹文章不充饥 、心有余而力不足、 头发胡子一把抓 、大人不记小人过 说得有鼻子有眼;

7、不在其位,

江苏南通有几种方言

南通地区大体分为三大方言区(区域间的人相互之间都听不懂!!)

南通方言:市区,通州大部

吴语区方言区:启东,海门,通州东部,如东东部,市开发区

江淮方言区:如皋,海安,如东西部

南通方言很复杂,大的分以上三种,小类就更多了

南通地区各县还有很多方言过渡区,方言独特,很多人会讲两种以上的方言

另外南通市区的话很难懂,讲吴语的人听不懂,讲江淮方言的人更听不懂,这种方言听起来就象听日语,是真的

说南通市区话是江淮方言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如皋人听不懂,扬泰人更听不懂

而据我所之,真正江淮方言区的人,各市间的差别并不大,基本能听懂,泰州话,镇江话,扬州话,如皋话基本相通

吴语区也是,一个常州人听启海话也能听个大概

根据鲍明炜、王钧教授主编的《南通地区方言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所述,南通地区方言分为这样几类:

如海话,属于江淮方言,包括如皋、海安的全部地区以及如东除掘东、兵房等以外的大部分地区。讲如海话的人数约占全市总人数的七分之三。

海启话,属于吴方言,包括海门中南部地区;启东市除秦潭、吕四以西一线之外的大部分地区;通州南部地区;通州东部临海的三余、海晏、环本—带和如东东南部临海—带地区。讲海启话的人数约占全市总人数的七分之二。

南通话,是江淮方言的延伸,主要分布在今南通市区,另包括通州市的石港、刘桥、平潮一线以南,石港、兴仁、观河—线以西的地区及如东新店以南的小部分地区。南通话的区域面积约占全市的十分之一,会讲南通话的人数不到全市总人数的七分之一。

四甲话(通东话),是吴方言的延伸,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吴方言与江淮方言交错过渡的种种特性,是较为特殊的方言小片。分布在从启东市秦潭起经吕四到海门的东兴、包场、余东、四甲、国强,再到通州的二甲、余西、东社、金沙一线地区。

谁能给我一份调查报告——南通市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民风习俗,特色饮食,穿着文化

以前各家都有自家的祠堂,一查就可以知道老祖宗是哪里人,现在祠堂很少能见到了。南通人的老祖宗大部分都以做生意为主,直到现在,南通人的生意头脑都很灵活,聪明灵巧、吃苦能干,豪爽好客,勤俭持家。

连同祖宗枯骨迁往海门和吕四,于常熟白茆集结渡江,史称白茆抽丁。同一时期由江南其他地区的移民迁移江北淮河流域,史称洪武赶散。…另:从海门往东有通东地区的说法,历史上有通东人是唐代以前古常州人使江苏南黄海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幅射状沙脊(又名沙州),逐年增高,慢慢成陆。仅如东一百多公里的沿海滩涂,每年还在向外延伸五至十米。

除了方言的融合之外,如东方言、海安方言和海启方言。南通与东台市、姜堰市、泰兴市接壤处,也有说东台方言、姜堰方言、泰兴方言或这些方言与海安方言或如皋方言的过渡方言。但通行范围比较小。南通话为什么与蒙古土话发音非常相似,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元末有一支数万人的蒙古军队及家属驻防在南通城郊,由于长期与当地人的语言交流,而形成了范围很小的南通话方言岛。古今语言的演变也是造成南通话特殊性的一个根本性原因。由于南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现代南通话与中古音有其特殊的对应规律。

形成了南通这块平原。近两千年里,以前到姜堰工作,在小城市步行了一圈,大概两个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姜堰人的脸都差不多,就知道这是一个闭塞的城市,城市人口不进不出,都在这个地方消化,一问还真这样。有三次大的并接,各个时期又接受了不同地区的移民,所以南通方言的多样化复杂化也就不奇怪了。

海安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东邻海安县、东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区及江都市,南北分别与泰兴市、兴化市接壤。

