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
2、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
3、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4、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
5、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补充: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为什么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是颜回?
孔子之所以最喜欢颜回,是因为颜回的确存在着非常多的优点,不仅仅是学习非常棒,品学兼优,而且还性格非常乖巧,处处守规矩,处处听孔子的话,能够懂孔子的心意,是孔子非常不错的接班人。
一、颜回践行着孔子之道孔子认为道德就是一个人立身的姿态,做人的根本,学习的目的也是要教会人学会为人处世,端正自己的态度,并且自觉去践行,做到知行合一。这一点,颜回做到了,颜回也曾经问过孔子,问他知不知道“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于是孔子回答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人一定要做到处处守规矩,处处符合规范,一般人非常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是颜回却做到了,他毫不犹豫地进行着尝试,曾经过着“一箪食,一豆羹”的生活,并且从来不说什么怨言,他安贫乐道,不过并不是喜欢贫困,觉得贫困没有什么追求乐的,只是不单纯把心思放在追逐名利上面而已。
二、颜回也是非常的聪明颜回不仅仅恪守着师傅的本分,而且学习非常用功并且用心。虽然颜回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他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还有精力放在学习上面。学习的时候注重用心去感受,用实践进行着记忆。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之中,子路,冉求等人步入了社会之后都没有继续跟随着孔子学习了,即使是读书,也无法做到心无旁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精神的可贵之处。颜回在求学期间,不仅仅非常好学,而且没有给自己过多的娱乐活动,把老师教的那些技能统统烂熟于心。
只不过,老天终究还是太过于残忍,不仅仅让颜回天生下来就是非常贫困,而且也没有让颜回拥有一副强壮的身躯,后面不幸英年早逝。如果能够好好地活下来的话,恐怕孔子的言行还有精神,颜回能够完全保留下来,并且给后世留下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颜回好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我国都非常盛行,而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在我国也是家喻户晓的大圣人。孔子一生桃李满天下,弟子多达3000人,而处于3000之首的便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颜回不解善于学习,而且喜欢向尊师提问,对于提升自己他从未停下奔走的步伐。在思想观念这一方面,颜回非常支持自己的恩师孔子,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是最前沿最正确的,也因此颜回会得到孔子的喜欢。
一、行动大于言论在孔子向弟子们传授知识时,别的弟子总是向孔子提出疑惑提出质疑,但是颜回在听课时却从来没有提出过自己的困惑。颜回的这一行为一度让孔子认为他是愚蠢的,但是在之后的交流生活中,孔子发现,颜回总是能将他所讲的理论付诸实践,在不懂的知识上,颜回总是能够自己细心研磨,而不像其他弟子空说无行动,遇到困惑只会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老师身上。渐渐的,孔子便认为颜回是一个非常踏实而又充盈的弟子。
二、虚心请教孔子一生游历过多个国家,颜回便是一位和孔子一起游历各方的弟子,在游历途中,颜回不仅虚心听从孔子的教诲,而且遇到比自己知识深奥的人,无论什么身份,颜回也会悉心听教。即便颜回已经得到孔子六年的指导成人成才,但是颜回还是认为他的道行没有孔子之深,仍然会一直和孔子探讨问题,一直将孔子奉为圣人。
颜回是一个非常朴素能吃苦的人,在他的生活中一单食一豆羹足以为乐。延回追求的是更多的精神食粮,他希望在他自己的勤恳努力中能够达到像孔子一般的非凡成就,他也希望他自己今后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颜回不仅心思敏捷,心中存“仁”,他还非常的正直善良,遇事不惊不慌,镇定自若的查询真相,在深入了解颜回的为人之后,便会觉得他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无可厚非。
孔子有三千学生,为什么最喜欢颜回呢?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这么多学生中,孔子最喜欢的无疑就是颜回了。“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和八个字是孔子感叹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之后,孔子几乎是痛不欲生,仰天长呼“天丧予,天丧予!”跟随他的弟子有不以为然的,就说,老师你真的这么悲痛吗?孔子回答说,不为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谁悲痛?鲁哀公又一次问孔子:你这么多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即使有怨气也不发泄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这么好学的人了。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颜回是鲁国人,字渊,比孔子小三十岁。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你的言行符合于礼,天下人就会都说你是仁德的人。”孔子接着说:“颜回啊!你是很仁德的人。你吃住都很节俭,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你却不改变。
你听我讲课时,感觉你很愚笨,但下课后,你也能够发挥所学,其实你也不笨。用你的时候,你能匡时救世,不用你的时候,就学习修炼自己,只有你和我才有这样的处世态度。”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就全白了,很年轻就去世了。孔子很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越来越和我亲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的回答:“是颜回。他从不把怒火转移到别人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只是他英年早逝,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人了。”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孔子对他说:“你很孝顺。侍奉父母,顺从兄弟。”闵损做大夫的家臣,不要昏君的俸禄。他说:“如果有人来召我,我就逃到汶水以北。”
孔子有三千学生,为什么最喜欢颜回?
