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贾诩人物形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归纳:

1、谋略超凡:有人将贾诩称为三国第一谋士,他是鬼才,在《三国演义》中,贾诩是在一个灰暗昏乱的背景下走上前台的。

2、英明择君:贾诩一生最成功的地方,不可不提的是他的择主能力之高。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时期,各样人才为各个军阀所倚重,而众多人才也对于自己选择尽忠的对象慎之又慎。贾诩最先事李傕、郭汜,随及二人失天下人之心而亡,而后张绣受贾诩之策依附曹操,以贾诩为使者面见曹操,曹操又对贾诩非

谁有三国人物贾羽(贾文和)的详细资料包括他的性格!!! 如果谁知道麻烦请给我答案,谢谢!!!

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 , 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贾诩 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亭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反。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贾诩字“文和”,因其性格与作为,周泽雄评价其为“乱武”〕。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以上百度的, 个人认为贾诩,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为人深不可测;他攻于心计,富有胆识;而且小心谨慎,“安全第一”的名言,他应该是发挥到了极致!

三国贾诩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要问三国历史上智谋水平高可以跟诸葛亮、庞统、司马懿一较高下的必然是三国的第一毒士或者鬼谋士贾诩。史书上记载,贾诩有良平之奇。这个人一生都很鬼,屡出奇谋,但大多数为自己的性命考虑,因为他出生于凉州地区,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董卓死后,凉州军顿时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各大将领都想赶紧回到自己的故乡避乱,而贾诩却把他们吆喝住了,建议他们此时最好的办法便是杀回长安,即便不成功再走也不迟。这才有了王允被杀,汉献帝被他们掠走之势,三国的大幕徐徐拉开。

贾诩在成为曹操重要谋士之前,是为张绣效力的。张绣凭借贾诩的计谋两次挫败曹操,最厉害的一次,居然将曹操的长子曹昂、身边的贴身侍卫典韦全部干掉,曹操差点死于乱刀之下。曹操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深深佩服贾诩的大才,贾诩来到曹操帐下,曹操说了这样句话,是你使我信重于天下!曹操直接封贾诩为都亭侯,这个待遇也是没有谁了,要知道在汉朝封侯是非常不易的。

之后贾诩在曹操日后的几乎每个重大历史时刻都发表意见,献出良策,完全可以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官渡之战前,袁绍兵力保守估计是曹操的两倍以上,曹操很是沮丧,贾诩见主公面露难色,直接用几句话就说的曹操卸下包袱,烟消云散,信心倍增。贾诩是这么说的,无论是聪明、勇敢,还是用人、决断,袁绍跟你都不是一个水平,现在你要做的事件是当机立断,一鼓作气,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结果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干掉袁绍,一统北方。

赤壁之战前,贾诩告诫曹操得到荆州要见好就收,不要去骚惹东吴,但曹操不听,非要南征东吴,结果被孙刘联手火烧赤壁,败军而归,颜面扫地。曹操后悔没听贾诩之良言。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决定平定西面儿的马超韩遂西凉部队,但久攻不下。贾诩站出来给曹操出了一个奇招,那便是用反间计让马超怀疑自己的兄弟韩遂会跟曹操亲亲我我,不清不楚。结果马超很快中计,内讧不断,曹操很快平定西北地区,韩遂被曹军杀掉,马超不得不投靠刘备。曹操年老后整天为接班人的问题搞得头疼脑胀,不得不向贾诩问策。贾诩深知这个问题如果答不好就有杀身之祸,他只是简单的说了句,你学一学袁绍和刘表的故事就可以了!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而失败的典型案例,曹操秒懂,曹丕顺利继位。贾诩继成全了自己支持的曹丕,又得以明哲保身。

历史上贾诩是怎样的人?

自私狡诈的同时又充满了智慧,如果要用一言概之的话。简直就是一人精。

先来讲讲有关贾诩的故事吧。

一、出场巧骗氐人

故事要从贾诩成年后因孝廉被推举为议郎(官名)讲起。顾名思义,孝、廉就是孝顺和廉洁的人,这是汉朝时非常推崇的两种品德。汉朝自汉文帝之后,历代皇帝都比较重视品德高尚的人,但举荐的名额却十分有限,个一个郡才有两个名额,一是孝子,另一个廉吏,被推举的人就有资格出来当官。贾诩能以孝廉的身份被推举为议郎,很显然在这两项品德上是过关的(只是表面上),而且受到了郡一级领导的肯定。

可是,走上仕途的贾诩,多少有些不走运,突然得了一场罕见的怪病,没有办法继续工作,而当时也没有什么医疗期制度可以让贾诩带薪歇病假,无法正常工作的贾诩只好辞官,踏上回家的路。谁会想到,就在西还至汧县(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而我们从这次突发事件中也有幸看到了这位智者的首演。

当时天下并不太平,盗贼土匪横行,如果不是身怀绝世武功,独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贾诩选择跟着很多人一起走,这样多少有点安全感。这一行人经过汧县时,一群衣着怪异的人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很显然在同贾诩同行人中,并没有什么像郭靖、张无忌那样的猛人,可以轻易地把这些异族制服。这些人是叛乱的氐人,他们很快就将眼前这数十个汉人制服,抓了起来。当贾诩得知眼前这些是氐人的时候,才想起之前听别人说过他们叛乱,没想到现在落了他们手里,而这些氐人竟然在一旁商量把这些汉人统统活埋了事,这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寒而栗。

