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古代讲究六艺,所以他肯定会武,况且孔子收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子路的,子路在成为孔子弟子之前是一个匹夫,只会耍刀舞枪的武夫,孔子最后跟他谈论了一些文武方面的知识,便收子路,后来成为了他的一个著名弟子。所以说孔子也是会武的。
孔子是不是文武双全的人?
是孔子武功高强,这在《史记》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就在夹谷会盟的时候,孔子提剑杀死了企图对鲁国国君动手的人。孔子的父亲是万人敌,孔子本人身材孔武,精通“六艺”。当时的“六艺”包括骑马、射箭这样的军事技术。春秋战国,混战的年代,孔子没点身手,随便一个匪徒就把他料理啦,怎能周游列国呢?其实,古代很多的文人都是文武双全。李白会剑术,辛弃疾是武林高手。就是最好的例证。孔子后人回应濮存昕质疑 历史上的孔子的确会武功 3月7日,濮存昕称,他之所以辞演《孔子》是觉得剧本中孔子会武功是对孔子的恶搞,甚至建议对该电影“群起而攻之”。3月9日,孔家第75代直系子孙、孔家滕阳户掌门人孔健在日本接受了腾讯娱乐的电话采访,他表示,历史中的孔子的确会武功,他已经看过了电影版《孔子》的剧本,其中武打部分大概占到四分之一,他认为,这个剧本并没有象濮存昕说的那样是在恶搞孔子。孔健称,历史中真实的孔子是文武全才。孔子精通六艺,其中的“射”(射箭)和“御”(驾驶战车)就属武艺部分。《礼记射义》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在今山东曲阜孔庙西侧),盖观者如堵墙。”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孔子射箭的技术是很高明的,所以才能引来很多人围观。而《论语子罕》则记载了一则事例,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与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孔子在自己特长一项填的是“驾驶战车”,也说明了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文弱书生。孔健认为濮存昕之所以会认为孔子会武功是一种恶搞,这个与历史上孔子长期被刻意的妆扮有关系。孔子本是一个鲜活、有趣、活泼的人,但几千年来一直被打扮成了一个尴尬、拘束、不会笑的人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起来孔子会武功会给人们那么大的震动。孔健感叹道:“孔子活得太累了。”作为孔家后人,孔健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孔子还原成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孔子笑起来,中国才能笑起来。孔子哭了,全世界都哭了。”孔健还认为,毛泽东批孔,其实是批伪孔子,还原真实的孔子。他认为毛泽东比谁都喜欢孔子,毛泽东批孔只是为了揭开孔子的画皮而已。
孔夫子文武双全吗?
吕氏春秋上说,孔子之劲,可举国门之关,而不以力闻,可见夫子确实是文武双全。(转)
孔子被尊为“文圣”,其军事才能被其辉煌的文名所掩盖,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以至“孔丘知礼而无勇”(《左传·定公十年》)的偏见至今未泯。其实,孔子本是文武全才,他不仅膂力过人、武艺超群,而且对于军旅之学也颇为精通。
论孔子的军事才能,当从其父亲谈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材魁梧,骁勇善战,以军功升为陬邑大夫。《左传·襄公十年》记载:晋国组织鲁、曹等诸侯联军攻逼阳,逼阳守军开城门而暗置悬门,诱其部分入城放下悬门,企图围而歼之。关键时刻,叔梁纥挺身举起沉重的悬门,直到入城联军全部撤出,才撒手而退。主帅孟献子引《诗》称赞他“有力如虎”。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先秦1尺,约合今0.66尺,若按此折算则孔子身高约2.112米。《吕氏春秋·慎大》也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可见孔子虽无意以勇力成名,却也像其父亲一样身材魁梧、膂力过人。
