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蛇体长80-90mm,尾长约为体长的3倍。头较大,眼较小,眼睑发达。瞳孔圆形,鼓膜裸露,无肩褶。体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均具棱,背鳞尖向后,背正中有1列侧扁而直立的鬣鳞,颈部四肢发达,后肢贴体前伸达鼓膜或眼,前后肢有5指、趾,均具爪。一般为浅棕色或浅棕灰色,背面具5-6条黑棕色横斑,尾部具深浅相间的环纹,眼四周有深色辐射状纹。幼体及雄体体侧有2条浅黄色纵纹。雄性鬣鳞发达,尾基亦比雌性大,喉囊明显。生殖季节雄性头部有时甚至背面也为鲜红色。

马鬃蛇,中药名。为鬣蜥科动物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 (Daudin)的全体。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祛风活血,滋补强壮之功效。常用于腰腿筋骨疼痛,血虚体弱,小儿疳积。

变色树蜥行动迅速,追捕时,常攀援上树。爬行时常扬起头,能从这一树枝跳至另一树枝上。遇惊能从四五米高的树上跳下地,钻入草丛中逃逸。3月初至4月底为活动期,11月初至翌年3月初隐藏在地下洞隙中进行冬眠。夏天晚上常以四肢抱握树枝倒悬其上睡眠;或隐蔽洞穴中。食物包括蝗虫、蚂蚁、蝇、蜻蜓、螳螂、蜘蛛、蝴蝶、蟋蟀、小型鞘翅目及某些昆虫的幼虫,也见到吃雏鸟的。


中国南方最常见的蜥蜴种类

中国南方最常见的蜥蜴种类有2种:广西棱蜥、雷公马

雷公马又名马鬃蛇,变色树蜥。属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树林、草丛等坡地,是宝贵的中药材。为树栖动物,野外常见于森林边缘,经常出现在人类干扰较大的环境中,如城市行道树、田园篱笆和民居院落等处。在海南岛广为分布,是海南岛居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蜥蜴。

广西棱蜥,一般栖息于山溪流水旁的浅水函中、碎石下、杂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450至135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西江鼎湖山。分布范围是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香港等地。

变色树蜥特点

变色树蜥行动迅速,追捕时,常攀缘上树。爬行时常扬起头,能从这一树枝跳至另一树枝上。遇惊能从四五米高的树上跳下地,钻入草丛中逃逸。3月初至4月底为活动期,11月初至翌年3月初隐藏在地下洞隙中进行冬眠。夏天晚上常以四肢抱握树枝倒悬其上睡眠;或隐蔽洞穴中。

食物包括蝗虫、蚂蚁、蝇、蜻蜓、螳螂、蜘蛛、蝴蝶、蟋蟀、小型鞘翅目及某些昆虫的幼虫,也见到吃雏鸟的。传说变色树蜥咬人不放,要打雷时才松开,故俗名又叫“雷公蛇”。实际并不可靠。变色树蜥出于自卫虽会咬人,但其牙齿细小如锯齿,并无严重危害,更不会咬住长期不放。

百度百科-变色树蜥

百度百科-广西棱蜥

鳄鱼资料

蛇类入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而且全身都有药用价值,称:蛇肉有活血驱风、除痰祛湿、补中益气的作用,对风湿关节炎、肢体麻木、气虚血亏、惊风癫痫及皮肤瘙痒等症都有较好的疗效。蛇胆、蛇骨、蛇蜕(处方名青龙衣,俗称蛇壳、蛇衣)、对治疗坐骨神经痛,偏头痛、风湿关节痛和晚期癌症、麻风病等有较好的疗效。蛇毒价格比黄金还贵十倍,是国际市场上十分紧缺的药源。故有“天赐良药”之美称。

