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提高线条质量的具体方法如下:
1、勤加练习,不断的进行重复练习,使自己能够掌握画线条的熟练度。
2、自己需要找到韵的感觉,因为好的线条是有韵在里面的。
3、要努力的感受线条的韵律,用心的进行学习才能提高线条的质量。
书法怎么练最快练好的方法是
1、学习书法关键在于多练,而多练在于多临帖。但如果学习不当,会流于形式而不见实效。根据自身的多年来实践,我认为练好书法应学会观察。人们常说,“字一半是看会的”,这话颇有道理。
2、如果纯粹是从写好字的角度,可以先练隶书,再练行书。如果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话,就要从楷书学起。隶书虽然法度较随意,初学也较容易入门,但要学好它是必须付出汗水和心血的。在临习碑帖时,除了临习好它的形态和神态之外,在用笔的技巧上还要狠下功夫,要做到中锋行笔且富于节奏,提按使转纯熟自如,线条质量凝重浑厚,内涵变化丰富。这些都是学习书法的重要要素,也就是基本功。学书者一旦掌握好以后由写隶转入写楷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出的楷书神采更佳,更具有丰腴朴茂、古雅高远的神韵。
3、尽量多临帖少摹帖。在摹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深入地去分析理解每个字体的各个基本笔画的来龙去脉,以及基本笔画中提、按、顿、收笔和逆、折、回、转等书写要领,这样实质上阻碍了对书法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发挥,很难真正提高书法水平。临写则能较好地弥补摹写的不足,就我的实践来看,临比摹进步快得多。
4、参加书法展览、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书热情。在练好软笔(毛笔)字的基础上,提高硬笔(钢笔)字的书写能力,逐步提高书法创作鉴赏水平,只要努力,一定会提高书写水平。
5、先想后写,有利于思维的集中,养成要动笔先动脑的好习惯。边写边想,对于个别人来说,效果是比较好的。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效果就不怎么样了。在动笔前先对着字思考一会儿,有助于从整体上对字获得感知。譬如,一个字的结构、大小怎么样,这个字的运笔是怎样的,在哪儿该顿笔,在哪儿该提笔等。这一切,在想的过程中会了然于胸,所以到书写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特别是有的人在“思”的时候,还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桌面上画,可见,先想后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6、正确处理临帖学习书法,临帖只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经过长期临帖,基本掌握了所学范字的笔法及构造原理,能临写出范字的概貌,这仅是为了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不意味着一下就能创作出好作品。即使能对某帖临写得惟妙惟肖,也不算真正的创作。因为临帖就一般意义而言只是一个写字的过程,而书法创作必须运用艺术思维进行深入的创造性的劳动。故从临帖到创作是一个非常艰难复杂的过程,在“临”与“创”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善于把握者就能顺利驶向创作的彼岸;反之,只能停留在写字阶段,甚至对书法创作产生畏难消极情绪而致学书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从“临”过渡到“创”应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入帖”与“出帖”的关系。学书者在认真分析笔画、结构特点时应把握法帖形、神特色,即理解并熟记字形、笔画和章法,领会法帖的气势、笔意、神韵、风格等内涵,尽得法帖神清面目。这就是“入帖”的过程。之后不再看字帖,用心、脑熟背法帖字形、笔画、章法之形态,意临法帖的风格,化帖为“己”,由“似”逐步变成“不似”,发挥自己个性和创造精神,有法而能变法,变法又不失法度,此乃谓“出帖”。相对来说,“入帖”是学习传统的模仿阶段,是打下坚实基础的首要条件之一;“出帖”是求离求变的创造与创新阶段。“入帖”不易,“出帖”尤难。学书者经过一段“入帖”学习后,通过对具体点画的实临领悟,提高了观察力、感受力和书写的表现力,从而增长了审美的意识,进而得以窥视外在形式之中的内在规律。须注意的是,要用笔与用墨并重,进而得以窥视外在形式之中的内在规律。须注意的是,要用笔与用墨并重,时而得以窥视外在形式之中的内在规律。须注意的是,要用笔与用墨并重,临创交叉、倒置进行,强化灵活性、创造性和思变意识,形象与意象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帖”创作做好必要的储备。