区号 0523

邮政编码 225500

市人民政府驻姜堰镇

2004年底辖3个街道、18个镇。

蒋垛镇 面积6600平方千米,人口 52235人。

娄庄镇 面积6800平方千米,人口 50175人。

白米镇 面积5100平方千米,人口 46693人。

俞垛镇 面积8200平方千米,人口 50892人。

罡杨镇 面积3400平方千米,人口 21615人。

兴泰镇 面积3700平方千米,人口 25621人。

大伦镇 面积5600平方千米,人口 43966人。

华港镇 面积7200平方千米,人口 42487人。

顾高镇 面积3700平方千米,人口 29748人。

大泗镇 面积3000平方千米,人口 30403人。

桥头镇 面积3800平方千米,人口 25310人。

张甸镇 面积8980平方千米,人口 79105人。

沈高镇 面积5600平方千米,人口 37395人。

溱潼镇 面积3160平方千米,人口 30578人。

苏陈镇 面积5884平方千米,人口 56266人。

梁徐镇 面积5970平方千米,人口 54561人。

淤溪镇 面积7800平方千米,人口 44307人。

姜堰镇 面积7831平方千米,人口169105人。

附:泰州市政府泰政发[2008]114号文件:

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泰兴市姜堰市部分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高港区海陵区代管的通知

(泰政发[2008]114号)

泰兴、姜堰市人民政府,海陵、高港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完善该市行政区域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经研究决定:

将泰兴市胡庄镇划归高港区代管;泰兴市宣堡镇的赵王、乔杨、明河、钱赵、管营、孔桥、蔡庄7个村划归高港区代管,隶属许庄街道办事处;泰兴市第二捕捞公司划归高港区代管,隶属永安洲镇,领导关系归高港区农委;姜堰市大泗镇划归高港区代管。

将姜堰市罡杨镇、苏陈镇(西石羊、东石羊、双岸、周埭、苏陈、北庄、镇东、徐庄、夏郑、夏棋、张家院、百里、双虹、大冯甸、前窦、院庄16个村以及苏陈居委会)划归海陵区代管。

将苏陈镇的西查、东查、唐宁、军铺、三舍、小冯甸、杏林7个村划归姜堰市姜堰镇代管。

希泰兴市、姜堰市、海陵区、高港区人民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代管的各项交接工作,确保行政区划调整的顺利实施,确保社会稳定。

姜堰属泰州。崇祯《泰州志》载:“《禹贡》(泰州)淮海为扬州,言北据淮,东距海为扬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于吴,其地属吴。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属楚……”这方宝地究竟经历了多少人间沧桑,谁也说不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镇北天目山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铁剑、铜镜、五铢钱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获得鬲、豆、罐、箭镞、网坠、铜削等。二十一世纪初年,发现的遗物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鱼、鳖、蚌、鸟等类动物遗骨。考古证实,姜堰这块宝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对于“姜堰”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众说不一。称“三水”者有之,称“罗塘”者亦有之。它究竟何时取名,乳名什么,学名何称,至今仍是姜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姜堰这个名号,最早出现在北宋泰州军的境内。宋史卷八十八载:“泰州,上,海陵郡。本团练,乾德五年(967年)降为军事。”“军”的范围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东至如皋,北至临泽(高邮),南至孤山(靖江),约有五六个县的地方。在这本地图集上标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个,姜堰就是其中一个。

民国六年(1917年)《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崇祯《泰州志》载:“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行水北至西溪通运盐河以达上河。嘉祐二年(1057年)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又传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为患。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先后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最后迁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上坝、下坝、大概即这个时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罗塘”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宣统泰州志》载:“罗塘港──州治东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姜堰镇南街,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罗塘古镇”四个大字。立碑年代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水”也好,“罗塘”也罢,最古老的名字还是“姜堰”。

“姜堰”这个水利建设的成功,是我们的祖先艰苦卓绝、与天地奋斗的结果。当年一筑坝,二迁坝址,这样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出钱出力,百姓们自带工具,自建工棚,但基本是以工代赈。他们出大力,流大汗,夏天不怕烈日当空,冬季不怕天寒地冻,就是这样勒紧裤带,一锹一锹地挖土,一车一车地推泥,终于垒起“姜堰”这块丰碑。