闻名中外的“三蛇酒”,就以眼镜蛇、金环蛇、灰鼠蛇三种毒蛇做成的,而“五蛇酒”则是上述三蛇再加剧毒的银环蛇和另一种无毒蛇而成。随着蛇类药用价值的提高,目前,蝮蛇等毒蛇,赤链蛇等无毒蛇也渐渐被用作浸制蛇酒的好材料。作为传统药材而位居极品的毒蛇,则是五步蛇和金钱花蛇。五步蛇又名蕲蛇,金钱花蛇乃是银环蛇刚从蛇蛋中孵出不久幼蛇。不仅可用活蛇直接浸泡药酒,而且大多数是以头部居中,盘成圆圈烘烤成蛇干作为商品。

特别是五步蛇,声名格外显赫。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居于京城待奉皇帝的太医,手捧圣旨带了大队人马,兴师动众去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的穷山僻壤,搜求一种“啮人,无御之者”的极毒蛇。这种“黑质而白章“的蛇,即为五步蛇。据《本草纲目》记载:五步蛇可以治疗麻风病、痉孪病、颈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多种寄生虫等,而这些用途在许多医学典籍上写得十分清楚。难道唐朝皇帝也患有这些病,以至要大规模地去搜罗这种毒物?笔者的导师是一位从事蛇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尤其在对毒蛇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他说,《捕蛇者说》中讲到的毒蛇的医学用途,实际上只讲了一小部分,真是挂一漏万。孤家寡人的皇帝之所以要用到大量的五步蛇,主要目的是作为高级滋补品。皇帝是相当荒无耻的,整天寻欢作乐,以致未老先衰。他为恢复其衰退的性机能,就求助于五步蛇。因为这种药物具有壮阳、增强体质、永葆青春的作用。

另一则传说,又为导师的话题提供了一个佐证。唐明皇日夜迷醉于美女杨贵妃,“青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是说他的。日子一久,他就面黄肌瘦,四肢倦怠,疾病缠身了。为此,太医向明皇推荐服用湘西民间的一种养生酒,饮后数日,果然神清气爽,百病渐愈了。而在浸泡该养生酒的一些药材中,五步蛇是首列其中。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蛇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牛肉是以含高蛋白食品闻名的,但蛇肉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于牛肉。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组合而合的,人类在消化吸收过程中,需要把蛋白质化整为零,拆成氨基酸后,再用这些氨基酸加工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决定一种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另一因素是它所含的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这8种氨基酸为什么称之为“必需”呢?这是因为它们在人体中不可缺少,而人体又不能制造,需要依靠“进口”。蛇肉中含有这8种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特别丰富,而这种生化物质对防止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人们用蝮蛇制品做过动物试验,证明它具有刺激脑下垂体、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器官分泌激素进入血液的作用,这一来就起到协调和强化某些生理功能的特殊作用了。

毒蛇有毒,而且大多连同蛇头一起浸泡酒中。人吃了这种酒难道不会中毒?没关系。只要将蛇蒸熟了浸酒,蛇毒早已被高温破坏。即使生浸而没有除去毒囊的,蛇毒哪是50°以上米酒的对手,它一碰到酒精就丧失掉毒性啦。其实,只要我们的口腔和消化道没有伤口,即使吃了少量蛇毒也不碍事,因为蛇毒招架不住消化道里蛋白酶砍来的“刀斧”,它们会一一被酶破坏掉的。

蛇酒虽具滋补作用等,但通常是把它作为祛风湿的灵药的。浸泡的方法也不复杂:用毒蛇浸酒时,若是活蛇,先剖腹除去内脏,把蛇肉洗净蒸熟,然后放到50。米酒里,封存三四个月后就可饮用。不过,习惯上喜欢用生浸法的人较多,甚至有用整条活蛇直接泡酒的。蛇肉和酒的比例,一般是05千克鲜蛇肉对15千克米酒。根据需要还可配入不同的药材。

