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止噪声。过大的声音,刺耳的声音都是噪声,它们能损害人的听力。要注意远离噪声。当突然出现噪声时,应该及时用手把耳堵住,并张大嘴巴。我们小朋友不要学着用耳机听,因为我们的器官还没有完善发育,时间长了会损伤耳朵。
2、防止进水。游泳或洗澡、洗脸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水进入耳内。如感觉耳里进水,应立即侧耳单脚跳,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球棍轻轻放进去,把水吸出来。
3、防止揪打。耳朵不能揪也不能打。有些爸爸妈妈认为揪耳朵不会影响大脑,其实揪耳朵、打嘴巴都对耳朵有害。
4、不挖耳。有些小朋友爱用耳勺或发卡、别针等物掏耳,这是不好的习惯,应避免。更不能往耳里塞放豆子、小球等其他物品。
5、耳朵痛。如果感觉耳朵痛或不舒服应马上去医院检查。药虽然能治病,但有些药有很强的负作用,吃的量过大或不适当,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因此,小朋友吃药一定要按照医生规定的数量和时间服用,千万别多吃乱吃。
有没有关于耳朵保护的知识?
1、尽量不要到声音比较嘈杂的环境中长待,如长期接触机器轰鸣、人声嘈杂等各种噪音。否则会影响到听力,甚至导致耳鸣耳聋。
2、不要过长时间的使用耳机听音乐或者煲电话粥,否则很容易损伤人的听力。
3、避免不当挖耳,平时不要用小木棍、发夹挖耳朵止痒,以免损伤耳道深处的鼓膜,甚至造成外伤性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
4、避免耳朵周围高压的影响。参加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到水。在游泳时最好戴上耳塞,防止游泳池里面的脏水进入耳道,引起耳朵的炎症。一旦耳朵进水,要采取各种方法把水引流出来,保证耳道的清洁干燥。
5、可以经常按摩耳部,促进血液循环。平时饮食中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神经的药物等。
6、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以免药物毒性引起耳聋。
保护耳朵外部的常见方法有:
1、避免耳朵被冻伤,天冷要注意耳朵的保暖,可以戴帽子或耳罩。
2、注意避免外界对耳朵的伤害,如划伤、烧伤、烫伤等。
3、不要过度拉扯耳朵,用力过猛的话很容易引发耳膜炎。
怎样保护好耳朵?
1保护耳朵小常识
1、防止噪声。过大的声音,刺耳的声音都是噪声,它们能损害人的听力。要注意远离噪声。当突然出现噪声时,应该及时用手把耳堵住,并张大嘴巴。我们小朋友不要学着用耳机听,因为我们的器官还没有完善发育,时间长了会损伤耳朵。
2、防止进水。游泳或洗澡、洗脸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水进入耳内。如感觉耳里进水,应立即侧耳单脚跳,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球棍轻轻放进去,把水吸出来。
3、防止揪打。耳朵不能揪也不能打。有些爸爸妈妈认为揪耳朵不会影响大脑,其实揪耳朵、打嘴巴都对耳朵有害。
4、不挖耳。有些小朋友爱用耳勺或发卡、别针等物掏耳,这是不好的习惯,应避免。更不能往耳里塞放豆子、小球等其他物品。
5、耳朵痛。如果感觉耳朵痛或不舒服应马上去医院检查。药虽然能治病,但有些药有很强的负作用,吃的量过大或不适当,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因此,小朋友吃药一定要按照医生规定的数量和时间服用,千万别多吃乱吃。
人的两耳不仅衬托美化面部,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听觉和位觉(平衡)功能。耳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同时其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部分又属平衡器官。外耳(耳廓外听道)起集音作用,中耳(鼓膜听骨链的卵圆窗)起传音作用,内耳(耳蜗听神经末梢)有感音功能。耳的任何部位有病变,均可影响听觉功能。听觉功能对于人类认识社会,改造自然有着重要意义。人们通过语言声音彼此互相往来,交流思想,协调工作,共同生活。既然耳朵有这么重要的生理功能,应该注意爱护和保护。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
一、防止冻伤及外伤
耳壳暴露于头颅两侧,除耳垂外均为可动软骨及皮肤构成,血供不良,冬春季节及寒冷地区容易发生耳廓冻伤,应注意保护。打架斗殴、车祸等意外或家长管教孩子,常用手打击耳部,造成耳廓撕裂或鼓膜穿孔。发生外伤性鼓膜穿孔后,切忌冲洗或滴药,应以消毒棉球堵塞耳道口,内服消炎药。扎耳针、囊肿穿刺或扎耳眼时,一定要严格消毒,无菌操作,以免发生鼓膜炎。
二、纠正挖耳不良习惯
耳道内有皮脂腺、耵聍腺及毳毛等,常附有病菌。有些人喜用发夹、火柴柄、手指等挖耳,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感染后易发生脓肿及软鼓膜炎。挖耳时被别人碰撞极易引起鼓膜破裂,感染后引起中耳炎,影响听力。常言道“耳不挖不聋”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防止蚁蝇昆虫入耳
