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长的名字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
2、反映当时底层劳动人民身份卑微的社会现象。作者描写了阿长的身份卑微,连个名字都没有,从而与后文她买了谁都不买的山海经形成对比,衬托阿长一类的劳动人民虽然身份卑微却十分纯朴善良,写出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之情。
3、阿长这个人物出自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该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描述了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文章的语言充满深情,传达出对长妈妈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阿长名字的由来
阿长这个人物出自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该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文中是如此描述的:“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文章描述了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文章的语言充满深情,传达出对长妈妈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阿长称呼的由来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称呼的由来:
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 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 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长毛的故事: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 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
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 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
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
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 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 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扩展资料:
人物性格
1、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一句既是对阿长睡姿的描写,又是写我对阿长的态度,可谓笔墨省简,一箭双雕。对阿长睡姿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动词“伸”“摆”“挤”,特写“大”来完成的。
写我对阿长的厌烦是通过动态的句子来表现的,十一个字可谓句式整齐,上口;一字不可少,一个字不可加。尤其“也”字把阿长睡之沉、睡之酣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照应首句“不大佩服”,又为下文“发生了新的敬意”做了铺垫。
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这是对阿长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郑重”,神态描写,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阿长的倔强、严肃的性格特点。
“就得”“要记着”“不许说”主要突现阿长烦琐的特点,为下文“空前的敬意”作反衬。在语言、神态、动作中也隐含着阿长的爱,只不过在当时少年的鲁迅是体味不出,更多的是对她愚昧的展示。
—阿长
《阿长与山海经》备受读者喜爱,书中为何详细介绍阿长名字的来历?
用一个已经回去的女工的名字来命名新的女工、证明阿长的地位低微、低微到连名字都没有,这么地位低下的女工,让家对长妈妈有个概括的认识。
同时对文章后来买山海经有一个铺垫和一个对比。目不识丁,地位低下的长妈妈能为作者买来山海经,比起其他有能力为鲁迅购买山海经的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作者在一开始便通过长妈妈“名称的由来”生动形象地交代了她的身世。她不仅没有姓氏,甚至名字都是顶替别人的,可见地位之卑微。但正是这地位卑微的长妈妈,身上却闪耀着质朴的人性光辉,这正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缩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是鲁迅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
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此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阿长与《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