在我国的酒林中,蛇酒早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在唐、宋时期,已能用含有草药的酒曲酿酒,再与毒蛇配制成蛇酒,治风湿痹、半身不遂、口面歪斜等疾患。现今,广东的“三蛇酒”,广西的“五蛇酒”、“马鬃蛇酒”,湖南的“龟蛇酒”,湖南的“养生酒”和北京同仁堂的“北京虎骨酒”的配方中,均有一定量的毒蛇配伍。这些品牌蛇酒成了老年人滋补、治病健身的佳酿,被誉为延年益寿、壮骨强身的“仙酒”,驰名海内外,深受国内外人民的青睐。为此,本文特介绍几种蛇酒及其家庭制做方法,仅供读者对症选用。

驱风蛇酒

组方:蛇肉(有毒、无毒蛇皆可,但毒蛇药效更佳)、桂圆、红枣、五加皮、当归、黄芪、秦艽、川芎、灵仙、独活、党参、继断、杜仲、熟地、枸杞30克,白酒3000亳升。

制法:先将蛇肉煮熟,再将各种药物用干净纱布(双层)装好、扎紧袋口和蛇肉放陶瓷坛中,倒入白酒加盖,再用几层塑料薄膜盖、扎紧,密封贮存20~30天,每隔3天振摇1次,到期后启封即可饮用。每餐饭前服30~50毫升,每日2~3次。

功能主治:此酒有祛风除湿,强筋活络之功效。适用于风湿痹症、手足麻木、舒筋不畅、筋脉拘急、中风等症。

鳄鱼是两栖动物,有一种鸟经常在鳄鱼身边,只要鳄鱼张开嘴,那鸟就会去吃掉鳄鱼牙齿上的残渣而鳄鱼不会吃掉那只鸟,其实那只鸟也是在进食,是吃鳄鱼牙齿上的残渣。那鸟叫鳄鱼鸟或牙签鸟

长尾鬣蜥俗名变色龙、水龙、马鬃蛇。颜色艳丽,性情温顺,体长在40厘米以上,可以缸养或放养。缸养要求缸的长度超过蜥蜴的长度,越大越好,缸底以沙或石做铺垫,放块沉木或石块供其栖息,缸中置一水盆,水以晾晒过为佳,供其饮水与洗澡。放养可以在屋中或阳台,放一水盆或每两天给它洗一次温水澡即可。食物以面包虫为主,1至2天喂一次,一次可吃6条虫。有条件的可以捉些蟋蟀和青蛙来改善伙食,偶尔喂一些生菜或苹果可提高其体质。可训练它趴在肩膀上不动,出门散步。

丽纹龙蜥和北草蜥体型中等,性格活跃,适应性强,宜缸养。布置和喂养与长尾鬣蜥相同,但不用洗澡,缸内要保持湿度,忌闷热与阳光暴晒。可以拿在手中玩耍,但要注意丽纹龙蜥行动迅速,偶尔被激怒时,会张口咬人,所以不要用力去抓它和拽其尾巴。

石龙子体型中等,尾较长,体表鳞片光滑,类似蛇,生命力强,喜土中穴居。缸养条件简单,缸底铺沙土5至10厘米厚,放饮水盆和喂食盆各一个,食物以面包虫和其它昆虫为主,注意保持环境潮湿。

