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发展史首先是从文字开始的,正是由于有了文字。才有了书籍的滥觞。从刻写在石头和泥板上的人类最早的书籍,到后来出现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书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铅字印刷术的发明成为书籍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人类自此摆脱了繁琐复杂的手抄本时代,进入快速发展的书籍出版和印刷时代,一个新的行业就此诞生。

书籍的发展史

1、概述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

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

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

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

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

《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

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

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

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

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

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

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

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

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

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

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书的发展过程

1、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3、帛书

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7、口袋书

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

8、电子书

单纯文字形式的书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电子书应运而生。

扩展资料

古代书籍代称

1、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2、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3、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4、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5、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书

-书籍

书的历史有多久?

书的由来: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的人们就地取材,把图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甲骨文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书,而只能算是书的早期雏形。约在公元前8世纪时简策的出现算是中国最早的书。

汉朝发明了造纸之后,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质书。隋唐木版印刷术发明后,书籍成了传承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宋代时毕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方便了中国的图书印刷,使人们看书变得方便,而通过活字印刷、平版印刷、机械印刷等方式,使得量产图书变得容易,图书的应用更为普遍。




书的功能

1、休闲娱乐功能:书籍能愉悦心情。罗伊兰德说,阅读是永恒的快乐。读书的乐趣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让人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脆弱时获得力量和鼓励,让我们在孤独时多了一个朋友。

2、文化传承功能:代代相传的智慧宝库。人类与野兽不一样的是,从蒙昧到开化,智慧不断增加和累积。

书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相伴走过了数千年,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人类的祖先就千方百计地将他们所创造、积累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形式保存下来,传承给后人。书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新发现、知识和经验,后人从书上学习到古人的智慧结晶。

3、社会化功能:人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在《唐文为一王法论》中指出:书以载道,文以经世,以言语代赏罚,笔舌代鞭扑。书是传播的一个载体,在舆论导向、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对读者进行思想教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经济功能:文化产品和知识变现。从经济效益角度讲,出书业有如印钞业,书具有获取利润的文化产品的特性。人类是一种求知欲旺盛的生灵,我们一直是很愿意为知识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付费,因此,知识变现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出书,以获取版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