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弟子的言论包括学而时习之、学思并重。
一、学而时习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学”就是接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
二、学思并重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
孔子教育弟子的名言
孔子教育弟子的名言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丘 《论语》
3、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 《论语》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2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2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27、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29、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3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3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论语》
36、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37、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3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
2、因材施教
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惹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3、善于启发,循循善诱
孔子主张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
轶事典故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如何教育弟子
一言难尽,总的来说就是十二个字吧——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孔子非常喜欢把自己的弟子相互比较,而且是当着众弟子的面进行比较,也不介意弟子们拿他跟别人比较。比如,有天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问子贡,他(子贡)和颜回相比如何?这个颜回是孔子弟子之中道德与品性方面的楷模,后世称为“复圣”。子贡回答说,我哪能跟颜回相比呢,我只能见一而知二,颜回却能见一而知十。孔子听了后就说,你确实比不上颜回,连我也比不上他。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说子贡不如颜回,这是非常伤子贡自尊心的做法,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的学生们也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师父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习惯了拿自己和别人相互比较,承认自己的缺点,承认人家的有点。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所以感到羞耻,而后奋勇直追,赶上他人,甚至超越他人。当一个人将多个人的优点累积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这个人就十分了不得了,这就叫博采众长。
孔子小时候没有贵族身份,当时的官学只收贵族弟子,于是孔母就将孔子送到周室的一位官员门下读书。孔子在这里遇见周室一位乐师襄子,他向襄子学习乐艺,襄子说他的琴艺已经可以了,但孔子认为自己的乐艺还是不够好,于是他坚持学习、练习,直到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超越了老师襄子。所以,孔子后来说,他最大的特长就是向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惯于拿自己跟他人比较,客观上承认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
孔子能从一个贵族身份都没有的人,能做到鲁国大司寇(相当于现在一国最高法院的院长),并广纳三千弟子,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拥有这种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的品质。所以他用这种方法教授门徒,也是自己实践得来的经验。需要强调的是惯于比较有三种形式,一是拿自己跟身边优秀的人比较,二是拿自己跟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比较,三是自己跟之前的自己进行比较。一个人不断向周围优秀的人学习,博采众长,这个人就会慢慢变得比周围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这已经是难人可贵。到了这个地步,这个人就要开始向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学习,这是要达到登峰造极的层次。而自己跟自己进行比较,则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持续进步,自己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大。
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含有惯于比较之意的言论。前者是跟他人比较,学习人家的优点;后者是自己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较,看看自己有没有不当的言行。
说到这里,恐怕又有一些惯于自我逃避的巨婴来嘲笑我,控告我提倡模仿他人,这样是不自由,不个性。请永远不要耻笑效仿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人,自己效仿他人也好,向他人学习也好,自己并不会变成第二个他人。举个例子,我们读了三个思想家的书籍,并将书里的思想提炼出来,结合自己生活的时代,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形成新的思想。这个新的思想确实有这三个思想的影子,但也必然会有许多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练习书法也是如此,就算学他人书法,最后还是会慢慢自成一家。
再说说现在吧,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学家,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教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这些人总是强调父母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在教父母毒害自己的孩子。请问,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同事、同学?如果在座的有这样观点的人,我只能说您的孩子真可怜,他那么小,那么年轻,阅历那么少,他需要的是父母+家庭教育的老师,不是要您这么一个社会老油条级别的朋友。您的目的是将孩子教养成才,和这个目的相比,那点渺小的自尊心算得了什么啊。您现在无比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他总有一天会面临比较,他会拿着您和他人的父母进行比较,别人也会拿着他和另外的一些人比较,比如谈对象、相亲、工作求职、职业晋级、婚姻等等,哪里没有比较。您把他教成个“玻璃心”一样的人,到时候面临比较,遭遇打击,他就自我逃避,不敢面对自己比他人差劲的客观现实,甚至一味觉得别人有眼不识泰山,天天喊着自己要自信云云。请问,怪谁?怪您啊,是您教出来的嘛。
当然,像这种“你看看隔壁小明又考了班上第一名,你争点气啊”的话要尽量少说,您是教育孩子,而不是向孩子耍脾气。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比如,孔子拿自己和颜回比较,自己承认在道德品性上不如颜回,要向他学习。这就是为门徒立榜样,进行言传身教。做父母的要亲身实践来引导孩子,训练出他自觉惯于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的思维,并继续完善“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的整套逻辑。如果只会斥责孩子,如果自己都不成样子,那何以教他啊。就像有些父母自己窝在沙发里一刷抖音就是几个小时,却叫孩子少玩手机……
孔子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弟子的?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