有些种类不要太多关心也会活得很好,有些怎么关心也会死。

不要选象沙虎阿什么的,这些你肯定要养死的。也不要选爬地地,这些你要

给他们很多沙子和石头让他们钻,这些沙子石头每个星期你都要清洗并且烘干以防孳

细菌。多选些爬树的,这些好养,也不要选太大的,有寄生虫。

。剩下就很好办了。

不要怕冬天,没你人家也会活得很好。天冷就少动一些,不要给吃的

也不要给洗澡。温度高于15度就要喂吃得,洗洗温水澡。

没有问题了,你会养的很好的。

另外,不要怕咬,蜥蜴咬人不疼的,说疼的那是吓出来的,不是真疼。

我养了无数蜥蜴,都很轻松。

不过蜥蜴不说话不会粘人,你要考虑清楚,不要看到别的又朝秦暮楚。

而且蜥蜴不认主人的,对你会一直很,很警惕。

沙虎应该是指新疆沙虎吧,或者伊犁沙虎,一般宠物市场上统称为蛙眼守宫

爬地地是哪种蜥蜴的俗称我不清楚,但是应该也是指地栖性蜥蜴

地毯守宫、叶尾守宫等似乎也有类似的俗称的,但这几种满高档的

国内也不多见,应该不是大众品种或者入门品种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是各类石龙子以及草蜥

以上两类其实是有很不同的习性的

如果是守宫类,它们的栖息地往往是戈壁滩,沙漠或者半沙漠地区

所以需要比较干燥的饲养环境

如果底材使用的是专用爬虫沙(我用的就是,30元一袋,我一般半年一换)

基本上不需要清洗什么的,只需要及时将粪便等清理掉就可以了

如果里边加放了石头或者沉木,也基本上不需要清洗,最多偶尔把沉木晒一晒

至于守宫自己的卫生状况,呵呵,我一直认为蛙眼还有豹纹是很爱干净的蜥蜴

它们基本上不会在自己的巢穴里面和附近排泄

而且爬虫沙就和猫砂一样,排泄物会被杀子裹住成型,所以很容易清理

如果饲养的是石龙子、草蜥等蜥蜴

(这一类市场上最多,也最便宜,所以很多对蜥蜴感兴趣的人很可能从这个入手)

那么虽然同样是地栖,但是它们的生存环境是草地、林区、山间等

所以要求比较潮湿的环境

(叶尾和海南守宫也需要比较潮湿的环境,似乎。不过养的人不会多,所以不说也罢)

一般不用爬虫沙(太细,潮湿了容易结块)

洗干净晒干的黄沙就可以了,有条件的当然可以在里边放一些植物

个人感觉虽然这一类比较好养,但是清洁起来的确是个问题,而且气味偏重

潮湿的环境也的确容易滋生细菌之类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类的养起来是满麻烦的

所以我也是偏好沙漠类爬虫,或者树栖类

当然解决的办法也有

就是索性底下不要铺垫材,一张报纸足矣,而且清理起来也方便

最多报纸上多放几块大一些的石头,造成缝隙供它们躲藏,观赏起来也还可以

或者弄个造型适合的沉木,也解决问题

斑马

斑马(Zebra)

奇蹄目马科斑马属4种兽类的通称。因身上有起保护作用的斑纹而得名。

斑马为非洲特产。南非洲产山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产普通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无条纹。非洲南部奥兰治和开普敦平原地区产拟斑马,身长约27米,鸣声似雁叫,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东非还产一种格式斑马,体格最大,耳长(约20厘米)而宽,全身条纹窄而密,因而又名细纹斑马。

山斑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岳地带活动;普通斑马栖于平原草原;细纹斑马栖于炎热、干燥的半荒漠地区,偶见于野草焦枯的平原。性谨慎,通常结成小群游荡,常遭狮子捕食。

斑马是珍奇的观赏动物,但由于人们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杀,其中拟斑马已于1872年绝迹,山斑马也濒临灭绝。

斑马 斑马生活在非洲大陆,外形与一般的马没有什么两样,它们身上的条纹是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衍化出来的保护色。在所有斑马中,细斑马长得最大最美。它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圆又大,条纹细密且多。斑马常与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鸵鸟等共外,以抵御天敌。人类将斑马条纹应用到到军事上是一个是很成功仿生学例子。

