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的原因如下:
三大军事惨败使蜀国大伤元气。穷兵犊黩武使本就弱小的蜀国国力耗尽。不用“人谋”和“人谋”上的失策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变数。人才的匮乏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加速了蜀国的灭亡。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让蜀国孤立无援。魏国的强大也是蜀国灭亡的原因,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综合实力最为雄厚,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三国蜀汉政权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了。刘谌悲痛万分,杀死自己的妻子儿女后自杀了。刘禅敕令姜维投降,将士们大怒,拔刀砍石,不得已投降。
一切都这么突然,炎兴的年号刚起用,曹魏的铁蹄便已踏入成都,所兴者也从火德汉室变成了司马炎。蜀汉政权五十年间不知遭遇多少磨难,都挺过来了,何以在这一次一朝倾覆?若非积弊已久怎会如此?
我们有必要来梳理下蜀国灭亡的原因。
1 姜维在汉中地区的战术布置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汉中地区是益州北方最重要门户,自古就有"无汉中就无益州"的说法。本来汉中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的曹操和刘备都是花了很大气力才艰难拿下来的。
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曾经亲自率领十多万大军攻打汉中,蜀汉大将王平当时以不满三万守兵采取这种方法成功的守卫了汉中。可是在姜维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之后,他认为以前的方法是可以御敌,但却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战果。
如果把敌人引入到汉中的腹地,然后四面据点人马出动以夹击和骚扰之,就可以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最后反而把大部队拉到西北的汉中去屯田,结果是由于在汉中双方兵力悬殊城门大开,所以钟会就迅速的占领了汉中,造成了蜀汉政权在这次战役中从一开始就陷入很大的被动。
2 黄皓掌权。幼主对黄皓还是比较的宠幸,不过由于朝中大事大都是诸葛亮一手在支撑,黄皓也没有本事去搞什么名堂出来。等到诸葛亮死后,黄皓便开始处处阿谀奉承,一心想着往上爬,不过由于董允对于黄皓这种奸宦是相当的排斥,所以总是会斥责黄皓,黄皓也一直都没敢惹事。董允死后陈袛接班,而陈袛对于黄皓并不反感,反而是互为表里,之后黄皓便开始有了能力把弄朝政了。
镇将军陈袛死后,黄皓开始专秉朝政,他在刘禅面前不断进谗言,黄皓也是不断地打压异己,刘禅的弟弟刘永看不上黄皓,黄皓竟然能让刘永近十年见不到刘禅。刘禅对于黄皓把弄朝政并不过多在意,往往是听之任之。
诸葛亮的失误
3 其实诸葛亮也犯了错误,那是启用马谡的失误,街亭之战马谡犯了很大的错误。这虽然是马谡个人的失误,但也可以说是诸葛亮没有想到马谡会犯这样的错误。
街亭之战失败,令到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日后蜀汉数次北伐亦未能获得比本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影响,而且本次蜀军大败,对本来已因夷陵之战元气大伤的蜀汉有较大的影响。
其实,古代国家因为各种各样因素缠绕,最后导致灭亡,这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积累后循序渐进推动导致的。
你认为什么才是蜀汉灭亡最大的原因呢?
蜀国是怎么灭亡的?