难道自己的性命真的就要断送在这帮野蛮人手里吗?贾诩的脑袋飞快地转动着,想脱身的办法。智慧的性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深谋远虑的智慧,这种智慧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布局和精心的计划,而另一种是在短时间内就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临机应变的智慧。

贾诩脑子里的那个灯泡突然点亮了,瞬间就编造好一套谎言来唬骗氐人,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他突然冲着氐人大喊:“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活埋我,我家里人一定会花很多钱来赎我的!”段公是指当时的太尉段颎,因为段颎镇守边关多年,和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过过招,威震汉朝的西部边境。少数民族是比较单纯的,打不过的人他们就服气。氐人就曾经多次吃过段颎的亏,对这个老头他们是既怕又敬,听说贾诩是他的外孙,可不敢怠慢。

贾诩临走时安慰旁边一同被俘的汉人,因为这里一定有人知道他的底细,他告诉这些人,自己回去之后马上筹钱来赎他们,不要着急。这些人用乞求的目光等待贾诩回来救他们,为了能活命,谁也没有说他不是段颎的外孙。贾诩头也不回,离开了氐人的腹地后,一溜烟地跑回老家。

二、乱世保己

公元189年汉少帝刘辩在位,但因为少帝年仅14岁。所以由何太后临朝听政,而大权掌握在太傅袁隗(袁绍的叔叔)和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手里。何进看到专权多年的宦官气就不打一处来,何进向何太后表示要诛杀宦官集团,可是并没有得到何太后的支持。不幸的是,何进诛杀宦官的想法也被一旁的太监们偷听到。何进见妹妹不同意自己的想法,非常郁闷,于是在京城内联系袁绍,在京城外则密诏董卓的军团。没有想到的是,宦官集团先发制人,何进被太监们杀死在洛阳。何进的死激起了轩然大波,袁绍趁机起兵,干掉洛阳宫中两千多名宦官。

而此时,受诏前来的董卓军团也已经到达洛阳。对于董卓其人,也有必要好好说一说。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兆人(今甘肃岷县),很遗憾《三国演义》只记录这个人的后半生,而忽略了他富有传奇的前半生。董卓少年时,是个标准的侠客,他文武双全,臂力惊人,在马上可左右开弓,而且还爱打抱不平,遇到不公正的事总要管一管。由于他长期在羌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游走,再加上豪爽仗义,深得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爱戴。后来在对羌人的战争中,六支军队出征陇西,被几万羌人包围,最后只有董卓一支安全回来,可见他的勇略。董卓也因为战功,被封为邰乡侯,任并州牧。

在洛阳,唯一还有一点实力的当属袁绍。董卓把废立皇帝的想法和袁绍商量了一下,可是袁绍死活不给他面子,你董卓算老几,我袁绍四世三公,都没敢说废立皇帝,你一个外来人,刚拿到京城户口就当自己是首都人啊?两个人因为废立皇帝的事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竟然都拔了刀子,但可惜的是最后两个人还是没打起来,当然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袁绍,因为他的想法也不干净,他当时就一心想拥幽州牧的刘虞当皇帝,可是万万想到的是,刘虞高风亮节,毅然回绝他的建议。然后他跟他弟弟袁术商量,他弟弟也极为反对(因为袁术自己想当皇帝)。一气之下,一溜烟跑到冀州(今河北临漳西南)去了。董卓见袁绍这个家伙竟然跑了,真是没种,他马上废了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而少帝和何太后不久也被董卓杀死。至此,董卓彻底掌握了中央政权。

此时贾诩也在洛阳,不知道什么时候跑到董卓的女婿牛辅的军中做了辅军,没有人知道贾诩为什么会和董卓扯上关系,也没有人知道贾诩为什么会去投奔牛辅。贾诩很快就被董卓从一个小小的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又升为讨虏校尉,脱离了牛辅幕僚的身份,正式成为董卓集团的重要一员。为了躲东路群雄的讨伐,董卓先是一把火将两百多年的东都洛阳烧成一片白地,临走时还把周围皇家贵族的陵墓全都挖开,将里面陪葬的宝物洗劫一空,然后挟持汉献帝刘协到了西汉的首都长安。到了长安后,董卓以尚父自居,广封亲信,而且严刑峻法,滥杀无辜,弄得天怒人怨。

所有的人都认为,董卓之乱要结束了,汉朝即将恢复平静,马上就会从变乱中恢复过来,汉献帝也会在王允等忠臣的辅助下重新振兴。可是谁会知道呢?本来好好的事情被搞得越来越乱。牛辅死时,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张济等人都在外边奉命掠夺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东南)和颍川郡(今河南禹州)的几个县。董卓和牛辅的死让这些人没了依靠,所以他们全都打算投降长安政府,本以为自首可以落得个宽大处理,可是谁会想到王允不同意赦免李傕等人。