百姓们为了纪念姜仁惠,姜锷父子,不忘他们率领民众筑堰的功绩,逐将大堤命名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姜堰市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秦代属东海郡,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为吴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为泰州。

民国初年废州设县,县治泰州。1940年10月,泰县抗日民主政权于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县人民政府驻姜堰镇西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县与县级泰州市两度分合,1962年1月复称泰县,县治姜堰镇。

1994年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1996年隶属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

南通市海安县有什么历史故事,急急急

海安春节是海安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风俗。

海安春节期间市民们通过各种方式庆祝这一节日。人们会在家祭拜神佛,举行相亲会和家宴

也会烧鞭炮、玩月饼,传递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此外,人们还会来到山林里举行花灯赛,以及扮演狮子舞等文艺表演,来展示当地的独特风情。

经典歇后语大全_生活谚语_民间俗语

海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青墩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吴侯会卫侯于郧(今立发桥),建发繇亭以示纪念。汉代开上官运盐河过县境。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始设县,此后,县治几度兴废。唐代淮南节度使李承实沿海筑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导修筑海堤数百里,过境40多里。南宋文天祥为兴兵抗元,路过海安,留下“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门关”的名句。明朝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副将邱升率兵民抗倭,斩敌千余人,保证了百姓的安宁。 海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为苏北抗战的指挥中心。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海安留下光辉足迹。解放战争初期,闻名中外的苏中“七战七捷”,即以海安为战略中心展开,其中两战报捷于境内。陈毅诗云:“海陵胜地多人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海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闻名全国的“苏中刘胡兰”高凤英、淮海战役中的一等功臣储友富,上海战役中的特等功臣胡正法等均为海安人。近现代史上,曾任江苏民政长、江苏省长兼督军的韩国钧,被誉为中国研究“组合数字”鼻祖的杨冰,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领导编纂《新华字典》(第一版)的魏建功等著名人物,都出生于海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海安人民弘扬尚武保国精神,造就了闻名全国的民兵劲旅——角斜“红旗民兵团”。

谁有关于方言中俗语 俚语 歇后语的笑话故事

经典歇后语大全_生活谚语_民间俗语_60

1、 一人摆渡,众人过河一人为大家谋福利。白危《垦荒 曲》:那还不好吗?一人摆渡,众人过河,功德无量哩。

2、 裤裆里放屁两岔(歇)裤裆:两条裤腿相连之处。指两个人走岔了或两人想在两处。 也作裤兜子里放屁两岔。

3、 军听将令草听风强调必须服从。军,也说:兵。类似 的:军听将令,马听锣声。叶辛《蹉跎岁月》:老话说,兵随 将领草随风,儿孙全看着老辈子。

4、 人不要脸,百事可做(谚)人要是不顾脸面,不知廉耻,那就什么样低级下流的事都能做出来。指人必须知耻,然后才能做到行为有格。

5、 有把门的,可没有把嘴的(谚)门可把守,嘴无法把守。指群众的议论是无法阻止的。

6、 没到西天,碰上如来佛了(惯)西天:我国古代佛教徒称印度。如来佛: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比喻半路上遇到了好人、救星。

7、 金水子,银水子,买不下这奶水子(谚)奶水子:乳汁。哺育婴儿,无论怎样贵重的饮料,都无法与母体的乳汁相比。指婴儿最好的食物是乳汁。

8、 东家点灯,西家暗坐(惯)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9、 留得在,落得怪(谚)主人好意留客,留住了,自然大家高兴;留不住,就不免见怪生嗔。指客随主便,主人既然挽留,就不必执意辞行。

10、 家有一老,黄金活宝(谚)家里有一位老人坐阵,抵得许多金银财宝。指老人生活经验丰富,是家庭极为宝贵的财富。 也作家里有一老,炕头坐活宝。 家有老,是个宝。

11、 天塌下来有地接着(谚)比喻事情再大,自有人承担责任。 也作天塌下来有地顶。 天塌了,自有地接。

12、 有你哭的时候意为不要高兴得过早,或过于固执,以后 会遇到麻烦。电视剧:舍不得两块钱,因小失大,有你哭的 时候。

13、 每个星期天,不管爷爷有多忙,妹妹都要缠着去公园,去时自然要带上我了。爷爷说:真是猫打翻,狗造化啊!(浙江兰溪)