国时期,蜀国在各方面的实力是有着天使敌人和优势的,不然在众多的诸侯混战中中也不会崛起而三分天下。很多勇猛、实力超凡的大将都在蜀国麾下效力,有名的就是以关羽为首的五虎,每个人的本领都会让对手所忌惮,有的甚至就是闻风而逃,不敢照面。在谋事上,有诸葛亮这个神机妙算的军师,观天象,知人理。那为什么蜀国的寿命这么短呢?蜀国的灭亡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很多的事情胶着在一起1首先,就是常年累月的打仗、动乱。一个国家要想有着好的发展,必须有个安定的环境,百姓必须能够安心生产。在刘备时期,国家刚刚安定,需要休养生息,但是却选择了继续进行了多次的战争,那个时候的战争全部是靠的人力,没有什么先进的机器设备,所以士兵的来源就是征兵,这种现象在刘备死后更加严重。如此连年作战,国家的根本都要掏空了,后果就是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社会动荡不安。其次,就是后续力量青黄不接。刘备时期人才济济,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神话,什么千里走单骑,孤身闯敌营,单刀赴会等等,都是对这些英雄的美誉。然而,随着这些将才的逐渐流逝,诸葛亮没有及时补充新鲜力量,没有及时吸纳新的人才,这种吃老本的观念最终会导致人才缺乏,国家实力逐渐就会消退2 ,除了人才逐渐缺乏,在人才的的使用上也有欠缺,最明显的就是马谡的安排。马谡本是一名嘴上谈兵的秀才,并没有什么作战的经验,但是诸葛亮却认为这个人在平时的交谈中显露出知识面很广,懂得也非常多,对于军事的看法也很有道理。所以诸葛亮认为马谡是一位难得的将才,所以把街亭这么重要的位置分配给了他,从而直接导致了街亭失误。大家都知道,用兵或者任命将军这方面是讲究策略的,要让合适的人担任合适的职务,方能事半功倍,马谡只是理论上有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实际作战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什么战争会按着你的套路来的。就连刘备都叮嘱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可用,但是诸葛亮太清高了,认为自己的眼光不会有错,直到街亭失守,诸葛亮才醒悟,但是已经为时已晚,只好挥泪降罪了马中大
3谡还有就是诸葛亮的专权,这个应该是导致蜀国灭亡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因素。说诸葛亮专权或许不太合适,毕竟诸葛亮没有什么要反叛朝廷的蛛丝马迹,即使有,也是其他大臣看不惯他的独断专行罢了。不过,诸葛亮把持着朝权这个是有目共睹的,或许是受刘备临终前的嘱托,好好辅佐刘禅,诸葛亮对刘禅可谓了用尽了心思,还会派人顶着刘禅的日常行踪,这些做法应该是诸葛亮想做到心中有数,毕竟这个刘禅还曾经为我们后人贡献了一个四字成语:乐不思蜀。对于诸葛亮的这些跟踪安排,刘禅心里可不是这么想,他是认为自己才是根红苗正、正儿八经地皇帝接班人,在继位的初期,自己没有经验,诸葛亮可以辅佐没有异议,但是在多年以后,权力仍然还是在诸葛亮的手中,这就让刘禅心生怨气了4 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才会想拉拢一批拥护自己的势力,但是诸葛亮的根基太雄厚了,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撼得动的,因此退而求其次,才会让一个宦官成为自己的心腹,留下了千古遗憾。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烂泥巴扶不上墙的刘禅,诸葛亮五丈原与世长辞,刘禅就给了宦官黄皓很大的权力,导致了黄皓的蛮横霸道。对手再次来犯,并没有当机立断组织实施可行的作战部署,而是愚弄妖术,隐瞒了对手来犯的消息,错过了最佳的抵御时期。因而让邓艾率军插入营中,导致军心打乱,战斗力削弱了一半;如果这个时候蜀军及时调整战术,面对孤军没有后援的邓艾军队是可以反败为胜的,但是,这个时候的蜀国已经是没有了精神力量支撑的散沙,军心不齐,失败已成定局。
蜀国为什么会最终走向灭亡
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历史上的姜维是象后人所评价的“粗有才略,穷兵黩武”的人吗?先让我们来仔细的看一看姜维的北伐。历史上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义所说的九次。其中胜利五次,相持四次,兵败两次。战线已从孔明时的五丈原、子午谷推进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当时魏蜀的实力来看,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易了。