当李傕等人知道王允的态度后,害怕极了,因为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缺德事做得不少,估计是难逃厄运,为今之计不如一走了之。李傕等人这就准备解散部队,逃回乡里。可是贾诩站了出来,他当时就在李傕的军营中。贾诩的嗅觉是比较敏锐的,他没有选择留在长安,也没有选择和他的老雇主牛辅在一起,而是和李傕等人同行,因为他嗅到危险的味道。事实证明了贾诩的明智,如果他当时在董卓和牛辅的手下,现在已经是刀下之鬼了!为求自保,贾诩便出面阻止李傕等人,并告知他们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不用逃跑。

李傕等人见贾诩出面,知道董卓和牛辅在世时都非常器重他,所以不敢怠慢,悉心听取他的意见。

贾诩说道:“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现在就散伙,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便可挟天子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走也不迟。”本可以平息的战端,由于贾诩为了保全自己而说的这句话,就要重新要开始了,而一个乱世就因为这一句话瞬间开启。

长安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被李傕等强盗攻破,守将吕布与李傕展开巷战,但是寡不敌众,吕布仅率百余骑出逃。打死李傕也想不到,长安又回到自己的手中,此时杀红了眼睛的李傕下令屠城,一时间长安城腥风血雨、尸横遍野。贾诩帮助了恶人,但并没有丝毫的悔恨和内疚,如果要给他想句座右铭的话,我想“只要能活下去,其他什么都无所谓。”真是再适合他不过了。可以看裴松之在《三国志》作注,“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三、逃避的艺术

贾诩保住性命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但全国的舆论对李傕等人十分不利,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和这些人划清界限。但是李傕等人听从贾诩的建议攻陷长安后,才真正意识到贾诩的价值,奉若神灵,先是任命他为左冯翊,后又欲封其为侯。贾诩知道这些官职和爵位就是自己的催命符,躲还来不及,所以坚决不受,并且摆出了一副不居功的样子,说道:“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李傕等人更加认为贾诩品德高尚,视爵位如粪土,对他更加崇敬,这让贾诩很不自在。

贾诩在内心非常清楚李傕等人并非可以依靠的对象,他现在还没离开李傕,他清楚的知道这里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在这里掌握了最起码的话语权。因为他的一句话,造成长安百姓的重大伤亡,本可以结束的乱世也要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所以贾诩需要在长安做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正名。让别人知道他和李傕等人不是一伙的,而且还要告诉所有人他是忠于大汉王朝的,是皇帝最忠诚的臣子。在若干年后,当看着曹丕逼献帝退位的时候,不知道贾诩是否还记得这话,不过这不重要了,因为在他的心里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对于其他人他不会有任何的内疚。

但是在贾诩回家处理母亲丧事的时候,李、郭之间矛盾日益激化,竟然演变到了互相攻战。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帮助自己攻打郭汜。贾诩满口答应,却早已想到计策,挽回自己的名声。他开始暗中与朝臣接触,想让他们利用李、郭二人互相攻伐的机会,带着汉献帝摆脱他们的束缚,并做了细致的准备。就在李、郭二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汉献帝在贾诩的帮助下顺利地逃出李傕的军营。二人这才恍然大悟,在张济的调解下重归于好,然后率兵对汉献帝及其大臣展开追击,并且俘获了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等大臣。李傕恨得想要杀了他们,贾诩站出来对他说:“这些都是天子的大臣,卿奈何害之?

四、所有的依靠都只是自己才能展现的跳板

贾诩知道不能跟李傕和郭汜这样的人混在一起,弄不好会随时丢了性命。贾诩知道华阴(今陕西华阴)的将军段煨跟自己是同乡,所以就先投奔到那去了。段煨开始时对贾诩非常好,他在长安的那场秀走得实在是太过精彩,弄得人尽皆知。所以,段煨的手下都非常敬重他,这种危机感深深地刺激了段煨。可是,贾诩就是有一种强大的人格魅力,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没办法!段煨深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虽然表面上对贾诩谦恭有礼、礼遇甚厚,但实际上却与他有着深深的隔阂。

顺便说一下,张绣为什么这么崇拜贾诩呢?因为他的叔叔就是我前边提过的西凉集团的重要将领张济,除了李傕、郭汜之外的西凉三号人物,张济死后,张绣全权接收了叔叔的人马和地盘。

此时曹操已经将汉献帝接到许县(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在河南这疙瘩上溜达的,张绣必然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

五、审时度势投曹操

贾诩建议张绣跟曹操干了一架以后,势力已经是势均力敌,所以此时必须找好一家上家依靠,而此时的选择就只有三个:刘表、袁绍跟曹操。

刘表是最早被贾诩排除在外的军阀,虽然他一直在和张绣联合对抗曹操,而且他所占据的荆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贾诩还是认为投靠他不合适。早在投靠张绣前贾诩就考虑过刘表,最终还是放弃了,那时他就对刘表做出了一个既准确又刻薄的评判:“若天下安宁太平,刘表可位列三公,然而方今乱世,他如此不见事变,多疑无决,便注定是碌碌无为之辈。”

贾诩认为刘表这人不适合在乱世逢生,他连张绣那点狠劲都没有。剩下来的选择就是袁绍和曹操了,袁绍先干掉了公孙瓒,当然公孙瓒对北方的统一也有贡献,他干掉袁绍一直力挺当皇帝的刘虞,当时中原地区最后一个有实力的皇族成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袁绍吃掉公孙瓒后已成为天下第一诸侯。

