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角脸谱是京剧中最主要的行当之一,而且丑角也要分成是文丑和武丑,或者是又叫做三花脸或者是小花脸。小丑的扮演最最大的特点就是涂抹在鼻梁中间的白色,用这种漫画的手法表现出来人物的戏剧特征。

文丑是锥子脸,化妆的妆容是白斑比较圆的,这样整个人物的造型就比较的和谐一点了。要注意在嘴角好有两个小白点,也是丑到了一种极致。武丑脸谱的造型,中间白斑偏向于方正一点,这是因为演员的脸型偏圆一点。化妆的技巧也是化妆的一个约定形成的规矩。

丑角脸谱的来源,有说是来源于唐玄宗,也有说是来自武大郎。这两个版本的说法,都是有鼻梁白斑的共同点,所以从这个出处来讲的话,也是比较可信的。不管怎么样,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了戏曲中重要的部分之一。丑角脸谱的化妆也是有讲究的,根据人物的一个身份、年龄、身份等等不同的差异,化妆的特点和要求也是有一整套完整的脸谱的。其中最经典的还是方巾丑,中间勾勒出来一幅豆腐块的白粉脸。


古代戏曲中丑角的脸谱是什么?

古代戏曲中丑角的脸谱是三花脸或小花脸。

丑角脸:无丑不成戏,丑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包括文丑和武丑,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武丑又称开口跳。文丑分为官文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和彩旦,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征。

丑角的脸谱:在长期的戏曲发展史上,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

如腰子型粉脸、圆形粉脸、枣核型粉脸、筝型粉脸、元宝型粉脸、丑老脸、丑破脸以及碎脸、揉脸和象形脸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丑,脸部中央用白粉勾画—幅豆腐块儿型的白粉脸。因此观众看见这块豆腐块儿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丑角。

丑角大概划分分为如下几种:

1、文丑以做工为主。

2、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三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

3、彩旦扮演女性丑角角色,一般如媒婆、仆妇一类的人物。

以上内容参考:-脸谱

京剧丑角脸介绍

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三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

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由于传说当年唐玄宗喜好 演戏,下场演戏时就扮演丑角,在宫中,他为逗杨贵妃开心,亲自扮演丑角,一代皇帝扮演丑角未免有损国威,于是就在鼻子上挂一块白玉。

因此后来丑角脸上便抹上白粉,而且上场时丑角总是第一个被化妆,而唐玄宗被尊为中国戏剧界的祖师爷,所以传统剧团的团长都是丑角担任,中国戏曲学院的第三任院长就是名丑萧长华先生担任。

扩展资料: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