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实际上这种战略也是完全正确的)况且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独力支撑,他身边可以称之为将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通过11次北伐,将曹魏遏止于秦岭一线,使其在30年里没有对蜀汉发动一次进攻,并且一直处于战略防守,实在难能可贵。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其实这种观点实在是大错特错。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更不要说孟昶“十七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英雄”了。况且诸葛亮死后,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太过张狂。董允过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然后加以谋害。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使司马昭叹日:“姜维屡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公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由于后主听信师巫之言,不肯按姜维之言派廖化守阴平、张翼守阳安,只在宫中饮宴欢乐,而黄皓竟隐匿告急文表(此人后被凌迟真是死有余辜),致使汉中天险被钟会一攻及破。汉中已失,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可惜他没有听从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不过他也无人可派。自己这大将军都只能在沓中避祸,何人又能在朝中调动兵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了一点,要不然……钟会十六万大军在姜维八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马貌之军,绵竹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江油、绵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我认为这个指责太过牵强。绵竹一破,天险已失,姜维此时撤保成都无异于自掘坟墓。况且成都投降之后,姜维才知道情况,如何能撤兵回救呢?应该受到指责的是那个江油守将马貌和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邓艾出摩天岭时不过两千疲惫之师,江油守将马貌只需略有提防或束兵严整,邓艾必死无葬身之地。再说诸葛瞻,他不仅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当江油城破后,他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也无须向东吴求救。只要姜维得知后,派廖化、张翼等帅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剑阁,自帅本部大军数万来救,棉竹之围自解。邓艾不过自帅本部3万人马孤军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线,在江油也没有休整,已是疲惫之师,只凭一口力气。邓艾只能依靠速战,疾入成都,从而占据主动。他害怕正是蜀人据前山之险以待姜维。他说:“……倘被蜀人据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迁延日久,姜维兵到,我军危矣”。所以他写劝降书激怒诸葛瞻,诱其决战。两军对决,诸葛瞻那里是老谋深算、旧经沙场的邓艾的对手。邓艾一击而胜,然后轻取成都。唉!诸葛瞻呀诸葛瞻,你一死以留全名,只是辜负了你父亲一生的心血呀!后主既降,剑阁成了孤军。姜维不服输,他要兑现与诸葛亮的承诺。在国破主降的情况下,他唯有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合这个唯一的条件来博一下,作为一名智将,来施展他个人舞台上最后的一次奇谋!诈降!!!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然后策动钟会谋反,抵抗司马昭派出的增援部队,最后除去钟会,复兴蜀汉。由于钟会行事不密,军士哗变,姜维、钟会、张翼皆死于乱军之中。而姜维更是死后被剖尸。姜维那绚烂的一生也就此结束,时年五十有九。姜维其实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国君都降了,他本来就是魏将,他为什么不可以降!但姜维没有降。姜维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样自杀来博个忠烈的名声。他没有。他已经五十九岁了,在当时已算垂垂老矣,投降可以换来平安的生活,自刎可以博得忠臣的赞誉。