14、 红眼老鼠出油盆吃里爬外

15、 乌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释义:鸟快死了,呜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说出来的话是善良而有价值的。例句: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日:鸟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6、 希望希望是指人们期望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盼望某种情况的出现,是实现某种目标的欲期。毛泽东曾对青年人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其实,希望这个词最初指的是期待看到月满月圆,并无它义。为何希望最初特指期待月满月圆呢?这还得从望字说起。望字的产生与月亮有关。众所周知,月有阴晴圆缺,造成圆缺的原因是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之所以能看见月光,是因为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月亮绕着地球转,农历每月月初之时,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月亮正对着地球的那一面因为照不到太阳,使得我们无法看到它,这就是新月,古人将其称为朔。随着月亮的转动,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大,月牙一天比一天胖,等到向地球的一面全部照到太阳光时,就成了满月,古人称之为望。《说文》解释:望,月满也。望在农历的十五六,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满月之后,月亮又逐渐变瘦,至完全看不见,新月时期又开始了。就这样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因此,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再从望到朔的时间。月圆月缺一个周期.恰好一个月。正因为望是月满月圆之意,希望自然就是期待月圆之日的意思了。宋范仲淹在《十四月夜》中写道:天意将月圆,人心等满时。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表达了人心等满,愿月满无缺,花好月圆。圆月是美好光明的象征,自然望是大家所期(希)盼的。 希望一词逐步引申演化为期望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目标,而达到一个圆满的结果。

17、 有今天没明天(惯)1指人年老或病重,将不久于人世。2指生活贫困,今天有吃的,明天的还没有。 也作有今日没明日。

18、 鸭子上架靠猛劲;逼出来的;逼的

19、 山狸猫上树手脚利索

20、 踩着梯子吃星星离天远

21、 煎过三遍的药早该倒了

22、 糟房的姑娘酒手(歇)糟房:糟坊,酿酒的作坊。酒:谐久。指老手、行家。

23、 贵州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24、 属螃蟹的鲜美在里面(歇)比喻才能、优秀品德或财物等不外露。

25、 表哥是个大懒虫,每天都起得很晚。舅妈数落他:太阳快晒到屁股了你还不起?天上就是掉下黄金,也得起早去捡啊!你呀,真是贪吃懒做,不可教也。(福建安溪)

26、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谚)哪怕只是一文钱,关键时刻缺了它,能耐再大也会被难住。指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应珍惜,莫浪费。 也作一文钱急死英雄汉。 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27、 我把小红挨老师批评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们是妈妈姨娘差不离,谁也别说谁。(江苏大丰)

28、 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走麦城关云长曾过五关、斩六 将,威震一时。但也丧失荆州,败走麦城。此语表示只夸功 劳,不说缺点。《新凤霞回忆录》:戏班有句话:老是说自己 当年过五关,斩六将,从不说走麦城。你是属关公的。

29、 三条路,走中间选择保险的、温和的做法。明代《三宝 太监西洋记》:我自幼儿胆子小,三条路只走中间。

30、 群众当中老师多。

31、 兵来如梳,贼来如篦,匪来如剃篦子比梳子的齿更密。旧 时兵卒,跟盗贼、土匪一样,都抢劫人民财产,而土匪尤为凶 恶。白危《垦荒曲》:兵来如梳,贼来如篦,匪来如剃兵 就是匪,匪就是兵,叫谁谁也分不清。

32、 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释义:比喻什么样的人会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例句:不听说话不看说事,看他交往的人,也可以知道一个人。中国的古话说得简单:不知其人观其友。我们山里人,有句俗话说,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33、 观音菩萨坐轿靠众人抬举

34、 夹雨夹雪,无休无歇(谚)雨点中夹杂着雪花,会下得没完没了。 指雨夹雪往往会久雨难晴。

35、 如入宝山空手回比喻放过了好机会,很可惜。清代《儒 林外史》:放着这样一注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 回?