曹操干得也不错,他先在徐州大败了刘备,然后又杀了吕布,袁术后来也被他干掉了。袁绍VS曹操,统一北方的大战一触即发,而在袁绍和曹操的夹缝中,只有张绣还在苟延残喘。

建安四年(199年),历史上著名的官渡大战即将爆发,率先向张绣抛出橄榄枝的是袁绍。袁绍很聪明,他不仅向张绣招降,还特意派人找到贾诩,希望他能劝说张绣投降自己。张绣面对袁绍开出的条件,再加上他与曹操之间有夺嫂、杀子的大仇,马上就要同意袁绍的建议,向袁绍投降。

贾诩的回应让张绣目瞪口呆,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口中喃喃道:“这是为何啊?不投降袁绍,我们该怎么办?”贾诩非常镇静,道:“不如从曹公。”张绣又傻了,这次差点没瘫软在地上,真没想到贾诩会给自己出这样的“馊主意”,问道:“袁绍强大而曹操弱小,况且我与曹操仇深似海,我去他那还不是羊入虎口啊?”杀子之仇啊,这事搁谁都受不了!

张绣的善果是贾诩的功劳,如果当初他投奔袁绍,曹操必然会在打败袁绍后,把他干掉。

曹操知道张绣来投都是贾诩的功劳,也早就听说贾诩的事迹,所以亲自接见了贾诩。他紧握贾诩的手道:“你让我信义的名声传播到了天下啊!”这话曹操说得并不坦然,但是贾诩却听得坦然。

曹操随后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不过冀州牧这个头衔比较搞笑,因为冀州此时还在袁绍手中,有这个官职,却无法上任。贾诩只好留在曹操军中,参谋军事。

六、在曹氏集团依然自保为先

至此,贾诩的人生进入了相对平和,甚至是有些低调的时期。贾诩的头脑中永远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为第一位,然后才是为他人出谋划策,在西凉军团待着的日子里,他始终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所以他所出的主意大部分都是奇招与怪招,都是临场发挥的智慧,总是在关键时刻挽回赛点,因为如果不挽回赛点自己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

归顺曹操后,他终于有了一位头脑清醒的主公。贾诩发现,曹操善于用兵和搞政治,也善于搞外交,这让他省了不少心,在这样的人身边会有种安全感。可是他也发现,曹操做事急于求成,在细节方面处理有问题,有的时候太过自信,而且多疑。况且曹操身边的智谋之士不在少数,就信任程度来说,贾诩远不如荀彧和郭嘉。

所以,贾诩在曹操阵营中惜字如金,不是最关键的时刻绝对不开口,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新环境中,每一个主意都必须切中要害,否则很容易出丑。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大战随之展开,他率先问了贾诩对这场战争的看法。这番话,不只贾诩一个谋士提过,荀彧也这么说过,不过这番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无论贾诩怎么说,曹操都会攻打袁绍的。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贾诩的正确判断还是凸显了他的价值,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因为其家属犯法被袁绍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

许攸告诉曹操袁绍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四十里的乌巢,这消息如果是真的,只要曹军把袁绍的粮道一断,战争基本上就结束了,但如果是假的呢?曹操的营中大部分谋士都认为,许攸是诈降,只有荀攸和贾诩力劝曹操率军出击乌巢。结果正如荀攸和贾诩所料,河北平定了,袁绍不久病死,曹操领冀州牧,迁贾诩为太中大夫。

当然这次献计的首功应该记在荀攸的头上,贾诩只是一个随声附和的人。荀攸如何在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后边讲到荀攸的章节的时候,再来说。官渡大战就这么结束了,贾诩的功劳大大的,却总是有人来分享。

贾诩后来献计变得越来越谨慎了,而他第三次献计的时候,曹操竟然没有采纳,这次是在赤壁大战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破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此时,贾诩已经嗅到了曹操失败的味道,所以他迅速建议:“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所以,他绕着弯子告诉曹操,不要这么急于攻打江东,后半句话没说,打江东就是失败。而曹操不听,曹操用兵一向以快著称,而眼前的形势是如果顺利攻下江东,天下就统一了。贾诩的含蓄劝阻,并没有让曹操回心转意,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贾诩没有力劝的结果让曹操损失惨重。后来曹丕再次伐吴,贾诩以同样的态度劝阻,也没有得到支持,父子俩在一块石头上摔倒,贾诩作为高级谋士,不直接明言劝谏是要负责任的。

当然这不能完全怪贾诩,他只想安全地活下去,得个善终,按说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但是纵观三国,能得善终者几人?所以,贾诩在曹营中,献出自己谋略的同时,也一直在谋身,他含蓄地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却从来不触犯任何人的利益。奸诈到这种程度的贾诩,连乱世之奸雄的曹孟德恐怕也难以望其项背。

不特意表现,不代表他不会表现,在对马超和韩遂的战争中,他让曹操真正领略到什么叫“毒计”,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马超、韩遂为首的西凉十部联军,聚集十多万兵马,据守潼关抗曹,曹操率大军迎战,从此展开了渭南之战的序幕。