二是创作与章法的关系。章法的营构是书法水平提高最主要的标志。创作是精神的动态延续,但在追求和表现动机等方面都无法等同于过去。它要求不仅在字形结构上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形式美,而且更要有既生动又富韵律的“无形之相、无声之音”。它是一次性挥写完成的艺术,看似简单,实极凝练。书法创作中,章法至关重要。好的章法既能展法出书家随心所欲而又不逾规矩的技法、力度之美,又透露出书家的情性、修养、气质和审美观。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绝不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入帖”和“出帖”就能实现的,任何一位书家都是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创作思维必然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着时代赋予的感情色彩。
书家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必须要首字领篇,量纸定字。唐人孙过庭提出:“一字乃终篇之准。”书法家戈守智也指出:“首写一字,其字势便能管束到底。”这都说明了在整篇中,第一个字有很大制约力,后边的字体、笔态,以及字势的斜正、形体大小、墨色浓淡等基本上确定下来,所以首字有领篇的作用。一般讲,如果首字是今草的笔势,后面又掺杂了章草、篆隶字的笔体,或者一个用王字笔法,另一个字又突然改用颜字笔法,必然会造成视觉上的不协调。虽然有的书法家如郑板桥,有意地追求一篇中用各体杂字,但也只是一种特例,并不是多数人写字的法则。至于大小、斜正也不是漫无制约的,首字如果笔势左向,下字就应有相应的变化,这就是过去书法家所说的“管领法”。
7、循序渐进,大胆应用。书法在写时要考虑用笔,变化,结构,章法,墨法等等,没有几年的硬功夫是不行的。对于刚学来说,重点强调基本笔画与笔画变化;然后是字的结构;最后才是整体章法(布局)。练习之后,要大胆应用到工作中去。
提高书法水平的最好方法是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逗草率地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逗章草地,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逗今草地,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逗狂草地,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逗词联地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逗顿首地逗涅盘地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草书的结构特点
1)简约为本,以点代画
若以楷书的结构点画为标准,行书则是有增有减,增是指游丝,减是行书的减略写法,而草书却主要用减法,如逗浮、器地等,以一点代数点数画;如逗行、思地等,以一画代数画。
2)跳跃参差,极尽变化
草书是整篇地看,整行地看,至少上下左右的字结合起来看。实际有时草书会两、三个字 连为一气,成为一种逗综合结构地。所以每个字不一定讲重心平稳,只要气足势全即可。字形字态应五花八门,极尽变化之能事。
3)小圆大圈,连绵跌宕
草书点画多曲,且好用使转笔法,忌横平竖直,加以游丝牵引故其点画线条运动,多圆弧形为求行笔流畅,故多圆圈。特别是连绵草数字一笔,圈圆交错,难分彼此。
4〉草有草法约定俗成
草书结字有的从篆隶来,有的符合楷、行之法,有的是草书特有的结字方法,称草法。其中 包括异体、别体的草写。草法是约定俗成的有一定基本规律。
除了草法外,草书的笔顺与行书、楷书不同,这也是造成草书结构特殊的原因之一,总之,草书要求结字布白虚实变化多端。
草书的用笔特点
草书因分章草、小草、大草三大类,故谈及草书点画,应将此三种草书的用笔分开。小草与大草的用笔属于同一范畴,故章草点画略而不述。小草与大草的用笔变化是无穷的,孙过庭说:逗草贵流而畅地。也就是说,写草书要流动而畅达。所谓流动是用笔要灵活,不可拘束。一支笔顺用、逆用、正用、侧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纯任自然,任意挥洒。放得开、收得住,牵丝出于自然,用笔仍有顿挫。所谓畅达,就是能凌空取势,纵横驰骋,无滞无碍。既有真书的凝重,决不能——笔带过,用笔浮滑,又不能缭绕失度,徒增繁复。总之,草书的用笔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和特征:用笔简化,点画变异、互连,环转、减少顿挫,行笔顺序可以颠倒,偏旁替代极复杂等等。由于一千多年来的继承和发展,草书的用笔已自成体系,有些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有错,故对点画的写法应有极正确的辨认能力。