36、 无事不登三宝殿(谚)三宝殿:佛殿,借指前往拜访的人家。指专程来访,总有紧要的事情。

37、 我看到妈妈做那么多的菜,伸手就要抓。妈妈急忙拦住说:哎!你可是九寸九的嘴不够一吃(尺)哟!(山东苍山)

38、 穿着靴子搔痒痒无济于事

39、 坐收渔人之利此语由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演化而来。 谓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趁机取利。姚雪垠《李自成》:李 自成已逃出商洛山,他必定趁着咱们同杨嗣昌杀得难分难 解,因利乘便,坐收渔人之利。

40、 先到长安为君,后到长安为臣(谚)长安:汉.唐帝王古都。在政权争夺的年代,谁先占领都城的就是君,后到的就称臣。指凡事有个先来后到,后到者要让先来者。

41、 吃酒的望醉,放债的图利(谚)喝酒的总想图个一醉方休,放债的总想得到丰厚的利息。偏指放债图的是牟利。 也作吃酒望醉,放债图利。

42、 此可忍,孰不可忍释义:此:这,这个。此可忍又作是可忍。孰:什么,哪个。这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指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例句:到现在,竟自屈膝自卑,叫外来的居上,此可忍,孰不可忍!

43、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反映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与日常 生活有关。类似的:梦是心头想。巴金《探索集》:人们还 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有时灵,有时又不灵。

44、 敬神如神在(谚)拜神就要恭敬得如同神真的在一样。指举行祭神仪式要诚心诚意。

45、 爱戴高帽子释义:比喻喜爱别人奉承。例句:多九公道:老夫闻说此处最喜奉承,北边俗话叫作爱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满头尽是高帽子,所以渐渐把头弄长了。这是戴高帽子戴出来的。

46、 关门不落闩推就开

47、 王叔又和赌友们玩了一夜的牌,回家后还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气得王婶直嚷嚷:你屁股上没屎,狗咋光跟你?(河南新野)

48、 搭船的坐中舱撑船的在舱外,乘客坐中舱搭船的并 不是正式乘客,不应受优待。电视剧:你不过是个搭船的, 还想坐中舱!

49、 老婆当军充数儿(歇)当军:当兵。指用不符合要求的人或物勉强凑数。 也作老婆当军没的充数。

50、 毒蛇爬竹竿绞(狡)滑(猾)

51、 口渴打井来不及

52、 瓜儿不离秧,孩儿不离娘释义:比喻彼此存在依附关系,离不开。秧又作藤。例句:瓜儿不离秧,孩儿不离娘呀!连阴天老虎挂念珠儿,假充善人,蓑嫂,我把你留下吧!

53、 舌头不听使唤说话结结巴巴,或说不出话来。老舍《鼓 书艺人》: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 来。

54、 麻雀窝里的花鹊子迟早要飞走

55、 剪不断,理还乱原为李煜词中的语句,指一种说不清 楚、摆脱不了的情绪。台湾朱秀娟《女强人》:你是个十足 女性的母亲,浑身上下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56、 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惯)比喻做事拘泥偏执。

57、 程咬金,三板斧头释义:程咬金:唐初大将,《说唐》中说他与人交战,就是开头三板斧厉害,以后就没劲儿了。比喻做事莽撞、毛躁,虎头蛇尾。例句:小其皱了皱眉,对达南做这事不假思索有点意见,他说:你老是这样,程咬金,三板斧头,不前思后想。

58、 导游领路引人入胜

59、 刀不离手,弓不离身处于戒备状态。成语:枕戈待旦。 姚雪垠《李自成》:尽管这群人队伍不整齐,有的站着,有的 蹲着,却都是刀不离手,弓不离身,准备着随时厮杀。

60、 拾到鸡毛当令箭见拿了鸡毛当令箭。

61、 一场混水一群鱼混乱之中,会出现一批兴风作浪的人。 成语:应运而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俗话说:一 场混水一群鱼。史无前例的运动,总有一些人应运而生。