但马超虽勇,却难抵挡曹操的攻势,很快连折几阵。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因为后续的粮草跟不上,所以必须速战速决,可是曹操坚守不出,弄得马超十分尴尬,只能在当年九月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

对于马超的建议,曹操身边的谋士都没有说话,贾诩在沉默了好一会儿后走出来,对曹操说道:“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见贾诩说话,可是不容易,所以又问贾诩如何才能战胜马超。

曹操利用与韩遂的友谊,故意在两军阵前和他叙旧,又故意涂改给韩遂的书信,使之落到马超手里,引起马超的猜忌,促使他们内部矛盾激化。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这件事情的功劳都被记在曹操的头上,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不是更像是贾诩的计谋呢?就连《三国志》都言及“卒破遂、超,诩本谋也”。可是这就是贾诩的低调,他从来不会在众人面前卖弄自己的计谋,更不会在曹操面前抖机灵,他故意暗示曹操如何做,然后自己退居到曹操的阴影之后。这是什么样的智慧呢?比起杨修的小聪明来,贾诩才是身负大智慧的人啊!

七、曹氏家族中的权谋之争

在与马超、韩遂的大战后,贾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再也没有任何表现,因为他知道曹魏集团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考虑一项十分重大的事情了,而这件事情,自己还是不参与的好。人总会老的,家业还要传下去,普通人家在面对诸多儿女的时候,会选择分家,各过各的日子。可是在曹操这里不行,一个偌大的国家不可能分裂开来。

曹操已经到了必须考虑继承人的年纪了,而他的儿子里有才能继承王位的人实在是不少。优秀的儿子太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而更要命的是长子曹昂跟张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所以选择哪个儿子当太子,变成了十分棘手的事。曹丕和曹植不用说,王后卞氏所生的儿子曹彰也是一员勇将,环夫人所生的曹冲、杜夫人生的曹衮个个都是厉害的角色。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曹丕和曹植得到王位的可能性最大。所以两派的争斗也逐渐拉开了序幕,而此时一直躲在暗处的贾诩也在观察这两位公子,判断到底谁可以得到王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贾诩做出了判断,曹植没戏,王位肯定是曹丕的。

贾诩的回答简练而规矩,像是德育课的老师在教育他的学生,他说:“愿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作儿子的道义,仅此而已。”孝顺父母,尊崇道德,朝夕不变,做你该做的,其他事你不用想。贾诩的回答很得体,他的心是向着曹丕的,但是没有给曹丕明确的回答,而是说了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而就是这些很多人不屑一顾的道理,曹丕当作了神的旨意,照做!

面对曹丕的谦恭和孝顺,曹操犹豫了,他的耳目多么灵光,他知道这是贾诩教育的结果,但是他却从中看到了曹丕的才能。曹操再也忍不住了,他找来贾诩,想知道他对继承人有什么意见。至于谋士如云的曹操为什么会找贾诩商量,我想无外乎这样几个原因:一、贾诩没有门派;二、贾诩看问题非常深远;三、贾诩是魏国未来的重要人物。

此时,曹操已经疏远了荀彧和荀攸这些重要谋士,而一直不多言语的贾诩被曹操认为是可以辅助未来继承人的重要人物,更重要的是曹丕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曹操特地找来贾诩,他屏退左右问,谁可以当太子?贾诩一如既往,闭口不答。

曹操急了,他知道这些年来,不在关键时刻贾诩是不说话的,可是现在就是关键时刻了,为什么还是不说话呢?便道:“跟你说话了,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若有所思地说:“属下在想一件事情,所以没来得及回答主公!”“想什么?”“我在想袁绍和刘表他们父子!”

贾诩就像是一个天生的哑谜大师,他说的每一句话看似没有价值,但是如果细细品味悟出真意的话,发现每句话都有非常深厚的引申义。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最后把基业丢了!曹操哈哈大笑,确定了未来的继承人,也确定了未来由谁来辅佐他!

贾诩在当太尉的这段时间,依旧谨慎,朝廷和家门两点1线,回家就把大门关上,拒绝客访,儿子娶媳妇,女儿嫁人,也绝对不高攀权贵。贾诩所做可谓是低调之极,在弥留之际,他仍然为曹氏做出重要的判断,事情与他所预料的也是丝毫不差。

可是贾诩还是这样,决不把话说明白。曹丕赌气出征,他抱着父亲的遗愿第二次出征东吴,这次大战的结果是无功而返,而且损失大量的军力。就在曹丕班师回朝的时候,贾诩去世的消息传来了,享年77岁。

四年后,曹丕也去世了,魏国在曹睿短暂的执政后,陷入衰落,最后政权落于司马氏手中。

贾诩是天生的谋士,他没有野心。如果有野心,恐怕会成为一方厉害的诸侯,他总是身居幕后,却往往要替帐前的主公作主。

贾诩的后半生活得是那么从容,淡定。因为他活得寂寞,在这个世间已经没有可以超过他的智者!就连曹操都两次败在他的计谋之下。

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的简介 贾诩和诸葛亮谁更厉害历史名人

自私狡诈的同时又充满了智慧,如果要用一言概之的话。简直就是一人精。贾诩善终,他先从董卓,后从张秀,再从曹操,善谋多断,因每谋皆毒,所以人称“毒士”但是他善于谋己,是三国中保命能力最好的一个谋士,,每次易主皆是在前主公无法辅佐之时,有“良禽折木而息”所以他这不算是背叛。享年七十七岁。

