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要求父慈母爱,兰芝没有父亲,从文中可以看出刘母是“良母”,符合“母爱”的要求。

刘母的爱首先表现在她把爱融入对女儿的教养中。刘母出于“为之计深远”而按封建礼教的要求,严格教养女儿:“十三教汝织,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她教会女儿织布、裁衣、知书、达礼,以期女儿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女儿出嫁后,她希望也相信女儿会守妇道,会是一个能干又孝顺的好媳妇。我们从兰芝的“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知道她很勤劳,从兰芝的“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知道她很能干,从兰芝离

《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的母亲的人物形象描述

刘母,《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母亲,有人认为她也是逼刘兰芝再嫁的封建家长的代表之一。理由是当县令家来求婚的时候她说了“汝可去应之”。
其实这“应”,不能理解成“答应”,而应理解成“回复”,作为母亲,她当然希望女儿婚姻美满,生活幸福。女儿被休回家,马上就有人家来求婚,而且来求婚的又是颇体面的人家,妈妈希望女儿答应这门婚事,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就简单地认为是势利。
况且这时母亲并没有代女儿做主,而是让女儿自己去处理,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母亲无疑是开明的,是通情达理的,是难能可贵的。刘母的开明和可贵,从刘兰芝受到的良好教育上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一个开明的母亲,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刘兰芝不可能受到那样良好的教育。

孔雀东南飞中刘母的人物性格分析

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要求父慈母爱,兰芝没有父亲,从文中可以看出刘母是“良母”,符合“母爱”的要求。

刘母的爱首先表现在她把爱融入对女儿的教养中。刘母出于“为之计深远”而按封建礼教的要求,严格教养女儿:“十三教汝织,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她教会女儿织布、裁衣、知书、达礼,以期女儿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女儿出嫁后,她希望也相信女儿会守妇道,会是一个能干又孝顺的好媳妇。我们从兰芝的“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知道她很勤劳,从兰芝的“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知道她很能干,从兰芝离

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形象分析

一、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塑造成了一个善良、有才、温顺、勤劳的人,但是她却以悲剧收场,而这样的结局与其性格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刘兰芝反抗精神、反抗行为有其软弱的,妥协的一面。反抗与妥协,刚强与软弱相融合,二律背反,兰芝的忍辱负重与焦母的强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焦仲卿

焦仲卿是一个性格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有反抗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他惧怕母亲,但在母亲那里敢于为妻子据理力争,最后又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他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于是只好采取权宜之计,让刘兰芝暂且回家。

由于他不善于解决解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不能给刘兰芝一个安全幸福的港湾,加速了刘兰芝反封建性格形成。

三、焦母

焦母为人刚愎、蛮横,自以为是的性格让人恨得牙根直痒,恨不能痛殴她一顿为快。从诗中可以看出焦母在家庭中明显具有说一不二、独断专行的绝对权力。她有意强化儿子“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事业心,支持其长期在外工作的习惯,从而在精神上孤立、情感上冷淡儿媳,使其情感无处寄托。

她的自私狭隘、冷酷无情不仅没能为自己赢得独享的幸福,反而招致了家破人亡、老无所依的惨剧。

四、刘母

受封建社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思想的禁锢,刘兰芝的母亲是牺牲品。尽管她对女儿被休回娘家很吃惊,面对女儿对自己爱情的捍卫,她对媒人一口回绝。但面对儿子的怅然心烦,趋炎附势,强逼妹子再嫁时,也无力扭转乾坤,只能忍气吞声劝女儿去接受。

所以,她的懦弱又间接成为了刘兰芳悲剧命运的推手。

五、刘兄

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刘兰芝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于刚遭遇“遣妇”,又遭遇“逼嫁”的刘兰芝来说,才出虎口,又要入狼穴,导致了刘兰芝生而无望,怀着满腔愤愤了却了自己的人生。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是:

1、焦仲卿,性格矛盾复杂,虽忠于爱情,却软弱妥协。

2、刘兰芝,善良、有才、温顺、勤劳。

3、焦母,为人刚愎、蛮横,自以为是。

4、刘母,封建思想重,性格懦弱。

5、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

文学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