斑马身上的条纹和间隔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雌兽的妊娠早期,一个固定的、间隔相同的条纹形式就已经确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后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各部位发育的情况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后,各部位所形成的条纹也就不一样了,有的宽阔,有的狭窄。例如斑马颈部的条纹较宽,所以颈部的最早条纹形式必须在胚胎发育的第七个星期,颈部伸长之前确定;近鼻孔处的条绞很细,所以这个部位最早的条纹形式必须在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鼻子扩大之前确定;臀部的条纹最宽,说明臀部与身体的其余部分是成比例发展的。另一方面,条纹也不能早于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之前出现,因为斑马长着一条具有条纹的尾巴,而这条尾巴在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以前尚未出现,这时胚胎的长度大约为32毫米,条纹的数目约为80个,据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确定的每个条纹的宽度大约为400微米,即每一个条纹有20个胚胎细胞的宽度。至于它四肢上的条纹为什么呈水平方向,则可能是腿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的条纹机械地转过一个角度而形成的。

斑马身上的条纹漂亮而雅致,是同类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记之一,更重要的则是形成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作为保障其生存的一个重要防卫手段。在开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这种黑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线各不相同,起着模糊或分散其体型轮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难与周围环境分辨开来。这种不易暴露目标的保护作用,对动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近年来的研究还认为,斑马身上的条纹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蝇的注意力,是防止它们叮咬的一种手段,这种昆虫是传播睡眠病的媒介,它们经常咬马、羚羊和其他单色动物,却让很少威胁斑马的生活。这种保护色是长期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因为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条纹不明显的斑马,由于目标明显,所以易于暴露在天敌面前,遭到捕杀,最后灭绝,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条纹分明、十分显眼的种类尚能生存到现在。人类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了启示,将条纹保护色的原理应用到海上作战方面,在军舰上涂上类似于斑马条纹的色彩,以此来模糊对方的视线,达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目的。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马科(Equidae)

斑马共有3种---山斑马、普通斑马、细纹斑马,从它们身上的斑纹图式、耳朵形状及体型大小即可将其区分,且三种斑马的生活习性都差不多。

斑马体长2-24米,尾长47-57厘米,肩高12-14米,体重约350公斤。在春季产仔,孕期345-390天。

斑马产在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喜欢栖息在平原和草原(山斑马则居于多山地区)。斑马是群居性动物,常结成群10-12只在一起,也有时跟其它动物群,如牛羚乃至鸵鸟混合在一起。老年雄性斑马偶然单独活动。它们跑得很快,每小时可达64公里,斑马经常喝水,很少到远离水源的地方去。它们还有一个特点,即使在食物短缺时,从外表看仍是又肥壮皮毛又有光泽。

斑马是最著名的非洲动物之一。在人为饲养下能生活得很好,在许多动物园和马戏团中都有斑马。斑马都对普通非洲疾病有抵抗力,而马却没有。所以一些国家和私立机构曾试图驯化斑马并将其与马杂交配种。而这二种办法都不大可行。公斑马与母马杂交、母驴杂交均产过仔,美国国立动物园还展出过这样的杂交种。

山斑马(Equus zebra)

仅产在西南非洲及南非开普省的山上,是体型最小的一种斑马,也是首次得到科学描述和定名的斑马。与其它两种斑马不同,它有一对象驴似的大长耳朵;身上条纹细密,臀部条纹很宽,其上方脊柱处有一片铁格架子似的条纹;它的喉部有一喉袋。山斑马的数量已很少。

普通斑马(Eburchelli)

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其分布的某些地区与山斑马、细纹斑马重叠。喜欢栖息在水草丰盛的草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同一地区,只有食物与水短缺时才迁徙它处。坦桑尼亚的塞伦根蒂平原动物资源丰富,有时达成百上千只斑马与其它动物大群迁往新鲜的草地去。它们常与牛羚、狷羚、长角羚等其它食草动物一同吃草。一群斑马一般是由一只公马及其家族组成。在母马发情时,公马会占据一片地盘,不准外来动物入侵,但发情期过后它们又会随其它斑马群混在一起。

依据身上的条纹图式,普通斑马又分成数个亚种,其中较著名的有格氏斑马(Ebgranti)、和查氏斑马(Ebchapmani)。

细纹斑马(Egrevyi)