(一)线条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素
汉字的点画由粗细、长短、曲直等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逗线地即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素。故有人直接称书法美为线条美。直线条给人以雄健、挺拔、刚劲之感,曲线条给人以圆浑、变幻、柔和之感。然而毫无变化的直线条乃显僵硬,而过多的弯曲、过度的弧形则显得软弱无力,都会让人想到逗丑地。书法艺术家则善于将内心深处的感情以逗线地的形式抒发出来。艺术家心中的激情有时似咆哮的大海,喷薄的火山;有时也会似涓涓的流水,委婉的琴声。由不同的感情表现出来的线条的形态也不同,怀素以狂飙旋风式的线条组成的狂草,给人以绵绵不绝、气贯长虹之感;而王羲之的草书的线条则雍容平和、雅逸潇洒,见之如入虚无缥缈之境,心绪归之宁静。因为时代不
同,个性各异,表达出来的线条的节奏和旋律就有巨大的差别,圆润的线条和刚劲的线条能反映出书写者截然不同的气质。
(二)草书的线条要有逗力地
书法线条给人以美感的关键在于逗力地。无论线条的外表是柔是刚,但均需内涵劲力,这劲力的由来是充分发挥书写者的用笔技巧和控制笔毫的能力,让笔的作用力和纸的反作用力构成一股粘着的磨擦力,使写出的线条有轻重徐疾,顿挫起伏,形曲势直的变化,或优美流畅,或厚重凝练,或柔润遒劲,都能体现出逗力地的美。逗—一字千字,准绳于画地,线条有力感,那么作品就能具备良好的素质。
(三)草书的线条要有动感
草书线条追求动荡感。动荡生变化,动荡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因为这线条的写成倾注着书写者的激情,而这线条又是以代表功力的中锋用笔的逗圆地为基础的,所以虽流畅飞舞,动感十足而又不显空泛。逗圆地是立体的概念,圆代表着无始无终、无中无偏,圆的线条最为流畅,最为柔顺,又最为坚硬,包含着最丰富的美的联想,圆又有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含意。连绵大草用笔缭绕,——气呵成、线条跳跃得令人眼花缭乱,信手万变,变幻莫测,一切楷、行、篆、隶的用笔之法都要糅合一气,所以一切用笔中的方圆、中侧、徐疾、轻重、提按、圆转等的笔法都可在草书的线条中应用、变换。虽速度快,连绵不绝,但仍应如刘熙载指出的逗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地。
线条之美在于形态和质地,形态有动感,动由情生;质地能圆润,圆之所得在中锋。反之,如若线条飘浮、扁薄,或软而无骨,或硬而失润,或肥而多肉,或瘦而露骨,或浓肥庸俗,或光滑刻板、或牵丝不挺、或笔势别扭,都是用笔之病,都是线条的形质有亏。
(四)草书的线条要有节奏感
书法点画之韵律是以用笔的快慢节奏来表现书法动态美的方法。写出了字的节奏,也就写出了草书的特征,楷书也有节奏,但其表现得极为温和,不明显,但草书行笔的轻重、快慢的变化就大了,写出了高低起伏,就有了动荡感,字就能逗活地了。这与音乐的节奏是相通的,———首乐曲,因其旋律优美,富有节奏,和谐流畅,才能悦耳动听。一幅草书作品,因其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结字左欹右侧,有大有小,生意盎然,才能让人赏心悦目,神思无穷。如果运笔时用平均速度,快则全快,慢则全慢,缺乏节奏变化,单调乏味,则作品必然或生硬板滞,或举止匆忙,也就谈不上艺术感染力了。所以写点画时,用笔必须讲究节奏的快慢、轻重,然后才有韵律可言。
若欲掌握节奏,还应熟记楷法,宜先缓笔,定其形势,上来就快,必失规矩。如陆柬之《文赋》、李邕《麓山寺碑》等最能体现出寓动于静,沉着有力,这样写出的字才能达到用笔的精到、周全,笔力的劲健入骨,意态的沉静渊穆。寓婀娜逸秀于雄健浑穆之中,意境高远,不染尘俗。若初学草书,便欲抒情写意、痛快一时,任情恣性,不屑工稳,则必疵病百出,难有所成。朱和羹《临池心解》曰:逗作书须以整暇出之,若匆忙行笔,则折搭无起讫,往来无含蓄,如治乱丝而紊之矣。地所以写草书的节奏虽然稍快一些,但切不可手忙脚乱,失却法度。
轻与重、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重以取稳,厚实而有质感;轻以取巧,轻灵而有妙姿;快以取峻,神奇注于笔端;慢以取妍,自然容于徘徊。处理得当,则用笔生动自然、变幻莫测,所以用笔轻重快慢,关键在于守法。刘熙载说得好:逗行笔不论迟速,期备于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地进一步论之,明解缙《春雨杂述·草书评》:逗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制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如鲁公之沉着,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地书法艺术变化万端,难有定规,偏执一隅,必有所失,包容万象,又决难做到,其中;利弊得失,全在悟性深浅
如何学好王铎书法?如笔法、结体、章法等,如何把握线条质感?
