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岁让梨历史上确有其事,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4岁就让梨的孔融,56岁时为何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斩首

孙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美德,至今还在教课书中传颂,但孙融最终却被曹操以不孝为名杀掉了,孙融之死并不真正是死于不孝,曹操杀他更多是由于深层的政治因素

孙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4岁让梨,13岁因为父亲去悲痛欲绝,从小就以孝悌闻名乡里,长大后更是博闻强识,天下闻名,但是孔融的性格却狂放不羁,经常讽剌曹操,他所结交的也都是些像他一样才华横溢轻狂狷傲之士,比如弥衡,杨修等人。

孔融多次触犯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后,就娶了袁绍的儿媳甄氏,孙融就说周武王打败纣王之后让他的弟弟周公娶了妲己,曹操问孔融出自哪本书中,孔融说:根据今天的事情推断,想当然是那样。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带头反对,曹操攻打乌桓时,孔融也对曹操加以讽刺,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荆州,孔融上书反对,孔融的学问渊博,名扬天下,喜欢结交天下英才,他的言论影响力大,做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内心忠于汉室,随着曹操野心的膨胀,曹操已经无法容忍孔融的言行对自己雄图霸业所带来的影响,但又忌怛孔融名气太大,杀他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所以就找了一个不孝的罪名害死了孔融,以杜绝天下舆论的指责。

孔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父母于儿子有什么恩情?父亲当初只是因为发泄情欲才有了儿子,母亲生儿子就像把存放在瓦罐里的东西倒出来一样,倒出来之后两者之间也就没有关系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有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在,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曹操便可以名正言顺的以不孝的罪名杀掉了孔融,连同孔融七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儿子也一起死于曹操的屠刀之下。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的意思 这个故事是怎么样的

孔融是出生于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因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所以他自幼就被教育的非常好。我们都知道“融四岁,能让梨”这个故事,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长大后的故事,他在汉献帝的时候便成为了军中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了北海相,所以又有人叫他孔北海,在他在任的那六年里,政治清明,人才济济,无不称赞。

当下的历史翻案风兴起,有许多人探查历史,翻阅史书,却发现孔融最后因为不孝的罪名被赐死,于是让诸多人怀疑,他幼时让梨与兄长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并非是他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是他经常说一些言辞激烈的话,让人落了把柄。他虽然是曹操门下,但是他性子直爽,喜欢抨击时事,从来不顾曹操的颜面。后来因为孔融与袁潭在北海打仗,他打不过最后逃回了山东,不顾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让曹操心里更是不爽。

本来就与曹操性格不合,他曾在多次公众场合之下嘲笑曹操,再加上他有一次与人相谈,说出了“母亲是瓦罐,而孩子是瓦罐里倒出来的东西,并不需要去感谢瓦罐一样感恩自己的母亲”这样的话,还有就是女人是用来生孩子的工具此般意思的话,渐渐的让曹操记恨上了他。成为了曹操扳倒他,将他杀害的直接证据。曹操的这个方法,可以说是非常的狠毒,孔融是儒家学派的传承人,最后却因为伦理纲常被杀害。最忌惮人言,最后却毁于人言,实在是让人可惜。

你若说孔融不孝顺,在情理上又是说不通的,他自小就知道与兄长分享。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曾经因为悲伤过度,身体透支,无法站立,必须需要别人的搀扶才能走动。你若说他不仁不义,他曾经在哥哥的朋友危难之时出手帮他,既保留了对方的颜面,又能延续对方与自己兄长的感情。

有人说孔融根本没有发表过不当的言论,而是曹操为了杀他为他安上的罪名。一个出生于儒学世家,天生懂得尊师重道的人,不会因为不孝而去触犯世人。但另一方面他又性子直爽,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我们虽然怀疑事情的真相,却也尊重历史。他谦虚礼让是事实,曹操的动怒,群臣举报他的“失德”,最后让他失去了性命,也是事实。

1、“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2、故事: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