62、 戏台上拜天地假夫妻

63、 打虎不倒被虎咬(谚)比喻制伏不了强敌,定会遭到强敌的反扑,后患无穷。 也作打虎不着,反被虎伤。 打虎不死,遗患无穷。 打虎不死反伤人。

64、 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滥竽充数

65、 张小泉的剪刀名牌

66、 晚饭后,妈妈让我吃水果,我不愿意吃。妈妈笑着说:饭后一个果,不上卫生所。(吉林吉林)

67、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按佛教说法,菩萨能保佑人。此 谓自己保不住,更帮不了别人。台湾琼瑶《几度夕阳红》: 我们是泥菩萨过江,自身还难保呢,他又拉上了这么个女 孩子,到底预备怎么办?

68、 耍骨头(惯)1指故意调皮捣蛋。 2指开玩笑。3指表示亲热。

69、 活鱼儿口里的水有进有出

70、 好货不怕行家瞧(谚)行家是最识货的。只要货好,就不怕行家反复验看。指优质货物不会在行家眼中降低了品位。

71、 恶狼装羊居心不良

72、 石头缝里的荆疙瘩根子硬

73、 一字值千金文章或书法好,受重视。清代《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但是古人一字值千金,我虽不及古人,打个对 折是要的。

74、 无病天天困,没病困成病。

75、 拉屎攥拳头装凶(歇)指假装成凶狠厉害的样子。常含讥讽意味。

76、 电线杆上晒衣服好大的架子

77、 公门里面好修行在官府任职,有条件行善做好事。或 说:身在公门好修行。清代《儒林外史》:自古道:公门里好 修行。你们服侍太爷,凡事不可坏了太爷的清名,也要各人 保得各人的身家性命。

78、 乌狗吃食,白狗当灾(惯)乌狗:黑狗。黑狗偷吃了东西,却惩罚了白狗。比喻惩罚错了对象。 也比喻代人受过。

79、 我们绘画小组约好去公园写生。一到家,我便冲着奶奶大喊:奶奶,周六我去公园玩!奶奶一本正经地说:跟你爸爸请示去,我可是灯草做的拐杖做不了主。(江苏海安)

80、 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歇)有神通广大的姜太公在,别的神仙都得退避让位。比喻有地位高或本领高的人在,无人敢与抗衡。 也作姜太公在此没有你们的位。位:位置。

81、 亲帮亲,邻帮邻(谚)指亲戚、邻里之间关系紧密,有事定要相互帮助。也泛指有亲密关系的人们,凡事都会彼此关照。 也作亲帮亲,邻帮邻,和尚顾的是出家人。 亲帮亲,邻帮邻,土地爷帮的是灶爷神。

82、 小刚自己的作业都没有完成,还告妹妹小兰的状。妈妈说:自己都是四尺八,拿着五尺量人家,管住你自己就行了。(河南内乡)

83、 当家三年狗也嫌(谚)当家的时间长了,连家中的狗都会嫌弃。指当家人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有意见是正常的。 也借指群众对领头人总少不了有意见。 也作当家三年,猫狗都嫌。

84、 有钱弗买半年闲(谚)有钱不买闲放半年的东西。指精明人不愿购置闲物,以免影响本金生息或资金周转。

85、 东西耳朵南北听释义:指把话领会错了。例句:唉!东西耳朵南北听。我说的是立什么业?你还是光看手心里那一点!

