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是谓眼、耳、鼻、舌、身、意、意根(又名末那)、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前五识是帮助人认识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六识“意识”是认知了别知识,通过意识,才有根据前面五识来建立对事物的基本认识。然而意识不是总能做出正确的认知了别。

末那时是第七识,也叫做思量之时,是阿赖耶识的主观部分,帮助意识区分外界与“我”的分别。但是末那时容易将自身认成是认识的全部,不知道自己仅仅是阿赖耶识的主观部分。末那时虽然可以审察内外的区别,在意识不强时起作用,但容易跟从惯性,引发身口意的活动,需要阿赖耶识帮助窥看事物的本质。


八识指的是哪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

相关内容:

眼识乃至身识,学佛人大约都能知道是虚妄心;然而意识心有许多种变相境界,往往使学佛人错认而误会为不生灭的常住心。意识极难理解,修学佛法的人,最怕的就是不如实知意识心的种种变相,错将意识心的变相境界中的意识心,误当成真如心。

如龙树菩萨所言:【“依意而生意识”无咎,意识难解故,九十六种外道不说‘依意故生意识’。】(古时)九十六种外道或六十二种外道,皆因不解意识种种变相境界,故以自意妄想而施设种种常住不坏之意识境界相。

譬如“意识细心、意识极细心、细意识、极细意识”,或如佛门中人常以种种意识变相境界而住,谓其中某一变相境界中之意识心为真如、为佛法身、为宇宙万法之第一因,皆成误计本住法的心外求法者。

不能真实理解意识心有种种变相,施设各各不同的意识变相,说是真如、佛性。甚至公然宣称已证真如、已见佛性了,因此就成为未证言证、未悟谓悟的大妄语人。

八识是指哪八识呢?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其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着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

八识深析:

佛所说的因果主体识,既是三世因果的主体,也是无余涅槃中的本际,也是般若的主体,是全部都以第八识心体为中心而有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是完整性的、全面性的佛法架构,是一心而有世出世间法的。

真如、涅槃、我、因果主体、中道实相、般若理体,则是互不相关、被分割成支离破碎彼此互相矛盾的。必须以八识论作为修学基础,方能断我见、我执而证无余涅槃,也必须依此而成就佛道。