是最大的也是大家认为最漂亮的一种斑马。除体型大,身上条纹窄密而臀部脊柱条纹很宽外,另一特点是长而阔的圆尖耳朵。产于肯尼亚北部、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群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不是大熊猫。它是一种优势动物。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

中国藏羚羊保护白皮书

藏羚羊主要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和发展,该物种种群曾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数量巨大。但从80年代末开始,该物种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盗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针对猖獗的大肆盗猎藏羚羊和走私藏羚羊绒的非法活动,中国各有关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实施了一系列打击行动,然而上述非法活动仍在继续。为有效遏制非法盗猎藏羚羊及走私藏羚羊绒的犯罪势头,中国国家林业局将会同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及中国有关方面继续采取严厉措施,并希望各有关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友好人士共同实施藏羚羊保护行动,促使藏羚羊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 一、藏羚羊种群的分布及其生态学习性

� 藏羚羊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四省区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荒漠草原。这些区域植被稀疏,并均为高原草本植物。此外,这些区域气温较低,许多地方年被雪覆盖期超过6个月。在青藏高原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寻觅足够的食物和抵御严寒,经过长期适应,藏羚羊形成了集群迁徙的习性,并且其身体上生长有一层保暖性极好的绒毛。虽然藏羚羊在每年夏季自然更换一次绒毛,但由于自然更换的绒毛是零星掉落、随风飘散,目前还无人尝试收集自然更换的绒毛的活动。

� 二、中国藏羚羊资源正遭受十分严重的破坏

�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根据中国有关部门近年来查获的藏羚羊皮、绒数量和各有关单位在藏羚羊分布区发现的藏羚羊尸骸情况分析,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

盗猎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藏羚羊种群数量急剧下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调查到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头,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 2头,并且还能看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昆仑山进行的一次调查,估算该区域藏羚羊数量约43,700头。而据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资深专家估计,在1995年中国藏羚羊总数已急剧下降至约50,000~75,000头左右,并且现仍在继续下降。近几年来,也无人再见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在许多昔日藏羚羊集聚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藏羚羊。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面临灭绝危险的边缘。

� 三、中国为保护藏羚羊做出巨大努力

� 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于估量的科学价值。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藏羚羊保护。1981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鉴于藏羚羊为附录I物种,中国政府严格禁止了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中国国务院随即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藏羚羊确定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此外,中国政府还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藏羚羊种群活动实施监测。

� 为保护好藏羚羊,在藏羚羊分布区,还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培养了一批保护管理和科研人员,组织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等。对十分猖獗的盗猎藏羚羊、走私藏羚羊绒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国原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予以特别关注,并进行了专门调查;中国各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组织森林公安机关等执法力量,在藏羚羊分布区、重要运输路线及加工点、重点海关及边境线,连续多年实施了严厉的打击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以来,中国森林公安机关共破获盗猎藏羚羊的案件100余起,收缴被猎杀的藏羚羊皮17,000余张、藏羚羊绒1100余公斤、各种枪支300余支、子弹15万发、各种车辆153辆,抓获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嫌疑人近3000人,击毙盗猎分子3人。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为保护藏羚羊及其栖息地,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原青海省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同志就是保护藏羚羊英雄们的典型代表,他领导的队伍不畏艰难困苦,连续三年在10多万平方公里渺无人烟的可可西里地区辗转巡护,抓获许多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分子。1994年1月18日,这位年仅40岁的英雄,在追捕非法盗猎藏羚羊犯罪分子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 四、中国藏羚羊保护仍面临着重重困难

�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 然而,尽管中国有关部门多次实施严厉的打击行动,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住非法盗猎藏羚羊、走私藏羚羊绒的活动,中国藏羚羊总数仍显示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藏羚羊分布区总面积超过60多万平方公里,海拔均在3700~5500米以上,人烟稀少、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以现有的警力、装备和财力难于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巡护,而盗猎分子则抓住空隙对藏羚羊群进行大肆屠杀;二是犯罪分子在盗猎、运输、取绒和走私等各个环节建立了更严密的组织,采取了更隐蔽的手段,对上述犯罪行为实施打击的难度因此进一步增加。