求正史(三国志)对贾诩的评价

贾诩 的人物生平简介

贾诩字文和,是凉州武威郡姑臧县人。曾先后辅佐过 董卓 、牛辅和张绣等人,擅长“黑暗兵法”,师弟 郭嘉 称其为黑暗大使、用刑高手。其行军布阵的能力更是连 司马懿 也自叹不如,被誉为“阵王”。贾诩与 郭嘉 交情甚笃,二人均信奉黑暗兵法,与 荀彧 的处事作风相违,曾多次暗中帮助 曹操 扩张势力。绝技为“荆柯刺秦,公子献头”。

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和 吕布 杀害,贾诩劝李傕、郭汜等人召集人马攻打长安,李傕等听其意见,血洗长安城,杀死了王允等人。占领长安后,李傕、郭汜等人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贾诩大失所望,奔赴张绣,为张绣谋士。

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大败张绣、 刘表 联军,曹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率兵追击,贾诩劝阻张绣,张绣一意孤行,后败。贾诩又劝张绣,再追必胜,张绣听从其建议,对曹军猛追,竟击溃曹军,使曹操损失惨重。后 袁绍 想拉拢张绣,被贾诩阻止,劝张绣归附曹操,因为相比 袁绍 ,曹操志向远大,而且会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归顺曹操。

贾诩依附曹操后,为曹操出谋划策、鞍前马后,立下不少功劳。建安十六年,以韩遂、 马超 为首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贾诩使出离间计,离间马、韩,曹操采用他的计谋,成功离间他们,使他们相互失去信任。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 张良 、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贾诩是三国里最善终的一个,因为他是老死的,活到77岁,自然而死。比三国里很多有名人物都长命,而且死的时候无痛苦,可以算是是很厉害的人物。

贾诩年轻时没什么作为,早年被推举为孝廉,因有病,遂辞官还乡,在回甘肃的途中遇见羌族人,一起的同伴都被抓。贾诩为了脱身,就对他们说:“我是段颖的外孙,你们不要杀我,他们一定会来救我,那样会给你们大量的金钱来赎我。”这不得不说贾诩的聪慧过人,当时的段颖是太尉,在抗击外敌时骁勇善战、威震四方。

羌人听后,果然害怕起来,如果此人真的是段颖的外孙,杀了他不会有好日子过。持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情,就放了贾诩。而跟贾诩一同被抓的,全部被杀。在面临危机时,贾诩急中生智、临危不乱,真的是有胆又有谋。

贾诩还比较机智的一点是,他在安排自己的子孙时,没有让子女嫁娶达官显贵之人,没有参与权势纷争,后代在初晋时都为大官,尤为显贵。

贾诩和 诸葛亮 相比谁更厉害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的谋士,但每个谋士多少都有过失,如诸葛亮的街亭之失, 周瑜 的荆襄之失,独贾诩用谋,从未有失。他的一生就是“听我者胜,逆我者败”。

不少人将三国里的谋事排名,比如易中天说贾诩是三国第一谋事,还有的说是诸葛亮、郭嘉等,但没能证明谁才是第一,都是根据个人对三国人物的喜好而分。其中对比最多的是贾诩和诸葛亮。

诸葛亮被 刘备 请出山时贾诩已经快六十岁了,所以可以断定两人是没有争锋相对过的。贾诩跟诸葛亮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贾诩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安排在内部,很少再给曹操出谋划策了,自己安享晚年,识时务者为俊杰。

而诸葛亮自从跟了刘备一直没闲下来,一直在处理蜀国的军事、政事。军事方面,贾诩帮李榷胜,帮献帝胜,帮张绣胜,帮曹操胜,有惊人的判断能力,而诸葛亮在这方面不如贾诩。但在内务上,诸葛亮又比贾诩强很多。所以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都是天才中的天才。