提高书法水平的最好方法是
提高书法水平的最好方法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学习书法的,俗语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绝对能给人非常好的印象,树人字训发现在多数的情况下, 日常字迹工整漂亮且有练字习惯的孩子,以下看看提高书法水平的最好方法是。
提高书法水平的最好方法是1第一,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兴趣是第一老师,培养好的学习兴趣,就会比别人先进一步了。培养兴趣的方法是要在思想上树立这样的概念,有的人对写字没有兴趣,那就可以通过多看、多练来进行,如果实在还是没有兴趣,就不要去学了。
第二,多看字帖。看帖也是一种练习的方法,如果在没有时间练习的情况下,看帖、读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在读帖过程中,要注意这个“读”字,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想想别人是如何写的,自己会是怎么写的,找出区别,加以修正,如果往复,在下笔时就会前进一步。
第三,模拟练习。没有条件写字时,是用手指在空中的一种模拟练习方法,养成一个书写的习惯。记得当年我在学习五笔字型时,因为条件不成熟,加之外面寒冷,两只手就在裤兜里模拟练习,边走路,边思考,边记忆,后来有了条件后,上机后就很快熟练了。学习书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方法也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是自己的认知。
第四,多加记忆。不管是楷书还是草书,有些字的写法与常规的写法是不一样的,是一种固定模式,这时就需要我们记住字的写法,学习书法中还要去掉习惯性思维,该丢的要丢,该拣的还是要拣回来。只要记住了那个字的写法,以后写起来就只是顺手的事情了。
提高书法水平的最好方法是2一、执笔法
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执笔。大书法家苏轼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指实,手指执笔时要握实,外侧四指要相互靠拢,密实而不松散。掌虚,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要像手心里握有鸡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虎口要张开。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
坐势:头正、身直、腕平、足安。
执笔有高低,须灵活运用。
1、捻管法
执笔法之一。《集韵》:“捻,捏也”。
2、提斗法
二、腕法
作书时运腕之法很重要,执笔不光是手指的动作,还要掌握好手腕的运用。
腕法有枕腕、提腕和悬腕三种。其中悬腕作书时,能使字的筋脉相连有势。
三、用笔法
1、书法讲究用笔,用笔包括起笔、运笔与收笔等。起笔有藏锋、露锋两种。藏锋是逆入以蓄势,“逆入″就是倒逆笔锋,起笔时笔尖朝向笔画走向的一方,欲下先上,欲右先左。起笔的藏锋就是用的逆入笔法。露锋是由斜笔或尖落笔写成的,笔锋入纸时,其锋外露,露锋可使笔画俊秀生动。
2、运笔法
运笔首先要掌握中锋行笔的方法,所谓中锋者,自然要先正其笔。心正则笔正,字锋出,笔锋亦出,笔锋虽出,而仍是笔尖之锋,则藏锋、出锋皆谓之中锋,不得专以藏锋为中锋也。
3、收笔
字的每一点画全靠收笔以最后完成,要使一笔形神兼备,必须写好收笔。写收笔时,笔力要送到家,而且线条不要有圭角,圭角即圭玉之棱角,亦指锋芒。在整个运笔过程中要追求笔法分明、线条圆润。
四、笔势
势即形态、气象也。学书,笔法是基础。但笔法也因字的整体之势决定的。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取势为之态势,使书体静中见动,活泼多姿。
五、墨法
中国书法的墨色,具有丰富美妙的气韵与情致。学习用墨首先要掌握好浓淡,凡是好的书法作品,水墨都浓淡适宜。用墨要恰到好处,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有自术。在书写之前,笔宜以清水缓缓开释,使笔毫透润,在砚面徐徐轻捺,四面之毫浸润水墨,自然和顺挺圆。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色鲜活而笔力遒劲。
六、质感