但是他没有!他还要奋起一博,虽事败身死,三族尽灭,姜维始终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奋斗到了最后一刻,正确地说直到姜维倒下的那一刻,蜀汉才算是真正灭亡……历史是公平的,它让那些酸腐文人的笔墨无法阻挡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忠信智勇皆备的,为蜀汉献出自己毕生才能的姜维——姜伯约。西蜀之亡,非亡于他人之手,正是亡在被鲁讯先生称为“智而近妖”的诸葛武侯手上。当年刘玄德在日,仁义之名满播天下,虽然他本身只不过是个虚伪的伪君子,但无可非议他在当时吸纳了一大批顶尖人才。徐州城破,关云长投降后被汉相曹操封以高官厚爵,日日宴赏,可是在听到刘备的消息之后依然抛下好友张辽、徐晃等人夺关斩将而去;张永年、法孝直等人都是西蜀重臣,但却主动向刘备抛出绣球,引他入蜀灭亡旧主刘璋,其号召力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前半生虽然穷困潦倒,东投西靠,却始终未如二袁、吕布等无能之辈般被曹操逐一歼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自称如鱼得水,在开始的时候,诸葛亮确实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当时武侯只能出谋划策,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刘先主手上,所以当时刘备阵营中的诸多名将得以人尽其用,如张翼德义释严颜、黄忠定军山大破夏侯渊、赵子龙威震汉水、关云长水淹七军等战役,张、黄、赵、关等人接到作战指令之后自行决策出战,灵活自如,所以当时西蜀建国后形势一片大好。好景不长,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取荆州,魏吴联兵大破关羽。对荆州来说,防卫更加稳固,既可以为蜀中的诸葛亮争取准备时间,也逼迫魏国必须以更多的兵力、更大的关注来防守其都城许昌,从而削弱魏国在陇西的统治力量,战役的目的已经达到。此时若回军荆州,蜀国不但占尽天时,而且可以威慑吴国,荆州一旦重军把守,吕蒙岂敢“白衣渡江”?而关羽的自大使其认为“灭魏兴汉,非吾其谁?”不愿甘当配角,这就注定了麦城之败。刘备出兵伐吴却被陆伯言火烧连营全军覆灭,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上台之后大包大揽,文治武事事事亲力亲为,严重影响了接班人的培养,他又痛感于汉之覆灭,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主张,可是他矫枉过正,令蜀汉的人才政策出现了严重失误,不但没有纠正刘备时期重出身的毛病(典型就是赵子龙,终其一生,战功无数,出征时的职务却都不过是中护军之类,打仗有份,分功无份,而且不单刘备在日封官远比不上与刘备有兄弟之情的关张、出身名门的马超,就连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封谥旧日文臣武将也没有他的份,到最后还是姜维等人连名上书才为他争取到身后的荣誉),而且将人才品行放到了才干之上,重用的董允、蒋琬等文官虽然不是无能之辈,而且一个个清正廉明,但距离治国之才却相去甚远。马谡是当时蜀少有的智谋之士,可以成为一流的军师,可武侯却让他和自己一样当了大将,失了街亭明明是自己用人不当,却推罪马谡,上演了一出“挥泪斩马谡”。而他带兵出征时每每故弄玄虚,搞得手下众将只能听令行事,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像魏延献计奇袭关中就被他断然否决,结果六出祁山而无功,最后自己也被司马仲达拖死在军中,临死还疑心魏延有谋反之心,遗计给杨仪杀了魏文长。李严本是蜀中大将,因为犯了过失被诸葛亮打入冷宫,诸葛亮死后李严自叹终身不能再得复用,可见诸葛亮的家长作风,他贬的人就算自己死了也没人再敢起用。诸葛亮死后,因为他的人才政策,蜀中除了姜伯约之外,已经再没有其他出类拔萃的人才。反观曹魏,当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陈孔璋为袁本初作檄文大骂他一家三代,袁绍被没后,孟德却以“此可愈头风”为由将他收入帐下。当年为敌兵所败时他说:“唯魏种且不弃孤。”魏种却偏偏举全城向敌军投降,及至之后他生擒魏种,左右请杀之,他却说:“唯其才也。”又释而用之。虽然在对待张松的态度上出现失误,令自己一统天下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他成功的人才政策却一直在魏和之后的晋得到了延续。邓士载出身贫寒,在魏却连受提拔,总督诸军抗蜀,令姜维不得越雷池一步。到晋伐蜀伐吴时,晋依然人才辈出,遥遥领先于蜀吴。
三国演义中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从历史资料和文献上来看,蜀汉政权相对东吴政权来说,地理条件更加闭塞险要和易守难攻,又有诸葛亮和一干武将及其继承者,但却在吴之前被灭。可以捋一捋其深层原因:
1、人心向背:前期人心思汉,曹操挟天子,刘备“兴复汉室”;后期,曹丕篡汉,人民也对汉没了归宿感,蜀汉失去政治优势。
2、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和蜀汉在夷陵之战的惨败,造成诸葛亮著名宏伟的隆中对计划无法实现其伟大的战略意图,并且以此为转折点,蜀汉政权开始由鼎盛时期走下坡路了。
3、蜀汉主要领地益州地处相对闭塞落后的西南偏远地区,无论从人口、文化、资源、军力、人才等等方面,都比不上中原的曹魏和江南的孙吴。
4、初期蜀汉政权建国时候的人才到后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现了严重缺乏人才的局面。
5、蜀汉政权在战前的军事上和心理上的准备都很不充分。
6、蜀汉后期在政治上已经趋于腐败了,尤其是在后期的贤臣蒋琬、董允和费祎先后去世之后,姜维又长期带兵在外主持北伐曹魏的事宜,朝廷中已经没有贤臣辅助。
7、到了蜀汉政权的后期,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势力和外来势力之间的历史矛盾一直就很深。
8、诸葛亮去世,北伐失败,之后姜维再北伐,又失败,损耗了蜀汉有限的国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
9、姜维在汉中地区的战术布置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汉中地区是益州北方最重要门户,自古就有“无汉中就无益州”的说法。
10、战略错误,吴蜀交恶,各怀鬼胎;最后关头,吴隔岸观火,甚至还想分一杯羹,最终自取灭亡。
蜀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政府的腐败和当权者的无能,让民间各路英雄纷纷起义。国家各地,一月之内,大大小小的战争不下十次。 整个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生活过得疾苦。在这么多的起义当中,大家熟知的应该要数张角起义,张角是河北的一个小农民,他不服当权者的管理。于是创立了黄巾军,认为自己才是解救百姓的救世主。
张角的起义,也推动了三国的发展。在他之后天下大乱,朝廷没有兵力去讨伐他们。于是朝廷做了一个更昏庸的事情,就是下诏允许各州义士可以进行招兵买马。这一做法不仅没有缓解当时的问题,还彻底将朝廷推到了风尖浪口。最后,各路诸侯纷纷起义,再加上朝廷的压制,张角的起义失败了。张角三兄弟也被朝廷所杀。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时实力比较强的董卓,窃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的果实。讲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董卓这个人非常的残暴,并且独断专行。像董卓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做当权者的,是不适合管理国家的。所以说董卓刚上任没多久,朝堂内外就有很多人对他十分的不满。后来记恨董卓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最后董卓也被自己的部下所叛变,而害死。董卓死后,最大的军阀就要属袁绍了。
当时的天子迫于压力,偷偷地逃离了京城。而袁绍呢,他并没有想管天子,所以也没有奉召去把天子找回来。最后天子又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抓到天子以后哈哈大笑。于是曹操抓着天子,用天子来要挟各路诸侯。一时间,各路诸侯纷纷起义,闹乱不堪。袁绍看到以后,心里非常的不痛快,心想:"你曹操算个什么东西,竟然也敢来要挟我!"袁绍一气之下带了自己的百万大军去讨伐曹操。临行前还大言不惭地说道:"我这次去就是要把曹操的首级取来。"
但是曹操也不是好惹的,当时曹操的军队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谋士,他的名字叫做郭家。国家提出了一个非常妙的奇招。非常巧妙地把袁绍的百万大军打得四处逃窜。袁绍这个自大的人,终究失败了。经过这一场战争之后,曹操变成了当时最大的军阀,十分的气派。
大家都知道。吴国的当权者是孙权。孙权占据了江东非常富饶的一块地方。可谓是地理位置优越。在当时,除了曹操以外,孙权的吴国可以说是当时的第二大强国。并且孙权是个非常惜才的人,所以当时来他这边自荐的武士和谋士都已经排到了大门外面。但是孙权这个人还是比较与世无争的。他并没有想要参与到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斗。但是尽管如此,他也避免不了要参与战争。毕竟在三国这个混乱的朝政时期,谁都避免不了。
三国之中的魏,蜀,吴三国。相信大家很多人都对蜀国很有兴趣。蜀国的创立是刘备一手打下的天下,他与曹操和孙权不同。曹操是夺来的天下,孙权是父辈留下的天下,而刘备呢?他虽然为前朝的后人,但他并没有像孙权那样的好命,一出生便能继承大统。我们都知道刘备一开始是一个小农民,在集市上以卖草鞋为生。