� 另一方面,当中国的执法人员在恶劣环境中艰难追捕盗猎分子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并未得到有效打击和制止,而这恰恰是盗猎分子疯狂猎杀藏羚羊的根本原因。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得十分清楚:

1、盗猎分子猎杀藏羚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藏羚羊绒。到目前为止,中国所逮捕的所有盗猎分子的供词都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由于藏羚羊肉寄生虫很多、藏羚羊皮制革性能差等原因,还不存在对藏羚羊肉、皮、头骨、角等的贸易性开发利用,中国境内也没有藏羚羊及其产品的需求市场。在所有盗猎藏羚羊现场都可以看到大量遗留的藏羚羊尸体、头骨、角,而取绒后被丢弃的大量藏羚羊皮则在其它许多地方被发现,可充分证明获得藏羚羊绒是引发大肆猎杀藏羚羊的根本目的。

2、藏羚羊绒贸易给盗猎分子带来巨额利润。大量藏羚羊被猎杀取绒后,一部分绒被走私分子藏夹在棉被、羽绒服中或藏匿在汽油桶、车辆和羊绒中,蒙混通过中国西藏的樟木、普兰等口岸出境;而另一些走私分子则人背畜驮到边境秘密交易点进行交易。在中国境外,1公斤藏羚羊生绒价格可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用300~400克藏羚羊绒织成的围巾价格可高达5,000~30,000美元。如此高额的利润,进一步刺激了盗猎分子欲望,并使他们有条件获得更有效的武器和装备,用于大肆屠杀藏羚羊。毫无疑问,这还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实施打击行动的难度。�

3、中国从来没有利用藏羚羊绒的传统习俗,至今也没有藏羚羊绒及其产品的消费市场。盗猎分子所获藏羚羊绒,最终都是在中国境外转换成资金或他们所需的物资。综合分析上述实际情况,国际上许多关注藏羚羊保护的组织、人士和我们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正是由于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一直存在着藏羚羊绒加工及贸易,并由此给盗猎分子带来丰厚的收益,刺激盗猎活动愈演愈烈,直至威胁藏羚羊的生存。从根本上清除部分国家和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藏羚羊绒加工及贸易,是保护、恢复藏羚羊种群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 五、保护藏羚羊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共同行动

� 当今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不受控制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势必严重损害某些野生动植物种的自然发展,甚至危及物种的生存;而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控制和对某些物种实行保护,仅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和对每一物种价值的深刻理解,1973年3月3日在华盛顿诞生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并在此基础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了一系列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取得的成效令世人瞩目。

� 目前,一批批藏羚羊在呻吟中死去,而盗猎者、加工者和贸易者却仍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走私、非法国际贸易等形式获得了浸满藏羚羊血的巨额利润;一些消费者为追求时尚,仍在麻木地作为帮凶而加剧了对藏羚羊的残杀。这不仅是对许多国家相关法律的对抗,也是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蔑视和对全人类保护野生动物意愿的践踏。为此,我们提请特别是在藏羚羊绒织品加工及贸易仍然存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府、组织和人士,对上述情况予以必要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

� 保护藏羚羊及濒危野生动物,是中国政府的坚定决心,也是中国人民的良好意愿。中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并将继续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在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加工贸易和消费市场,保护和挽救藏羚羊种群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努力。对此,我们挚诚希望有关国家政府、组织和人士,珍惜藏羚羊这一古老物种的价值和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美好意愿,切实理解加强国际合作对保护藏羚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行动打击和制止一切从事藏羚羊绒加工贸易和消费等危及藏羚羊生存的活动,以促使藏羚羊种群最终得以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