质感即书法的线条有玉的质地之美,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例如董其昌的书法以秀、润为主要特点。他的字点画线条的质感就是温润,可以比喻成花瓣、嫩叶所具有的质感。
七、字形结构
汉字的结构要符合艺术美的法则。中国书法的“法″表观在字的点、画、行、篇之间的形式之美,又具有美的规律。汉字美的法则包括以下几点。
1、点画呼应
中国书学讲究“起笔为呼,承笔为应″。点画呼应,谓之生动。
2、对比
点画线条的长短、粗细与组合的疏密、斜正要形成对比,这样整个字才会参差有致。
3、重心平稳
书法中既要参差有致,又要在变化中求和谐,那字的形态要重心平稳,这样让人看了才有愉悦之感。
提高书法水平的最好方法是3一、临帖先要学规矩,临帖的目的是学习书法的理法和原则,包括微观的细节变化和宏观的汉字原理。书法的“书”既可以表示书写,也可以表示汉字,因此,我们既要学书写的规律,也要学汉字的原理。
二、要知道你在学什么,你的训练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有目的性,学张迁碑和鲜于璜碑的方法和礼器碑不同,曹全碑又是一种,所以你的训练要有取舍、有思想、有目的。学张迁碑的目的是学笨拙古朴,学礼器碑则要学其瘦硬。
三、学书法不要盲目抄帖和追求数量,而要求准确和质量,定点解决和强化一个问题就可以用一辈子,为什么老是浪费时间做似是而非的无用功呢!要记住慢就是快,花时间吃透一个知识点一个小技法,这比一知半解地大量书写有效得多。
四、书法的共性也就是基本规律是不变的,要花心思去理解这些共性的东西。虽然每个帖的风格不一样,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书法的所有字体都是由篆书而来的,因此在篆书上花时间是值得的。篆书看似简单其实很难。
五、不要只做古人的手,而要动古人的脑,这个字古人为什么这样写,总是有道理的,不是一些人说的随意而为,即使随意,这个“意”也是有意的意,是随着自己预先的意愿而来的。
六、书法要道法自然,所谓书写性就是自然性,不刻意不造作,像鲜于璜的碑阴,孙仲隐碑的字,都是如孩子般的可爱,但又非常深刻,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了。学碑要懂得碑阴和碑阳进行互补学习,碑阳一般严谨端庄,而碑阴一般活泼有趣,两者要结合起来学习。
七、中国书法的两座高峰是晋和唐,要明白这两座高峰给我们的不是什么具体的技法,而是无限的风景。学王羲之和颜真卿不要把自己困在技法里,而要学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气息,学他们的理念和创新精神,这远比学单纯的技法重要得多。
八、临帖是一辈子的事情,正如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临帖和阅读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通过经典来拓展自己的思考,丰富自己的视野,千万别看过几本书就说自己看过书了。
九、练字先练心,我们经常听到说书法以神采为上,神采是什么东西?它从哪里来?要先搞懂这些,否则是学不好书法的。嘉强说练字先练心,书法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情感流露,所以要想把字写活,你的人首先是要有活力的。
古人说学书法有二观:一要观物,二要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就是说书法与精神是相通的,要静下心来深入学习,才能领会其真谛。正如吴昌硕所说的: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儿童书法基础:硬笔书法的线条美
王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书法风格,前期偏重行楷,晚年草书有很大成就,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是王铎书法的成熟期,号称“神笔王铎”。下面就王铎晚年书风略谈一二。
王铎书法总体说是二王的路子,兼有米芾的笔意。另外明朝时才有高堂大屋,所以才有的明时家具,书法为适应屋内装饰,一改两晋小巧雅致而大气磅礴,所以王铎、傅山书法应时而生。
个人认为学王铎应从两晋书札入手,如王羲之《十七贴》、唐孙过庭《书谱》这是基础,然后以宋代、米芾、黄庭坚等书法辅其势,当然得有一定的楷书功底。最后才是选取王铎晚年书法手卷认真临习,我的印象王五十五岁时有很多书法手卷精品。
两晋的韵、宋人意、王铎的面貌参合在一起就有神韵了。
至于笔法、结体、章法、线条的质感等,要有一定的基础后才能领会,多看,多练、多悟、多交流,功到自然成。笔法的提按、节奏、韵律,结体变化,非一朝一夕所能领会。如果是初学者还是按照以上说的多练习吧,时间久了就会有自己的观点。