除膂力过人、武艺超群外,孔子对军事也颇为精通。在诸侯攻伐不已、战争不断的春秋之季,要实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政治理想,不重视军旅之学是不行的。《史记·孔子世家》记孔门“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72位高徒对于射、御也是精通的;又记“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性之乎?学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可见孔子不仅自己精通军旅之学,也向弟子传授武艺等军旅之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武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也并非出于偶然。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奉行“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其军事知识与礼乐文献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孔子精通军事,却并不好战:“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他对于战争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反对鲁莽行事、打无准备之仗,更反对欺负小弱的不义战争。《论语·卫灵公》记卫灵公问阵,孔子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郭老《十批判书》据此说孔子“是文士,关于军事也没有学过”,其实是误解。卫灵公穷兵黩武、内政不修,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孔子不愿与其谈论军事,是因为反对不义战争。从孔子支持和赞扬冉有指挥抗齐,又坚决反对季氏伐颛臾(《论语·季氏》),则可进一步看出他对于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鲜明态度。
孔子曾说:“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步涉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强调面对战事要小心谨慎,“好谋而成”指积极谋划、争取胜利。这种不轻易言战,为正义而战、战则必胜的态度,可谓深得战争之道。他还说:“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礼记·礼器》)孔子奉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向来反对说大话。他讲“我战则克”,绝非盲目自诩,既有他自身综合素质的依据,也有“夹谷之会”和“堕三都”等史实为证。据《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年,齐、鲁之君在夹谷会盟,孔子主持“相礼”。他要求事先做好军事准备,当“莱人”持兵器“鼓噪而至”时临危不惧,一面号令“士兵之”(将士们拿起兵器打击他们),一面登坛不失礼节而又义正辞严地责其“非礼”,迫使景公挥退“莱人”,挫败了齐国君臣暗中指使“莱人”劫持鲁君的图谋,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也使齐人从此改变了“孔丘知礼而无勇”的看法。定公十二年,在“堕三都”过程中,孔子又指挥平定了公山不狃、叔孙辄的叛乱。这些足以证明,孔子“我战则克”所言非虚。
孔子军事上的深谋远虑还有一个例子,当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于古稀之年“沐浴请讨”。今之论者大都只说他是为了卫护“君君、臣臣”之道。其实细读《左传》可知:在孔子自卫返鲁前后,齐、鲁战事频繁,鲁国屡被强邻所欺。陈恒弑君、齐国内乱,是鲁国改变受欺负被动局面的难得机遇。孔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郑重其事地再三请讨。当被问及“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时,他精辟地分析道:“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左传·哀公十四年》)陈恒弑君(很快转为“窃国”纂位),实乃冒天下之大不韪,遭道义谴责的同时,遭诸侯军事干涉的可能性也极大。只要鲁国坚决伐齐,通过外交努力,获得诸侯响应当不是难事,胜算很大。可惜鲁君目光短浅而坐失良机,而齐国陈恒却抓紧扭转危局,渡过危险期,遂使后来鲁为齐灭成为无可改变的定局。
孔子很壮吗
孔子的身高超过一米九,《淮南子·主术篇》上讲:孔子“足蹑郊兔,力抬城关”。意思就是孔子跑起来能追上野兔,孔子一个人就可以把城门给抬起来。历史中真实的孔子是文武全才。孔子精通六艺,其中的“射”(射箭)和“御”(驾驶战车)就属武艺部分。
《史记》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就在夹谷会盟的时候,孔子提剑杀死了企图对鲁国国君动手的人。
所以,实际上,孔子是文武双全的圣人。
历史上的孔子是武艺很高强吗?
孔子是武艺很高强我们现代人,由于自己所生长的时代与环境,看惯了一些人物与事情,便以为古代也如我们现在一样,其实是大谬不然的,拿孔子来说,可能有人会把他想象成一个谦谦君子的模样,所以想当然地认为他不会武功。其实,有史记载,孔子不但会武功,并且他确实是武艺高强的呢!
