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二人并不是兄弟,生活在不同的朝代。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孟子简介 孔子和孟子的关系是什么?

孔子和孟子:经常有人说,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其实不然,两人相去百年,相通而又相别。那么孔子和孟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孔子

孔子孟子的简介之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

孔子孟子的简介之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孟子是子思(孔子之孙孔汲)的弟子,而子思受业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所以也说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孔子与孟子相隔百余年,当然也就没有师生之谊了,但在儒家传统中,他们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孟子是不是孔子的徒弟?

孔子和孟子不是师徒关系,他们相差一百年。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嬴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来源:醒狮国学

不是。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所以他们不是师徒关系。

1、孟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2、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扩展资料: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一个“仁”字。据统计,在《论语》里,“仁”字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于“仁”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和阐释,但最核心的说法就是“爱人”。

有了爱人之仁心做基础,才能践行忠、恕、孝、悌等德行,才能建设、实施礼乐制度。同时,“仁”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仁学的追求目标之一是培养君子人格。

此外,孔子也把“仁”的概念扩大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德治”。

孔子为儒家思想这座大厦打好了基础,描绘了蓝图。而孔子殁后百余年,给儒家大厦添砖加瓦的孟子诞生了。

和“王天下”比起来更乐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于是也选择了退居讲学,并和弟子共同撰写了《孟子》一书。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政治领域,他对孔子的“仁”学做了继承发展,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即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统治者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要保障人民权利,使人民生活安定。孟子还说,君主只要实行王道,赢得民心,就可以不战而服万国,无敌于天下(所谓“仁者无敌”)。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