正因为如此,他才认识了他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认识之后,三人桃园三结义,从此一起发誓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创立吴国的路程可谓是非常艰辛的。从一开始的到处奔波,到后来他因为觉得跟着别人一起,是没有什么好出路的,所以他们兄弟三人才决定自己创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一起努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管理者都只顾着争夺权力、富贵,却从来没有想过百姓的生死。而刘备本身也是一介草民,他也体验过百姓们的穷苦日子,所以在他当政的时候,她便更能的体会到百姓的疾苦。要知道当时刘备带着家人在四处奔波,一会儿到了西川,一会儿到了东边,一会到了北边,一会儿到了南边。最后还是决定在西川扎根,在这里创立属于自己的国家。
后来刘备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国家。,恰巧当时他的谋士,被曹操用一些不好的手段给请了去。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作战,怎么能没有谋士呢?所以当时的刘备,带着自己的小弟关羽和张飞一起去请了诸葛亮出山。因为当时的诸葛亮隐居深山,是与世无争的。具体他们是怎么把诸葛亮请出山的,这我们之后再讲。
诸葛亮的到来,可以说给蜀国增加了一笔非常大的光辉。他一来蜀国就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因此也奠定了蜀国之后鼎力的基础。我们说诸葛亮这个人是一个治国鬼才。那这是为什么呢?从实际来讲,自从诸葛亮来了以后,他把蜀国管理得非常有秩序,百姓也过得很好,国家也步入了富足,军队十分的有力,马匹也十分的健壮。
刘备十分的信任诸葛亮,并把他当做自己的左膀右臂。最后,蜀国的势力也能和吴国和魏国相提并论了,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可以说,吴国真厉害呀!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厉害啊!蜀国渐渐发展到了后期的时候,也就是刘备到了晚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刘备年纪已经大了,没有当时年轻时候的冷静和沉着,也没有那份魄力了。
但是刘备这个人,他却不服老。到了老年的时候,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已经老了。甚至自己还一个人带着军队去攻打吴国。在他眼里,他觉得他现在的势力与吴国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区区吴国,他用他的战术,绝对可以打败。所以说他带着自己的军队却没有告诉诸葛亮。独自一人去攻打吴国的城门。却没想到因为他的一丝迟疑,最后被吴国的军队打的不知道该去哪里,也正是因为那一张他的好兄弟关羽甚至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蜀国也丢掉了自己非常重要的一块领地——荆州。
这一仗大大的挫败了刘备,还差点让蜀国整个国家都搭进去。刘备打到后来变得十分的冲动。即使已经身受重伤,但却依然不听劝,还要吵着去为关羽报仇。他做的一切被孙权看在眼里,连孙权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孙权派了一个使者去蜀国告诉刘备:"刘兄,我劝你不要因小失大,而且你们国家的诸葛亮还不在,你这个时候可千万不要冲动啊!"诸葛亮听了使者的话之后哈哈大笑,他心想:"没想到我刘备没有了诸葛亮竟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这个时候,命运又给了刘备一记重重的一击。张飞被自己的部下所害死,刘备又失去了一个好兄弟。刘备悲痛不已,蜀国也因此一蹶不振,一发不可收拾。很快,蜀国就灭亡了。
最后诸葛亮回来了,他看到已经快要灭亡的蜀国和一蹶不振的刘备。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因为他知道。现在就算是神仙下凡也解救不了蜀国了,曾经非常强盛的蜀国也因此没落了……
蜀国在公元263年被司马昭所灭。
三国时期,蜀国是在公元263年被司马昭所灭。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蜀国为何会灭亡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
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调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