这里讲几点,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材魁梧,膂力过人。据《左传·襄公十年》记载:有次叔梁纥举军被围困于敌城内,叔梁纥曾举起悬门(城关门),至自家军队全撤,才撒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其长算来约合今2.112米。《吕氏春秋·慎大》则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可见孔子也是身材魁梧、膂力过人的人。(力抗鼎举闸,非武功为何)。
龙共子在有关文章里已说过孔子是身通六艺的大师。关于六艺这里就不重复了。
儒家典籍《礼记·射义》里说:“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可想其射艺。没有一定的修为,你想有观者如堵墙的可能吗?其武艺(射技亦古代武艺之一)之高强自不必说了。
《论语·子罕》子曰:“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这执御就是驾驭战车之术。
我们通常会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驷马就是用四匹马平排驱动进退的战车。而御者技艺的高低,将关系到将士的生死和战争的胜负。可见其难度之高。而一般的赶车称“仆”,《论语·子路》就有“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的才可称为“御”。这些直接用于战斗的技艺,难道不是武艺么,并且孔子能够有本领调教那些暴躁顽烈的马匹,使其进退有度,还能犹如舞步之优美,非有相当的武功修为,能训服顽烈之马吗?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性之乎?学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后来吴起成了与孙子齐名的“武圣”。有没有一些关于孔子武艺军事方面的信息呢?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以武艺称呢?你看“子不言‘怪、力、乱、神。’”则其一身不会以力气称夸于人的,且当时无道之君,也有问以军事的,孔子则答以仁义,难道他真不知军事吗?看了相关的文章,你就会明白,这里就不讲了。
孔子是文武全才,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骄傲,(要与后来人们所认识的仅仅文化意义上的孔孟之道区别开来。)他是我们古代文化中集文武大成的大师级的人物。
孔子不仅以他的仁道与礼仪的儒家之学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除了在文化意义上的成就而外,人们容易忽略或者忘记的是:孔子确实是个武艺高强的人。
孔子只是个文人吗?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提到孔子,我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圣人”、“文人”,而人们印象中的文人总是柔柔弱弱的书生样,孔子流传下来的画像也多是老态龙钟的模样,我想许多人可能误会了孔子的形象。孔子是路过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文,在我国古代,不乏使用祖先字为姓的先例,孔子的姓也是出于这种原因,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姓孔氏,主要是秦汉之后姓氏无别,所以司马迁才说孔姓“孔”。
而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夫,位高权重,唯一的缺陷就是他的十个孩子中,有九个女儿,唯一的儿子还是个瘸子,这让他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抬不起头来,于是他决定再生一个儿子,带着他的妻子来到尼丘山求神拜佛,不久后其妻怀孕,生下了孔子。
叔梁纥认为孔子是在尼丘山求来的,便给他起名为孔丘,因为他在家中排第二(女儿不算),所以字仲尼,仲为排行老二的意思。
说道叔梁纥,就不得不说他的勇猛,据左传记载,晋国组织诸侯攻打倡阳,鲁国一同参战,倡阳的守军故意打开城门引诱敌军,实则在城门的上方设置了悬门,企图等部分人进来之后,采用围歼的办法,关键时刻,正是叔梁纥挺身而出,举起厚重的悬门,直到入城的联军全部撤出,他才松手。
而孔子充分继承了他父亲勇猛过人的这一点,史书记载,他身长九尺,不仅身材魁梧,力气更是大到非比寻常,“列子”中说,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就是说,孔子的力气大到一个人能把城门的上的锁门的木杠给举起来。
而作为贵族子弟,学习六艺当然也是孔子的必修课,礼乐射艺书数样样精通,其中射箭最为重要的周礼之一,也是天子招贤纳士必考的项目,据说孔子射箭的时候,围观的人都形成了一堵墙,可以想象孔子精湛的射术是多么的出名。
“淮南子”中提到孔子善于奔跑,奔跑起来,能够追赶到捕捉到兔子,可见其体力也非常人可比,但要说他最精通什么,可能就是“御”了,御同样属于周礼之一,此处的御为驾车,春秋时期打仗,多是以战车为主,“御”是士兵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见孔子不仅在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自身身体素质方面也同样高人一筹,所以他的形象绝非是那种矮小瘦弱的儒生,而是魁梧高大的文武全才。
孔子就是典型的文武双全的例子,他充分的证明了,文人并不代表着文弱,穿上战袍,他们同样也是战场上一名优秀的士兵,文人不等于柔弱,圣人并不都是老态龙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