孔子弟子三千,却独独喜欢颜回,是因为他学习好,品德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最懂孔子,是他看好的接班人。
1、颜回是践行孔子之道的苦行僧
孔子认为道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要把立德放在首位。学习的目的是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自觉去践行,做到知行合一。所以,思想品德名列第一。
颜回曾问孔子“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从视、听、言、动做到行为符合规范,就是要时时处处守规矩,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可是颜回毫不犹豫地说愿意去尝试。
颜回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并不是喜欢贫困,贫困也没有什么可乐的,而是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要把心思用在修道上,而不是追求物质享受上。
孔子说,只有颜回听他的话,从不懈怠过,别人求仁行仁坚持不了多久,而颜回长期坚持不懈。
2、颜回是孔子弟子中的战斗机
孔子认为颜回是弟子中最好学的人,他死后,就再也没有能够赶上他好学的人。
一是“闻一知十”。孔子的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弟子能够举一反三才会教他新知识,在孔子看来这样的学生已经不错了,但是颜回却是“闻一知十”,聪明的子贡说自己才“闻一知二”,自觉与颜回的差距很远,孔子也说自己不如。
二是“不迁怒,不贰过”。孔子认为颜回的好学表现在不迁怒别人,更重要的是不犯同样的错误。颜回能善于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犯过的过错之后,他不是错误归结于别人,迁怒别人,而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正,不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的人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在学习上,孔子评价颜回说,只看到他不断在进步,没有看到他停止过。
3、颜回是最理解孔子的知心者
颜回对孔子之道能够融会贯通,孔子看到他听课时不提问,笨笨的,私下发现他能超常发挥孔子所教的东西。其实,颜回不问,是因为他理解了,没有什么问题可问的,他融会贯通了,才会去自由发挥。
颜回能够理解孔子之道,与孔子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他们都能够安贫乐道,并且守道坚持如一。孔子说,国家重用时就出来为国效力,国家不用的时候就安分守己,本分做人,也只有颜回与他一道了。
正是由于颜回能够领会孔子之道,坚守孔子之道,得孔子之道之真谛,深得孔子喜爱,认为颜回将是其道的传播者,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当颜回不幸早逝,孔子痛心疾首,觉得上天要了自己的命,对他打击很大,二年后孔子也去世了。
孔子为何喜欢颜回?(一)
孔子为何喜欢颜回?(一)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实核心层面的也就那么几个。孔子为师,既循循善诱,又十分严格,许多高徒都曾挨过他的批评,惟对颜回只有赞许。最有名的两次,一次是“陋巷赞”,老先生的一段话说得很动情,连说了两个“贤哉,回也!”另一次是颜回早逝,孔子悲痛欲绝,这位早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理想碰壁,饱经磨难而乐观坚强的老人竟仰天长啸:“噫,天丧予!天丧予!”由此可见,孔子与颜回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我想,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颜回呢?其实开始时,孔子并没有特别地看好颜回,甚至他怀疑这位在课堂上既不提问也不参与辩论的孩子,是否听得懂?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孔子释然了,原来这是个“学霸”,悟性极高,他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老师讲的知识,而且在言行上还有发挥。看了纪录片《颜子》,我似乎更清楚了一些孔子喜欢颜回的原因。
第一,“自我有回,门人日亲”。
这是孔子的话,是说我自从有了颜回,门下弟子们越来越亲睦了。
仁,是儒学的核心和根本。有弟子问仁,孔子说:“仁者爱人”,颜回问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从不同的视角对仁做了诠释。仁爱是颜回终生的信条,他推己及人,身体力行,广布德泽,首先在自己的团队内,实践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颜子的仁爱决不是一团和气,他是以克己复礼作为行动准则的。为此,颜回常常对同门师兄师弟直言规劝,他曾当面规劝子路:如果勇猛胜过德行,很少有能善终的,以后做事何不慎重些呢?同样,他忠告子贡:自身不讲礼仪,却指望别人对自己有礼;自身不讲道德,却指望别人对自己讲道德,这叫做悖乱。
颜回以自己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子贡也是孔子高徒,社会影响很大。一次孔子问他:你与颜回谁更优秀呢?子贡诚恳地说: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同意他的说法,“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曾参也是孔门高徒,他曾以“孝行”闻名,后著有《大学》《孝经》,他对颜回十分敬慕。他对弟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我友尝从事于斯矣。”这个“昔者我友”,就是颜回。
对于“仁爱”,颜回不仅言行一致,而且持之以恒,这种毅力也让孔子深有感慨,孔子称赞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第二,“孔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孔子创立的儒学,直到汉武帝时,才开始吃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的统治者更是把儒学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越抬越高。而在春秋晚期,礼崩乐坏,意识形态“百家争鸣”中,儒家只为其中一家。
孔子在阙里办学,招生布道,而别的学说也是这样,山头林立,形形色色的学术流派间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就当时的鲁国而言,大夫少正卯的私学办得也很红火,孔子的许多学生曾一度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在那样动荡的情况下,深谙儒学真谛的颜回,坚定不移,对孔子不离不弃。比孔颜时代稍晚的庄子,用他生动妙喻记述了颜回的表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孔子一生并不得志,当官的时间不长,在鲁国的政治生涯也就三四年的时间,随后有14年奔波在列国之间,处处碰壁,屡遭困厄和羞辱,几次险遭杀身之祸。其间许多弟子产生了动摇心理,在此关键时刻,孔子曾找来核心层的几位弟子,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学说。
子路认为孔子学说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人们不相服;子贡认为孔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应当适度放低标准。很显然,他们对孔子之道,要么表示怀疑,要么要求与现实妥协。内心强大的颜回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认为,儒学体系是完美的,处处碰壁只是因为当时的执政者不愿施行仁政。如果我们讲的道不能救世,那是我们的悲哀,而我们的道很好,而执政者不能用,那是他们的悲哀。我们以道救世的信念不能变。
曲阜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是孔子塑像,两侧配享的儒家最有影响的四位人物中,颜回居首,名称“复圣”。想想这样的安排,是十分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