86、 飞机上的婚礼空喜

87、 天气变暖了,妈妈看见我还穿着秋裤,正在说我傻,姥姥说了一句:吃了五月粽,才把棉衣送。说得我们全家都笑了。(山东夏津)

88、 夫妻是福齐(谚)福齐:谐夫妻,指有福同享。指夫妻不论哪一方有了福分,都应双方共同分享。

89、 买金偏撞不着卖金的(惯)比喻偏偏遇不上称心如意的配偶。 也作买金的遇不上卖金的。

90、 南风腰里壮,北风两头尖(谚)原指南风刮来,两头势弱,中间势猛;北风刮来,两头势猛,中间势弱。借指任何事物总是有起有落,有强弱变化,不会一成不变。

91、 热脸贴冷屁股(惯)比喻向人献殷勤,却受到冷遇。 也作热脸碰个冷屁股。 热脸挨了个冷巴掌。 热气呵冷脸。

92、 虎大伤人释义:比喻坏人势力大了要伤害别人。例句:这会儿这么由着大叔,将来虎大伤人,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93、 有花自然香好东西自然会表现出来,无须宣扬。花,也 说:麝、肉。李英儒《还我河山》:俺爸的功夫是练到家了。 总是不愿意露。老说:有麝自然香,不须迎风扬。

94、 公要馄饨婆要面要求不同,难应付,难伺候。香港唐人 《金陵春梦》:这几年我做夹肉面包做得好惨,把我急得团 团转;公要馄饨婆要面,难为了我这个媳妇!

95、 画眉乌唱歌谈情说爱

96、 朝来愁檗,暮来愁米(惯)缺柴少米。形容生活困难。

97、 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谚)参: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有滋补作用。七两、八两:均为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七两重的参称人参,八两重的参称宝参。指人参能长到半斤重,就是难得的宝物。

98、 肚子里长笋胸有成竹

99、 锁头守门家无闲人

100、 知进不知退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谓贪多务得,看不 到困难和危险。清代《儒林外史》:马纯上知进而不知退, 直是一条小小的亢龙。按:亢龙出自《易经乾卦》:亢龙 有悔,谓盛极必衰。

巧了!我就是江苏人!我手头有一本我们市的市志,上面有本地群众谚语,我摘录一些著名的:

人生篇:

算命若有准,世上无穷人

药人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好儿不嫌母丑,好男不嫌国贫

过头饭不吃,过头话莫讲

穷不失志,富不癫狂

穷不能靠亲,冷不能靠灯

外面有个寻钱手,家里有个聚钱斗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船到桥,不要摇;船到岸,不要乱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PS我小时候外婆一天到晚说的)

不贪财,祸不来

人际篇:

邻居好,赛金宝

冷是冷的风,穷是穷的债

人情不是债,头顶锅子卖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人心要公,火心要空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吃的盐和米,说的情和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说话得罪人

劈柴看纹理,说话讲道理

宁做蚂蚁腿,弗学麻雀嘴

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

教育篇:

从小一看,到老一半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应报父母恩

一个打,一个护,到老不上路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柱不正倒下来

健康篇: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晚吃萝卜早吃姜,弗要医生开药方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少吃多滋味,多吃伤脾胃

要得小囡安,三分饥和寒

困觉不缩手,活到九十九

气象篇: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四月九,大风吼,乌船游到锅门口

东虹日出西虹雨,南虹北虹卖儿女

泡头云,雨淋淋;梭子云,天气晴;馒头云,晒煞人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不穿单

粪缸翻滚冒泡泡,水边绿色有雨到

秋来北风多,南风是雨窝(江浙季风气候的阵势写照!)

上看初三,下看十六

时令篇:

吃了立夏蛋,才把棉衣掼

十月朝,早上割草晚上烧

三月三,冻得把眼翻

春风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断流(晕……今年就是这样)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农事篇:

有懒人,没懒地

要得萝卜大(读du),莫把六月过(读gu)

春风吹一吹,赛过垭趟灰

生活篇:

好菜一桌(音zhua),不抵麻虾一唰

寒从脚上起,火从心头生

三年冷饭买头牛,三年薄粥砌高楼

歇后语:

十月里的甘蔗——甜到尾

麻虾戴斗笠——冒充大头虾

七月半送人情——多礼

黄鼠狼拣病鸡咬——欺软怕硬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三月里的菠菜——发物头子

三个指头捉田螺——稳拿

牛尾巴打死苍蝇——碰巧

狗头上插角——装羊(佯)

五更天下海——赶潮流

两个哑巴交朋友——好得没话说

雨天驼穰草——越陀越重

终于打完了!!!手好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