关于三国贾诩的一些资料,谢谢

贾诩宇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氵千千)?,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壻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斗长安中,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顾。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溢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贾诩,一个在东汉末年唯一一个与曹操交锋并击败他的谋士,由此可见其智慧,贾诩又被称为“毒士”,之所以有如此称为他的计谋冷酷无比,在211年离间马超和韩遂便表现的尤为生动。贾诩,可以堪称比曹操更奸诈的人。首先,贾诩小时候并不是一个生下来就会“sayhello"或如仲永一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仅仅是一个扔到人群中就找不到的普通孩子。不过,有个叫阎忠的牛人并不认为他是个普通的孩子,他是这么说的:“这小子有张良和陈平的智慧”。贾诩长大后被推荐为议郎。一切都妥当了,结果贾诩给生病了。生病要是在上班那可真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啊。当然,贾诩并没有坚守岗位,而是回家了。当时社会太乱太乱了,你要不是超级赛亚人或有几把刷子压根就甭想自己一个人走,贾诩也和其他人同行。走到半路就有一伙氐人冲出来把他们抓了。唉,别和我提为什么这中间没人敢和他们火拼。当时这些人很显然没有一个人会变身,一起走纯粹是为了人多壮胆。反正在别人求饶地时候,贾诩开始了他的忽悠神功:“哎,你们这群人活腻了?知道我谁么?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伤害我,他倒时候一定拿钱来赎我回去的。”这些氐人一听一个个都害怕了:我去这段颎何许人也?久为边将,威震西土啊,今个儿怎么把他外孙给得罪了?这可倒了八辈子大霉了!然后一个个恭恭敬敬的给贾诩松绑,然后与其结盟。贾诩直接跑了。最后除了贾诩以外,其他的同行人全死了。而且这还不止一次,贾诩做过许多这类的事,当然史书没提。192年,董卓被秒杀后,王允和吕布明白:必须要让董卓的势力彻底玩完。于是乎吕布便开始狂揍牛辅,这牛辅怎么肯能揍的过吕布?跑了,结果遇上了猪一样的队友,同行的人见财起了杀机直接把这哥们给KO了。牛辅死了,张济,李傕等人差点哭了,都决定集体投降,目标是长安的政府,再怎么说投降最起码可以减点刑么,可这司徒王允愣是不让他们走。这回他们真哭了,就决定散伙,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可这贾诩不同意啊,站了出来:“我说你们这群家伙太不够意思了,这么快就散伙?情况哪有那么严重?来来来坐坐坐,我给你们分析一下。现在,长安城中正准备把凉州人杀的一个不剩,现在就跑,小小的亭长都能把你们团灭,依我看不如带着大部队往西走,中途在收编几个士兵最后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人品好一点还可以要挟天子,倒时候失败再跑也不迟嘛”于是李傕他们打着“为董卓叔叔报仇”的旗号杀向长安,途中收编了许多人,最后组成了十万人。再说这边,王允和吕布压根没想道这群家伙吃了豹子胆还敢回来挑战?早就放松警惕了。没办法,来都来了,还能把人家请回去?而且人家是来砍你的!于是乎,王允他们开始了抵抗,仅仅十天,长安被攻破,吕布就算再猛也灭不了这么多人,带着几百人跑了。然后李傕下令屠城,这过程太血腥太少儿不宜了我就不说了,反正王允他们也没落个好下场。这就是为嘛贾诩是毒士的第一个原因:只求自保而残杀多人。然后李傕为了给贾诩封侯,理由很简单:要不是你文和的计谋点醒了我,也许我早就上天了。贾诩坚决不要,认为他是出于自保才那样的。反正最后李傕也给了贾诩许多官职,人家愣是不要。不过,我们的李傕和郭汜这二位哥们真有意思,被郭汜的妻子挑拨后就你一拳我一脚的打了起来。然后贾诩此时发觉劝架已经不行了,于是把汉献帝及其大臣给救了出去,这二位仁兄总算知道错了,停手不打了。汉献帝这边也很感动啊,可人家贾诩居然把官印还了,然后甩袖而去。这使他在段煨兄弟的眼中高大了起来。段煨对贾诩很器重啊,可贾诩却在一天跳糟了,投奔了张老大(张绣)有人问:“人家段煨对你这么好你干嘛跳糟去张绣那?而且去就去呗连家人都不带上”贾诩说:“看似段煨对我很好,心里早就看我不顺眼了了,他担心我会夺取兵权,所以此地不宜久留,而张绣正好需要人才我投靠他一定会大力支持我,再加上我跑了,段老大肯定很高兴,必会厚待我的妻儿”果不其然段煨听说贾诩走了拍手叫好而且对贾诩的妻儿及其尊重。197年,曹老大来欺负张绣了,最后张绣投降,但看不惯曹操的行径,就又反了,而且狠狠地踢了曹操一脚。这一脚踢得确实漂亮,典韦,曹昂,曹安民全死了。然后,贾诩又撺掇张绣联盟刘表。至此,曹操便认为这两货必须干掉。于是,在第二年曹操来打张绣了,而且打得猛,差点把这张绣打死。突然,袁绍中的田丰认为袁绍应该趁机攻击许都,把汉献帝拉倒自己这边。这消息不知何时被曹操听到了让曹操知道:我去这下麻烦大了!然后火急火燎的往许都后撤,张绣和刘表这两孩子趁曹操撤退时出兵追击,结果他们没料到曹操在路上设下了埋伏,也就是说这群家伙被曹操打得大败。曹操此时压根不顾什么辎重不辎重的,只想迅速回大本营。张绣看着窃喜认为曹操已经乱了自己在给他一脚定能把他踹到地上全身粉碎性骨折。贾诩立马说:“别打千万别去追!”张绣不顾贾诩的劝阻带着士兵大喊:“杀呀!!!”结果,被曹操猛扁了一顿。此时贾诩又说:“感紧打他快点追击!”张绣心里疑惑:“我说文和啊,老子想去打你不让去不想去你偏让去?玩我?”不过仗着对贾诩的信任他还是去了。你是不是以为这回张绣被曹操打得连他爹都不认识他?错!这回算是他对曹操一顿猛扁。张绣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贾诩说:“很简单,你会用兵但和曹操比差远了,他的军队撤退,曹操必然会防到有人从后方踹他,于是留下精锐部队和他自己断后,所以你去就是输;打败您的追兵后曹操认为已经没有危险了所以必然留下辎重轻装速行,所以第二次就会赢”到了199年,袁绍为了使得官渡之战胜利,除了让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文》还要拉拢人。他很自然想到了张绣。