精华、习气要要一定书法基础才能辨别。多看经典的字帖,多练、多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到时会有自己的观点。
最后祝你有好的成绩。
什么是线条的质感?线条的厚薄?怎样才能把线条写出质感?写厚?
硬笔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线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线在中国造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是人类生命的象征。“日本近代画家村上华岳说过线是贯穿整个宇宙的最根本的东西”。线条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欣赏着眼目的也是线条,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心灵上得以慰藉、净化和震撼。线条是硬笔书法艺术的主旋律,是灵魂,作为纯艺术的寻绎,书法家可以紧紧抓住线条反复“锤炼”反复“讴歌”。如果说,毛笔的线条能充分自由的在点、线之间快速变幻身形的话,硬笔的线条唯有可怜的拖着自己清瘦的身段翩翩起舞。如此的先天不足使硬笔在表现形态上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点、线方面。
然而在近年来硬笔书法热潮的兴起,在硬坛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却佳作纷呈,风格迥异,或秀美,或老辣,或雄强,或生挫……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硬笔的线条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特殊的美学价值。那么,硬笔书法线条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唐朝着名诗人杜甫有论毛笔书法的名句书法贵瘦硬方通神,正好为硬笔书法的线条题写了具有前瞻性的绝妙评语。与毛笔书法相比,硬笔书法的基本形态特征是“瘦”,工具的本质使其特点体现为“硬”这硬非生硬,而是使观者有绵里藏针般的感受。用风格化的名词来提炼它的理想刚健。刚者,坚强也,如千仞铁塔,稳定压倒一切,充满力度美;健者,挺劲也,是弹性的张力与纸面接触时耕下的轨迹。它决不是拖泥带水,又非蜻蜓点水。其实,比其毛笔书法来,硬笔要达到笔笔中锋的程度要快得多。“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骨微肉者谓之筋书”。“米芾在《自述学书帖》中论述的更为深刻: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得笔则虽细如鬓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橼,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因此,刚为骨,健为肉,硬笔书法线条的本体基调大致可定。
基调一定下,线条在作品中的表现就可以加以衡量了。一幅硬笔书法作品的鉴赏跟其它艺术品一样,首先关注的当属整体美。而组成整体的正、负空间的分割,黑白色块对比的节律,都是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正侧、疏密等诸因素有机调和的结果。抽象地看,是点线在一定时空中按某种一定的节奏所构成的造型。经过对整体的扫描之后,基本的点线品质则是要进一步加以赏析的重心。传统的毛笔书法对点线的追求历来是摆在一个很高的层次,甚至在评价一位书法家作品时,往往先看点线功力如何,崇尚无一笔无来历。对硬笔书法来说,工具特性的局限使毛笔书法式的标准称为不太实际的参照系统,但如果作品的点线任其自编自演,一点也不参照前人的宝贵经验,恐怕作品的耐看程度要大打折扣了。毕竟,历史证明:缺乏对线条的理性锤炼将无法产生真正完美的作品,其风格或许能流行一时,但决不会墨泽千秋。二王、颜真卿、米芾、王铎等历代书法大师的杰作可以为证。因此,提高一幅书法作品线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即是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在刚健的基调规范下,高品质的硬笔书法线条应具有的审美标准可分为:
(一)力量美,力量感是书写着力度的运用在观赏者心理的投射。此力量并非可简单地理解为物理学上的概念,虽说只要写字,就肯定要注入力量,但这种所谓的力量,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手、指、腕的运作技巧在意识高度协调、控制下且化合了书写者本身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体现的感觉一般是“劲挺”。古代书法术语在这方面有很多强调,如力透纸背、万毫齐力、全身力到、笔力千钧。“中国书法在很早的时候就强调笔力,但也有一个过程。在甲骨文时代,笔力表现是无意识的,它受工具的限制,要拿刀刻,当然不会想到笔力有力与否。到汉代隶书的时代,线条应该说表现得比较充分了,但线条的力量感还没有被绝对重视,线条还是依附于文字而存在。真正主动追求线条力量感,要到汉末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其标志是蔡浥《九势》的提出。”硬笔书法虽使用的工具不同,但二者同为书法,就必然有内在的相同的联系。硬笔在表现力美方面还要优于毛笔,硬不是生硬,硬是力的象征。这种力跟自然力是没有关系的,它完全是一种感觉,是书家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功力的积累,力是训练有素的笔墨技巧的体现。离开了笔力,整幅作品就会显得毫无生气。这种“力”赋予了硬笔书法作品的生命意义,“生命来源于运动,有力才能有运动,一运动起来便会对线条直接产生效果:有粗有细,有枯有润,有长有短,有变化,有生气,有动感,有质感。”硬笔书法作品力求的就是这种效果,“刚劲之力如铁画银钩,柔和之力似绵里裹铁。尽管有风格的不同,然而都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共性的力度美。富有力度感的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节奏美,节奏感的存在就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活泼的存在。从节奏感里面发现了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硬笔书法也如此,在硬笔书法线条里面熔铸了每一位书家的独特的生命价值,庞中华是庞中华,王正良是王正良。再进而言之,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硬笔虽然笔尖的弹性较小,不能像毛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但要表现线条轻重变化的节奏感,必须重视笔下的提按、起收、行笔变化,即古人谓一波常过三折,否则线条便显得苍白无力,状若死蛇,”无一派生机活力。
(三)立体美,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长、宽、高的物理标准,可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其实,硬笔工具不像毛笔那样由“万毫”制成,它的笔头构造也就由薄薄的二片钢片组构;简单的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创作具体的硬笔书法作品中,又因书体不同、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如写谢继东的行书运笔流利,以露锋为主,线条清劲有力,作者似乎偏爱流畅的力度美。王正良的长篇力作《文心雕龙》则带有较浓的毛笔位,此作点线内敛,典雅含蓄,秀润清朗,作者凭借深厚的毛笔书法功底,使观者领略到了硬笔线条的另一种风采。
综上所述,如沈鹏所说:“线条是单纯的,也是最丰富的;难以单纯,所以其丰富更可贵,也更难得。”在层层探索了硬笔书法线条的物质形态、审美标准后,再就深层挖掘的话,势必触及线条的本体。应为,线条是作者内在意蕴的外在状态。“美国艺术家罗伯特.亨利认为:每一部真正艺术品的背面,是存在状态的到达。即比寻常的存在瞬间更长的时刻,无论这种活动性是依赖于毛笔、钢笔、凿刀,还是借助语言,其结果不过是这种状态的副产品”。概括而言,每幅硬笔书法作品都称得上是书写者的一篇“心情故事”,是每一个人生片段的浓缩记录。对硬笔书法而言,作品是硬笔线条由形到神的美学展露,是对生活当下这一片刻的诗性体验通过笔尖凝聚在纸上的留痕。因此,每位书家保存的等身作品,既是他书风的演变史,又是一辈子的艺术人生记录。
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练习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