夏天在室外乘凉睡觉时,常有小昆虫、蜈蚣等误入耳道,中耳炎患者耳朵流脓有腥臭味,易引诱苍蝇入耳,应有专人看守和自我防护。一旦发生可用油类或麻药滴耳,让其窒息死亡,然后再取出,并根据病情进行治疗,以免感染引起炎症及耳聋。
四、游泳时防水呛入耳鼻
游泳时耳道灌水后,可将头偏向一侧并跳动数次,水可自动流出。游泳时嬉戏、跳水或潜水时,鼻腔进水发生咳呛,经耳咽管进入中耳腔,易引起中耳炎。没有掌握游戏要领者最好不要做跳水及潜水动作,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更应慎重。
六、防止噪音及爆震性聋
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噪音大于85分贝)工作的人可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爆震巨声或大气压剧变,可引起内耳损害造成耳聋。预防办法:降低声源强度,远距离或在间隔屏障外操作,有条件者使用消声器、排音器和吸音器;还可佩戴耳塞,减少工作时间或调离噪声环境。平时不要在噪声环境或有爆震巨声场合逗留。
七、预防药物毒性耳聋
目前得知药物及化学制剂物质能致耳聋者至少有90余种,药物致聋更为常见,20世纪50年代仅占后天耳聋的3%,70年代占35%,90年代初期占43%,90年代末已上升至54%。常见致聋药物有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及新霉素等。特别是幼小儿童及年大体弱者更易引起耳聋。药物毒性耳聋如能早期发现,经过积极治疗,尚能恢复部分听力,若至晚期大多不能治愈。药物毒性耳聋主要是预防。对幼小儿童禁用或慎用上述药物,急需使用时亦应按药典规定,决不能超过剂量。治疗时要仔细观察患儿对响声的反应,或作客观听力检测,如声导抗、听诱发电位、耳蜗电图、听脑干反应及耳声发射等。
八、有病及时治疗
耳部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能造成程度不同、时间长短不一的耳聋,如耵聍栓、耳道脓肿、中耳炎、突发性耳聋等,都应该及时治疗,尽量减少听力损害。有些全身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流脑、败血症、白血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都会损害听力。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注意保护听力,及时去耳科检查治疗。
除了以上保护耳朵的注意事项外,我们特别提出耳机正确佩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类随身视频、音乐、收音设备的兴起,耳机遍布人群之中。其实,耳机作为超近距离的贴耳设备,对耳朵的健康是有一定的损害的。通常情况,戴耳机对听力的损害并不是一下子显现出来的,但是,再过5年、10年,或者是20年,经常戴耳机对听力的影晌才会逐渐显现出来。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正常人在70岁左右时才听不清声音,而那些经常戴耳机的人,却很可能在45岁左右时就开始出现听力下降的现象了。因此,我们在戴耳机时,一定要注意一些事项。
对于耳机音量的大小,我们的标准是以可以听清楚为佳,倘若你戴上耳机后就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谈话,或者你旁边的人都可以很清楚地听到从你的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那就说明你的耳机播放的音量已经非常不利于你的听力了。
另外,每次戴着耳机听音乐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戴着耳机听音乐的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之所以要遵守这个标准,是因为耳机的振动膜与耳膜之间离得非常近,使得声波传播的范围又小又集中,从而极大地刺激耳膜的听觉神经。长此以往,这种不良刺激就很可能会引起头胀痛、失眠、耳鸣甚至记忆力减退,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听力。
当因戴耳机时间过长而感觉听声音模糊,或者是在摘下耳机后听不清别人的讲话,或者耳朵发痒、耳鸣,或者自己说话的时候不得不提高嗓门,这时候,你就一定不要再不当回事儿了,这很可能是你听力受损的征兆,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并停止使用耳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常戴耳机不仅仅会影响听力,它还有潜在的危险。很多同学在上下学的路上都戴着耳机,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甚至是横穿马路时都不把耳机摘下来,这样太危险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你的听力,并且你的注意力也被音乐分散了一部分,一旦不注意周围车辆的鸣笛,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