 当袁绍的使者来的时候,张绣的确很高兴:“那还用说呀?我归随你们了!”贾诩却说:“慢!回去告诉袁绍,我们不去!”这下把张绣吓得够呛,说:“那我们去找谁啊?”“曹孟德”“尊重点时代背景好不好?今天不是愚人节现在也没有愚人节!投奔曹操?袁绍多强曹操多弱?而且我和他仇很深的。”贾诩说:“曹操比袁绍更强,他有天子撑腰,况且袁绍压根就不把咱们当根葱顶多是每天问候两句,咱们的计谋他一个也听不下去的,而曹操求贤若渴必定重用我们。”张绣不会对贾诩产生怀疑,人家都这么说了就肯定没错。于是他们一起投奔曹操。曹操果然很高兴,对这二位仁兄的投靠高兴地不得了。

当然了,高兴归高兴,最起码还要试探你一下你有没有几把刷子,曹操再怎么求贤若渴,也要贤人么,不能养来一些白吃饭的嘛。于是乎,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便询问贾诩一个问题:“文和啊,你对这场战役怎么看?”只有那些脑子正常的人才会说袁绍会赢(你不用惊讶我没打错);脑子高深一些,有谋略的人才会看透本质说曹操会赢。贾诩说了:“您老会赢!”官渡之战慢慢推进,曹操全部粮草也快被士兵们肚子里的胃酸消化干净时,曹操问:“文和啊,我们现在粮草缺乏,是否该往回撤?”“万万不可啊,您看,您老做事果断他优柔寡断;您老知人善用虚心接受意见;他,一意孤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啊;而且您还有谋略,明察秋毫,有这四大优点为您撑腰。之所以打了半年这四大优点还没得以施展拳脚,是因为敌人弱点还没完全暴漏,在坚持几个月,您老一定赢,妥妥的!”曹操很高兴。老天爷很开眼。许攸投降了。稍微聪明点的人都会说这许攸不是个好孩子,是诈降!但相当聪明点的人都会说:这娃是受委屈了压根不是诈降!当时,只有荀攸料定许攸必降!荀攸和贾诩力顶曹操接受火烧乌巢这个建议。

好吧这场战斗成为了战局的转折点。曹操把河北踏平了以后,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到了208年,曹操自信的认为现在因该趁势一举踏平天下。贾诩说:“不可以啊,现在因该安抚人民群众,倒时候百姓一看咱这好就会归附,倒时候自然就会胜利”人家曹操愣是不听。结果这一年惨败赤壁。

211年,曹操让钟繇去收拾张鲁,并且让夏侯渊去回合。本来,这计划好好的,可夏侯渊回合钟繇时要进过马超他们的地方。关中各个部队都以为曹老大要来取他们的首级来的,然后关中十将(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各个起兵拼命。集结了十万闲杂人等屯于潼关准备进攻。结果马超被曹操用计(详见曹操传)打得稀里哗啦,于是在9月,马超提出划分土地,而且还把儿子给曹操当人质。我们的贾诩好同志站了出来说:“好说,我们接受了。”曹操不解是肯定的。贾诩只用了四个字就打消了曹操的疑惑:“离间而已。”不错正如我前面所说,曹操同学先是和韩遂唠嗑,然后马超问韩遂:“曹贼和你说什么了?”韩遂实话实说:“没说什么呀”马超便怀疑韩遂被曹操收买了。过了几天,我们的贾诩同志还是觉得玩的不够大,于是让曹操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但这贾诩同志不学好,特意让曹操写的错字连篇,然后故意七改八改,而且这字迹酷似韩遂的字体。马超更加怀疑了。曹操此时便和联军约定时间作战。马超此时热泪盈眶啊,心想总算要打了不用再对峙了。结果两军一交手他就傻眼了,然后就是大骂曹操不厚道。首先曹操先让轻兵打,打了很久士兵都累了,直接把虎豹骑放了出去和他们玩。虎豹骑正如其名,士兵坐骑都是老虎,豹子,而且极强强悍,直接把联军揍了个满地找牙。这场公明算在曹操头上,其实是贾诩的想法。

217年,曹操不知道选谁当继承人,便偷偷会见贾诩,搞得和黑社会交易一样。贾诩只是说:“我在想袁绍,刘表”曹操一听笑了,然后就选了曹丕。

223年,曹丕要去打吴国,出发前先询问了一下贾诩:“我要统一天下,我应该先把谁揍得送进太平间?蜀国还是吴国?”贾诩很想说:“打个屁啊打就你这点实力?安生回家歇着吧,等到国力强大在打!”但贾诩却很委婉地说:“陛下不可呀,吴国和蜀国看着没咱们大,但是依阻山水,再加上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又善于管理内政,所以蜀国打,难!孙权懂得分辨真真假假,陆逊很会用兵,当年把关羽揍的败走就是一个例子,而且吴国有那么长一条天堑,士兵们压根不适应环境,所以我认为应当把实力增强在打”很有逻辑性的话,可曹丕人家听不下去,直接大喊“杀呀!”冲向了吴国,结果无功而返。此时贾诩也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